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深度、格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不少总是迟到或者是早到的人,不论是约会、工作、团建还是任何与之相关的集体活动,仿佛“准时”两个字就不存在于他们的人生字典里,与他们毫不相干,令人头疼却又无奈。

对于这一现象,著名心理学家罗恩·埃尔普曼早有分析:“总习惯迟到或早到,只是行为模式的一个产物,我们不能将其作为修养道德的评判标准,而是要剖析背后的心理问题。”一个人习惯性迟到或早到,看似无伤大雅,实则代表心理有问题。

那么这些习惯性迟到或者早到的人,究竟有何心理问题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本篇文章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心理学界,其实迟到也分为很多种类型。

有一部分人,他们迟到得非常“准时”,比如总是比约定的时间迟到半个小时或者是四十分钟,让人感觉到不爽却又难以责备,因为他们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当中,除了迟到都是一个十分有责任心的人。

习惯性迟到的背后也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比如过度礼貌,乐观主义,多任务处理以及其他很多因素都可能造成习惯性迟到。

在谈恋爱的阶段,女生迟到仿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也可以称之为一种甜蜜的等待了,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大多数时候我们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做出让步也是心甘情愿的。

习惯性迟到或者早到的人也并非是粗鲁无礼、不懂得尊重人,那么究竟是什么剥夺了他们守时的能力呢?

根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的观点,习惯性迟到或者早到的人可能在心理方面存在“规划谬误”,这指的是部分个体对自己任务完成时间、风险、所需资源等方面的预测出现估计偏差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我们问及这些习惯性迟到或者早到的人不守时的原因,他们总会抛出让我们难以否认的客观理由。

如果我们仔细刨析这些理由,我们会发现这些原因的背后无外乎是对事件风险评估的不足和对目标难度判定的偏差。

简而言之,习惯性迟到的人并不是主观故意迟到,而是过于乐观地估计了事件所需时间;而习惯性早到的人也不并不都是出于讨好心理,也有可能是高估了任务难度。

由此可见,这些习惯性迟到或者早到的人他们的本质并不坏,甚至可以说是特别优良,只是当时间管理的意识较差的时候,不准时就成为了一种习惯。

根据美国社会学心理研究学会在2006年的一项研究调查显示,15%到20%的美国人存在长期性迟到,这一数据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长期性迟到这一行为造成了接近9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圣地亚哥州立大学(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学教授杰夫康特(Jeff Conte)在2001年的一项研究中对长期性延时这一问题也进行了更深入地探究。

他将实验参与者分为典型的AB两种类型,A型(有野心,有竞争性,努力提升地位的人),B型(富有创造力,善于思考,善于探究的人),接着他让参与者们在没有钟表的情况下估计一分钟是多久。

研究结果发现,A型的人平均在时间过去58秒的时候认为过去了1分钟,而B型的人平均过去77秒才认为过去了1分钟。

这也就向我们揭示了长期的“估计偏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当中,最直观的就是迟到或者早到的习惯性行为,他们受到理想主义观念的影响,习惯于忽略事件当中的不可控因素,总是乐观地认为自己能把握住每分每秒,这就使得遇到突发状况时,缺乏应对方法,从而使计划失误的风险提高。

而对于倾向早到的人来说,还有一个附加的心理因素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们的内心深处是缺乏安全与信任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的心中担心自己的不准时会让对方心生不快,又对目标的外界干扰因素充满不安全感,因此总是要求自己执行时间过分的早,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比已经到达更让人感到放心的了。

根据心理学家康特(Conte)教授的“多任务处理”理论,也被称为“尝试多任务处理”理论,他认为人们在同一时间处理多项任务的时候会对是否能够准时到达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果你属于那种喜欢同时进行多项任务,学术文章的说法称为持有多元性时间观的人,那么你更有可能迟到。

其在13年的研究更是佐证了这一观点——那些喜欢多任务同时进行的人,往往却适得其反,有更差的工作表现。

我们的精力、注意力、专注力都是有限的,大多数时间我们都需要挣扎着分配,而对于惯性迟到的人来说,他们总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对于他们更有吸引力的事情上而忽略了正式的工作。

对于迟到者来说,他们觉得提前到达就是浪费时间,还有一些长期迟到者认为提前到的话会给他们一种无力感和被抛弃感。

在心理学领域,学者们认为个体在进行与事件相关的社会行动之前,会进行时间预估。

人们习惯于留意比较大块和集中的时间,从而逐渐忽略对时间的细节把控,每个人对时间的认识不同,在安排各种相关事宜时,所预留的时间也会各不相同。

对于那些习惯性懒散或者是不太喜欢孜孜不倦追求生活质量的人来说,守时与否在他们眼里并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但无论是迟到还是早到,每个人的行为都受到了成长环境、同伴、性格、当时情境等的因素影响,改变他人的行为习惯和长久以来的处事方式并不科学,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问题,所以并没有一种万能的灵药可以解决所有人的问题,改变我们看待不同行为模式的眼光才是根本的。

- The End -作者 | 汤米编辑 |豪想喝牛奶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Rotenberg, K. J. (1995). The Socialisation of Trust: Parents’ and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Trus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18(4), 713–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