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了一篇有关2022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的文章,里面提到了参会经济学家们的观点,学者们的观点几乎高度一致,那就是——经济太差了,必须出手救。

北大教授黄益平的观点,尤其启发思考:目前的经济形势下,需要不惜代价救经济,方法是发钱。

发钱救经济,在其他国家并不是稀罕事,在经济危机时,很多国家都在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的逻辑是这样的:

1.经济困难,老百姓失业、没钱;失业就不敢消费、没钱就不能消费;没有消费,生产端就会缩产,企业就会裁员、甚至倒闭;这就加重了失业潮,老百姓更加没钱了,消费更加不振,企业裁员、倒闭就更加止不住.......恶性循环就来了。

2.发钱给老百姓,有钱了就敢消费,消费了,企业有订单,就会扩大生产,不仅不裁员,还扩招,老百姓有了工作,也就有了收入,就能加大消费,又促进企业继续扩大生产,招更多人,开出更高工资......良性循环就来了。

3.不单单是给老百姓发钱,也给企业发钱,企业既是生产方、也是消费方,企业有钱了,会扩大生产、加大采购,整个良性循环也会启动起来。

逻辑上,十分自洽,没啥毛病。2008年次贷危机、2020年疫情影响,美国都用发钱这一招。

不过这两次的结果却不同,2008年那次,美国发钱救经济,成了;这次疫情,美国还是按这样套路,似乎有了后果,那就是通货膨胀止不住。

为什么美国这次发钱救经济不灵了?之前的文章有讲过《美国通胀超预期飙升:为什么美国再也不能用印钱来刺激经济了》。

02

美国发钱救经济不灵,那中国还能不能这样干呢?

中国对通货膨胀是有痛苦记忆的,民国就是被恶性通货膨胀给搞垮的。

而且中华民族骨子里有量入为出的传统,发钱消费,似乎有违老祖宗教诲。

如果是放以前,中国确实不能印钱刺激经济,但现在百分百可以。

发生通货膨胀,无非就是钱多了,可买的东西数量不变,或生产跟不上,导致物价上涨。

而现在我们是世界工厂,有足够的产能供全国人民消费,只要老百姓有钱,就不怕没商品,再多的钱,也能转化成虚拟的服务和实物的商品,根本不用担心钱多了,东西不够买。

中国的产能,是按照全世界的需求来配置的,不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

与其把大量商品送出去换回美元、欧元、日元,为什么不能把商品留给中国老百姓享受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经济形势严峻,国家也在救经济,但用的方法,还是老一套:加大基建投资、降低存款和贷款利率。

老一套是管用,但效果慢。

而且现在老百姓失业的失业、没收入的没收入,都在吃以前储蓄的老本。

就算你存款利率再低,老百姓也不敢拿出来消费啊。就算你贷款利率再低,也不敢贷款消费啊,贷款是要还的,利息再少也是要钱的。而老百姓本来就没钱了。

中国能顶住三年抗疫,是真的要感谢中国老百姓存钱的优良传统,绝大部分老百姓就算没收入,靠储蓄过最低生活保障,也能撑个两三年。

但疫情已经三年过去了,老百姓的储蓄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大家是真没钱了。

所以我非常赞同北大教授黄益平的观点——不惜代价救经济,方法是发钱。

发钱吧,老百姓扛不住了。

03

有人会担心,如果发钱了,是不是就会变成养懒汉,都不去工作了。

这样想是过虑了,人性有攀比心理,也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愿望,没有谁会满足于天天吃沙县,谁都想去海底捞搓一顿。

发钱消费,是勾起欲望的最好办法,只要你拿钱出去消费了,就会发现,原来还有更好的东西,为了得到更好的东西,你就得工作。

确实会有部分懒汉,但不能因为个别现象,而否定发钱的正面作用。

为了让发钱救经济的效果不被削弱,还需要做到一件事,那就是银行必须让利。

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政府也用过发钱救经济,但效果不好。

原因是,企业也好、老百姓也好,拿到钱后,不是去消费,而是去还债。

在经济繁荣时,企业和老百姓都借了钱,习惯了落井下石的银行,看到经济形势不好了,纷纷追债。被银行逼得紧,企业和老百姓手里但凡有点钱,都只能先去还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银行必须让利。

一方面得允许企业拿新债换旧债。

新债利率低,旧债利率高,用新债去扩大生产,有利于减轻企业包袱,也避免了企业发生债务违约行为。

另外一方面,现有房贷利率打五折。

中国的房贷利率高得可怕,发达国家都是1%到3%,中国的房贷利率动不动就5%到6%,每个月还房贷都能压到老百姓喘不过气。

建议现有的房贷利率,都直接打五折,100万的房贷,之前每个月还五千多六千,利率打五折后,每个月只需要还四千左右。

对于实在没收入的家庭,银行给人家停贷,而且是延期且不多计利息那种停贷,银行让利,就实实在在地让利,别耍小心眼。

04

中国政府以人民生命至上,抗疫是为了保生命,但救经济也是为了保生命。

清华教授李稻葵给了两个数据:

1.过去两年的抗疫成功相当于人均寿命多了10天,即相当于救了400万人的生命。
2.人均消费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折算成寿命是能够增加6天,全国算下来就是230万人的生命。
也就是说,如果为了抗疫,而失去经济,导致老百姓没钱消费,那从老百姓的寿命上看,其实是得不偿失。

抗疫,必须继续,但救经济,也必须马上做,救经济,就是救命。

赵本山的小品有一句台词:人最痛苦的事情,人活着,钱没了。

作为负责任的政府,既要老百姓活着,也要保住老百姓的钱。

发钱吧,救经济吧,不能再磨叽了,今年前四个月的经济数据差成这样了,就别抱什么幻想了。

别去心刺激经济后,发生通货膨胀怎么办,就算你的物价再便宜,老百姓没钱,不也照样买不起吗?

何况以中国生产力,根本不用担心发生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