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杨一第291篇原创文章
01
这两天最大的大事,应该就是房贷利率降低了吧。
不是某一个城市降房贷利率,而是央行下场直接把利率降下来了,中央直接表态了:还是要支持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
购买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不低于五年期LPR再减去0.2%。也就是说,首套房贷最低可以做到4.4%。
在此前,不得低于五年期LPR。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现在房子不好卖,全国很多城市、很多开发商的销售额基本上只有去年同期的零头了,但很多城市的房贷都还很高,像重庆基本都是上浮60bp,也就是5.2%的首房首贷。
很简单,上面不发话,大家都不敢乱动。
所以,这看起来最低利率是从4.6%降到4.4%了,只降低了0.2%,但真实降幅会大很多很多。
毕竟老大已经表态了,接下来全国各地一系列城市肯定会疯狂降低房贷利率。
可能会把利率直接降到最低标准4.4%。
比如从5.2%直接降到4.4%,这就下降了80bp了,所以真实效果肯定会远远大于官方说的20bp。
150 万总价房子,首付50万,贷款100万。
按5.2%算,月供是5491元。
按5%算,月供是5368元。
按4.4%算,月供是5007元。
如果直接降到最低利率,月供每月可省484元,又可以多吃几顿火锅了,30年总的利息省了约18万左右。
02
之所以官方会降房贷利率,主要是因为经济数据太难看了。
上周五公布了社融数据,4月新增社融9102亿元,同比少增9468亿元,减少50%左右。
企业中长期贷款从6605亿降到了2652亿,
居民房贷从3417亿到负增长605亿了,
消费贷从817亿到负增长1044亿,
经营贷从1048亿到负增长521亿了。
房贷再次出现了极罕见的负增长。
上一次负增长,那还是在上一次。

但另一方面,4月M2同比增长10.5%,环比增长了0.8%。
是不是很有意思,市场上并不是没有钱,相反市场上有很多钱,但是这些钱都放不出来,不管是消费贷、信用贷、还是房贷……
这不是银行不努力,把钱贷不出去,她们每天给我打的电话可多了,这还是像我这种还是这么个小微企业,每天打电话就问企业要不要贷款、要不要资金周转、信用贷消费贷可以直接贷100万......银行现在是追着想借钱给你
最后的结果很明显,像我这种小微企业的公司还有很多很多,大家都不愿意贷款,对市场缺乏相应的信心,企业和个人都不敢买房、不敢消费、不敢贷款扩大投资。
甚至还有很多人提前还房贷,这源于其对未来的极度悲观,认为未来只会越来越难,所以用现在的钱提前解决未来的困境。

一个背着房贷车贷的人,身上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每月都有固定的支出,但未来却不一定会有固定的收入。
现行的买房观念体系,已经崩塌了。
03
大疫三年,众生皆苦,穷人通胀。
但另一方面,富人全面通缩。
《 2021 胡润财富报告》显示,有钱人正在变的更加有钱。
中国富裕家庭拥有的总财富达16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6%,大幅跑赢了GDP;
中国拥有600万人民币总财富的“富裕家庭”数量已经达到508万户,比上年增加7万户,增长率为1.3%。
拥有千万人民币总财富的“高净值家庭”数量达到206万户,比上年增加4万户。

一个社会的整体财富,是相对守恒的,社会不会无端产生财富,才只会转移。
每增加一个千万富翁,就要消失10个百万富翁。
整个社会的生存,是零和博弈。
大疫之下,底层已经没啥可以失去的了,中产成了富人餐桌上待宰的羔羊,中产成了真惨。
尤其是买了暴雷房子、买了暴雷理财、还从事教培、房地产行业、最后还生了二胎、三胎的中产,那是真的惨……
04
前面说到,现行的买房观念体系,已经崩塌了。
那这个刺激到极致的贷款政策,会起多大作用呢?
贷款100万,利率如果从5.2%降到4.4%,月供是5007元,每个月可省484元。
但我们缺的是这484元吗?
我们缺的是5007元的月供啊。。。
想要完美覆盖月供,每月收入至少得在10000元以上,但这也只能养你一个人的正常生活。
如果你还有车贷、还有小孩,那这10000元月收入完全不够用了。
兰博基尼5元代金券,涨到5000元、50000元代金券,会促进兰博基尼的销售吗?
贷款买房的本质是什么?
是上杠杆。
是花未来的钱,去挣房产增值的钱。
只要房产增值的钱能跑赢银行利息,那就是赚的。
但如果买房不挣钱了呢?
如果房子增值了但是只能按官方指导价卖出去呢?
纸面财富不是财富,落到口袋的财富才真诱人。
但即便是房产的赚钱效应又有了,能允许中国人大量上杠杆的空间,真的不多了。
政府部门的杠杆率(负债率)、房企的杠杆率、购房者的杠杆率,都已经用到极致了,真的没有多少空间了。

本来我们是有机会慢慢剥离杠杆、慢慢掏出房地产是支柱性行业的这个怪圈的,是可以实现慢着陆的,但疫情的到来打乱了一切。
新的体系还未形成,但旧的体系已经分崩离析。
而新的预期一旦形成,旧预期怎么着都无法重来了。
现在中国有很多城市的楼市政策都在松绑,但松绑过后,房地产就缓过来了吗?
房地产面临的境况,已经不再是政策市了,而是经济基本面,是市场信心。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消费。
但疫情一来,这三匹马全都歇菜了。
一纸封令,停在外海上的货轮进不来,我们的集装箱也运不出去,这就堵死了出口。
没有固定稳定收入的人们,哪还敢扩大消费,消费水平从京东直营直接降到拼多多。
投资是好事,但过多的无法赚钱的投资,真的是饮鸩止渴。
希望疫情赶快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