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孙绪闻

这两年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突破,国家航天部门和民营航天企业的发射次数屡创新高,但在各方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挫折,比如今天就传来了一个坏消息。

据新华社报道,5月13日由民营企业星际荣耀研发的“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后飞行情况异常,导致此次发射任务失利,而这也是双曲线火箭第三次出征太空失利。

对此新华社评论说,航天事业无法一蹴而就,要正视失败,越挫越勇,国家已为商业航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出台了相关政策,相信未来中国民营企业一定能抓住机遇,创造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双曲线火箭发射失利之后不久,美国也发射一枚民营运载火箭。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5月14日“猎鹰9”运载火箭从美国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升空,成功将53颗卫星一次性送入了预定轨道。

由于“猎鹰9”的成功,紧随双曲线的失利之后,所以很多人对此感到沮丧,认为中美民营航天差距一时难以抹平。其实这么思考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持有这种悲观论调,实属不了解中美两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最新势态。

如果了解一下近年来中美在航天领域的发展成就、人才结构、产业基础,就会明白,中国的发展势头远好于美国,首先美国国家主导的航天项目已经衰败,中国航天在多个领域呈现出齐头并进之势。

上个世纪是美国航天业发展最为旺盛的时代,在与苏联的争霸赛中,美国开发出一系列的运箭火箭与航天飞机,实现了“人类登月”、太空站、探索火星、太阳系等一系列耀眼的成就。

90年代后苏联解体,美国航天独领风骚,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成为在全世界都备受尊崇的机构,各国航天爱好者都热衷于从NASA官方获取各种宇宙知识及了解人类最新的探索计划,但此后失去对手的美国人就陷入了固步自封,逐渐减少了在太空项目上的投入。

进入21世纪,由美国官方主导的发射项目日渐稀少,NASA沦为了一个只会定期公布空洞计划的机构。而此时,中国航天事业开始发力狂追,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势头,美国制定了“沃尔夫”条款,禁止NASA与中国航天部门合作,并阻止中国航天专家赴美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美国的这些措施都没减缓中国的发展,2020年至2021年,中国一举实现了“嫦娥五号”探月取样及返回、“祝融”号火星车登陆、“天宫”号空间站上天及宇航员入驻等一系列的成就,总之,中国各种太空项目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

其次美国太空人才凋零,中国航天业年轻人蓄势待发。由于这几年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备受瞩目,外界意外地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在被人认为只能由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们主导的航天业中,中国居然启用了这么多年轻人。

各种新闻视频及图片显示,在中国火箭发射、太空对接、登火计划等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年轻的面孔处处可见,年轻的声音处处可闻,西方国家一时很难相信,中国这些超越了美国的任务,都是由年轻人作为主力军来完成的。

但其实这没什么好奇怪的,这些年中国科技界普遍存在着少数顶尖科学家带头,由大批年轻人担任重要岗位,从而取得重大突破的现象,只是外界以前没注意到这种现象罢了。

这种人才结构才是最合理的,最能够持续发展的,反而是美国航天岗位都是中老年科学家主导的现象存在巨大问题,因为一旦某个重要专家退休,整个领域都会青黄不接出现断层。

最后中国日益提升的工业产业链,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不可否认,美国当下在很多领域依然走在中国前面,但是在美欧主导的国际空间站因衰老而退役之时,美国却无力实施替代项目,并且美国航空航天局经常依赖民营企业来完成一些发射项目。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就是美国的工业基础流失十分严重,从而影响到了其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顶尖技术部门的技术优势。

由于航空航天,在系统整合上极为复杂,而其性能要求又极为苛刻,所以其水平的高低体现的是整个社会全品类工业部门的发展程度,说白了只有低端工业,或空有顶尖技术都难以完成这些复杂的工程。

而中国这些年,建成了全世界品类最齐全的工业部门,中国大学为国家输送了海量的理工科人才。在此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沉淀之后,中国开始在高价值产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得益于这些成就的滋养,中国航空航天业也开始了蓬勃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中国航空航天业的根基是极为扎实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某个项目一时的失利,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期望双曲线火箭的研发团队能够越挫越勇,带动中国民营航天事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