云山战斗是志愿军和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首次交锋。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后,“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命令美军和南朝鲜军以东西两路大举北进,直逼中朝边境。志愿军原定的防御作战已不适用,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改为在运动中歼敌的方针部署作战。1950年11月1日至3日,前身为四野主力的志愿军第39军,准确捕捉战机,在朝鲜清川江以北云山地区,对美骑兵第1师和南朝鲜军一部发起进攻。

“马头徽记”的美骑兵第1师,创建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号称“开国元勋师”,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是美军“王牌师”。该师为全部机械化装备,进入云山的第8团还加强了美第9野战炮兵营、第6坦克营等分队,火力和机动力很强。志愿军第39军在继承我军传统战法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发扬勇猛顽强、英勇善战的精神,最终将不可一世的美军“马头”挑落。

深入细致做好战场勘察

云山是朝鲜平安北道云山郡政府所在地,通往温井、昌城、宁边和博川的四条公路交汇于此,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交通枢纽。

1950年8月,中央军委就要求东北边防军选派团级或师级干部到朝鲜进行战场勘察。经金日成同意,选派包括第39军参谋处长何凌登在内的一行5人组成先遣小组,以大使馆武官名义前往朝鲜收集美军情况。10月上旬,先遣小组又根据中央军委电示,着重在清川江以北的方山、妙香山、宁远、姚德等区域勘察地形,对有军事价值的山川河流绘出详细地图。10月下旬,第39军派出50名先遣人员先于部队开进朝鲜,了解美军和南朝鲜军的作战特点、编制装备,察看朝鲜地形,为部队入朝作战做准备。

总参谋部专门组织人员对美军火力运用、兵力部署、阵地设置、攻防战法、战斗意志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通报入朝部队参考学习。通过勘察和学习,参战部队摸清了云山一带美军的兵力基本情况,认识到美军火力强、有制空权,但步兵战斗力弱,对道路依赖性强,美军和南朝鲜军缺乏协同。在东北期间,各军组织部队进行了临战训练和演习。

敏锐捕捉战机提前发起总攻

为确保首战必胜,云山战斗的总攻时间调整了3次。10月30日,志愿军第39军在完成对云山之敌的三面包围后致电志愿军总部,建议10月31日19时30分发起总攻。当日彭德怀复电:总攻云山,应待志愿军第38军主力攻占球场、院里,威胁安州,调动美第24师回援时为好。11月1日,志愿军第39军根据彭德怀的命令,决定于当日19时30分对云山发起总攻。

这一期间,担任主攻的志愿军第39军第116师密切注视云山城内敌军动向,并积极做好一切进攻准备。11月1日下午,第116师观察所发现云山外围高地上的敌军在炮火掩护下后撤,同时云山城内有敌汽车不断向南移动。师长汪洋判断:敌军可能已经发现志愿军的进攻意图,准备逃跑,立即向军首长建议提前发起进攻。军长吴信泉决定将总攻时间提前到17时并向志愿军总部请示。这个建议很快得到志愿军总部批准。为争取时间,志愿军第116师首长在第一梯队团主官尚在会议结束后返回部队的途中,便下达了发起进攻的命令。

云山战斗发起总攻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两个多小时。正是这宝贵的两个多小时,抓住了美骑兵第1师第8团和南朝鲜第1师第15团换防混乱期,且美军对新接防的地形还不熟,兵力火器都没有部署好就被大部歼灭。接任麦克阿瑟的“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承认:“中国人对云山西面第8骑兵团第3营的进攻也许达到了最令人震惊的突然性。”

把近战夜战和小分队灵活机动的包围迂回战术结合起来

战前,志愿军经过缜密侦察,发现美军和南朝鲜军采取的是宽大正面上防守若干重要支撑点、以立体火力网加以联结的防御战术。担任正面主攻的志愿军第116师,一改过去集中兵力兵器于狭窄正面大纵深的战斗队形,以两个梯队战斗队形在约4公里的宽大正面上,选择敌若干相距较远的防守要点集中优势兵力予以夺取,以打开进入敌阵地纵深的缺口。

在主力突破正面后,又采取大胆穿插迂回、直达敌防御中枢云山镇的侧后,以断敌退路、包围攻击。战斗中,志愿军第116师第347团不顾龙浦洞北山和277.4两高地之敌的猛烈阻击,直插云山镇西侧和西南侧后,包围攻击云山之敌。志愿军第116师第348团突破前沿后,面对左翼262.8高地之敌威胁,直插云山东南交通枢纽之三叉路口,从侧后攻击云山镇之敌。这两个团从东西协同一致,合围歼灭了云山镇敌之主要集团,实现了预期计划。在正面攻击中,突破前沿后以主力从两翼深入敌侧后包围歼灭敌人的创造性战术,是取得云山大捷的重要因素。

志愿军还创造性使用了一招妙棋:派出“尖刀连”插入云山城,直捣敌军指挥所。11月2日,在志愿军第116师第347团和第348团各自打下一个山头后,师首长命令第二梯队第346团第2营第4连以强袭突入云山城,在敌人心脏内开花。这种将近战夜战和小分队灵活的包围迂回战术结合起来的创新战法,使志愿军在云山战斗中如虎添翼,产生了巨大威力。

日本陆上自卫队将云山战斗作为经典战例进行研究,认为志愿军之所以取得圆满成功,主要原因是“忠实地执行了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对孤立分散的美军集中了绝对优势的兵力进行包围,并积极勇敢地实施了夜间白刃战”。彭德怀在总结会上高度评价云山战斗:“我们有近战夜战的法宝。没有飞机,缺少大炮坦克,一样可以打仗,打胜仗!”

弘扬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斗精神

云山战斗发起前,志愿军党委要求部队“发扬人民解放军高度顽强刻苦、英勇善战的精神,把我军的声威扩大到全世界”。战前,志愿军第39军主要进行围歼南朝鲜军第1师的准备,进攻发起后才得知美骑兵第1师已在云山布防。

志愿军第39军发现云山之敌是美军“王牌师”后,不仅没有退缩,反而豪气冲天地表示:“就是三头六臂的‘天牌’,也要拔下你的角来!”战斗打响后,位于龙山洞的美骑兵第1师主力全力向北增援,与担任阻援任务的志愿军第115师第343团在龙头洞展开激战。主攻第1连以勇猛动作插入敌阵,仅50分钟就攻占龙头洞,歼灭美骑兵第1师第5团1个连。志愿军司令部对该连以通令嘉奖,指出:“从此次作战中,可看出我军指战员的战斗素养与作战精神比敌人强,我以一个连即能歼美军一个连。”

11月2日下午,美军在10余架飞机的支援下,以火炮和坦克掩护步兵,用两个多营兵力对志愿军第343团阵地发起猛烈攻击。美军的密集炮火和凝固汽油弹将志愿军阵地炸成火海,但志愿军官兵发扬“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的革命精神,顽强地守住了阵地,迫使美军放弃北援云山的企图。

云山战斗,志愿军首次以劣势装备歼灭了具有现代化装备的美骑兵第1师第8团大部和南朝鲜军第1师第15团大部。时任志愿军政治部主任的杜平在回忆录中指出:“在这场中、美两军第一次交锋中,我志愿军战士英勇善战与美军士兵贪生怕死形成鲜明对照。”

来源:学习时报

编辑:杨兴

责编:张梦琴

审核:王更珍 李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