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议题

近日,名校硕博毕业生扎堆到小县城就业的现象引发关注。这些顶着高学历、名校毕业光环的“天之骄子”出现在小县城的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拟录取名单上,这到底是“学历内卷的无奈选择”还是“人才引进的正常流动”?网友为此掀起了一番争论。

回顾此次事件,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一份名为《2022年遂昌县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引进优秀毕业生入围体检人员公告》的公示名单显示,24个工作岗位的入围人员几乎全部来自双一流高校。他们中有4名博士、19名硕士,本科毕业生仅1人,而对应的岗位除了专业技能类,还有一些乡镇、街道的基层工作岗。而且这24名应聘者几乎都毕业于名校,他们当中硕博士的比例高达95.8%。

另外,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公布的2022年面向全国部分高校和境外世界名校引进优秀毕业生拟聘用人员名单(第一批)也显示,这140位拟聘用人员中多数人来自国内外的名校。

名校硕博生与小县城之间是“各有所需”

文/张立美 刘天放

名校硕博毕业生是扎堆小县城就业,还是留在大城市奋斗,或是进入科研院所工作,只是个人的就业选择,是他们深思熟虑的决定。网友不必对此贴上大材小用、人才浪费等标签。

从小县城发展角度说,顶着高学历、名校毕业光环的人才,选择到小县城的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就业,为小县城提供了急需的人才资源,有利于小县城经济社会发展;小县城要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提升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弯道超车,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名校硕博毕业生扎堆去小县城就业,让小县城迈出了优化人才战略的重要一步。(张立美)

名校硕博士生蜂拥至小县城就业,显然与当地的人才引进政策密切相关。遂昌县提供的条件就很诱人:符合首次新引进到遂昌工作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高考第一分数段录取的全日制本科生,可享受45万元政策奖励,包括一次性房票补贴30万元;生活津贴3万元/年,可享受5年。而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更为优厚,阜宁县也是如此。

当前,受疫情影响,招聘尤其是企业招聘有所收缩,就业市场遭遇冲击,压力陡增。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创历史新高,加上近年来硕博扩招的积累效应,名校硕博生扎堆就业小县城,就不值得奇怪。

名校硕博到县城工作,属于“双向选择”,彼此是各有所需。小地方引进名校硕博生,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也是给当地“贴金”,还能达到宣传效果。(刘天放)

小县城引进名校硕博生要考量“有效性”

文/王军荣

小县城引进名校毕业的学生,最终还是要看引进人才的“有效性”,否则,会变成人才浪费。

优厚待遇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法宝,但吸引人才不能仅仅靠待遇比拼。需要理性思考的是,第一,不要只用名校和学历判断是不是人才,需要综合考量;第二,需要人才和岗位相匹配,不管什么样的人才,如果与自己的岗位不匹配,是无法发挥作用的;第三,留住人才,需要给予一定的上升空间,要靠情感留人;第四,需要营造重视人才的氛围。如果引进的人才被孤立,被打压,被妒忌,最终也是留不住的。唯有当地从上到下都尊重人才,引进的人才才会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当地经济建设做出最大的贡献。

小县城引进名校硕博容易引起“轰动效应”,但之后谁来考量“有效性”?谁来计算成本和收益?没有后续的科学“配套”措施,引进再多的名校硕博也未必就是好事。

应叫停面向名校毕业生的“定向招聘”

文/熊丙奇

如果招聘是面向所有高校毕业生进行,最终获聘的都是名校毕业生,且当地完全坚持“择优录用”,那这样的招聘结果确实反映出竞争的激烈,以及名校毕业生的“竞争实力”。然而,大部分舆论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这几个小县城的招聘,都是直接面向“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进行的“定向招聘”。而这种招聘,反映出地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招聘时,存在助长“学历高消费”的“唯名校”用人导向。

面向“双一流”建设高校,或者”世界一流大学”毕业生进行“定向招聘”,是近年来不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引进优秀人才”的做法。如某县此次招聘提出的学校、学历要求为:“全国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QS世界大学最新排名前100位的国(境)外高校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

表面上看,这种招聘体现了对优秀人才的重视,但是,这种招聘与用人单位提出非985、211不录有何不同呢?在普通企业招聘都不再直接提必须为“双一流”建设高校、985高校、211高校毕业生才拥有报名资格的情况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却直接面向“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招聘,这是与国家正在推进的破除“唯学历”“唯名校”用人导向,坚决防止和纠正学历歧视背道而驰的。

给所有学生平等的竞争机会,与设定学历门槛,把低于这一学历标准的求职者都排除在外,是不同的人才观。前者倡导公平竞争,对于满足基本学历要求的求职者,全面考核其能力与素质,择优录用;后者则体现“唯学历”用人导向,不断提高学历门槛,就会制造学历高消费和内卷。

道理很简单,难道所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生,能力与素质都高于其他高校学生?这会引导学校追逐进名校,以享有名校的“身份”优势。为避免“双一流”建设成为学校的身份,把学校分为三九六等,我国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已经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名单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可许多地方还是把“双一流”作为学校的身份标签。

“唯学历”“唯名校”用人导向,学历高消费、学历歧视,已经严重破坏我国的教育生态,这是我国必须破除的教育评价、人才评价顽瘴痼疾。要拿出决心坚决清理招聘中不断抬高学历门槛的违法违规行为,尤其要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招聘用人查起,叫停所有面向名校毕业生的“定向招聘”,建立基于能力的科学人才评价体系。(作者是知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羊城晚报时评投稿邮箱:wbsp@ycwb.com)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张齐 谢小婉

校对 | 赵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