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武汉大学原副校长舒红兵,很多人会想到,他在2011年同高福、施一公、饶毅四人同台竞争院士的故事。那年,舒红兵是武大生科院院长,施一公是清华生科院院长,饶毅是北大生科院院长,高福则是疾控中心副主任。

不过最后令很多人没想到的是,四人中只有舒红兵成功当选,一举成为当年全国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最年轻的院士,而施一公、饶毅、高福三人则全部败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是舒红兵比较低调,大家对他了解不多,很多人都对他先于施一公、高福一步当选院士颇有微词,认为这是不是有什么内情。饶毅更是在落选后直接宣布,从此不再参评院士。

但事实上,舒红兵院士的科研能力和成果,不仅不会比施一公、饶毅、高福他们差,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还更加出色(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

舒红兵院士主要从事免疫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说简单点就是,病原微生物感染细胞、感染人体以后,人体会怎么样启动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反应。在国际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00多篇,被SCI引用1万余次,其中20余篇论文的引用率超过100次,在抗病毒天然免疫领域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

2010年、2015年,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奖的含量有多高,大家都知道,更何况短短几年时间里,两次获得,这说明舒红兵院士的科研能力是非常高的。尤其是2010年的那次获奖,对其参评院士肯定很有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2005年、2014年,两次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9年还获得了首届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杰出成就奖。反观饶毅、施一公,在国奖上是比不过舒红兵的。

此外,舒红兵院士到武汉大学任职后,还开创了多个“武大第一”:主持了武汉大学理科第一个973项目,发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汉大学影响因子最高的3篇研究论文,在全校率先成立“教授委员会”。

不过令人唏嘘的是,这样一位科学家,很多人认识他并不是因为他的科研成就,而是他的妻子王延轶------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曾被广大网友称为“双黄连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