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论语课》

32

每天5分钟,看透中国人的性情、思维根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导言

一个有着理想,理念,志向坚定的孔子,在面对一个糟糕的现实的时候,也就是一个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该作何抉择呢?我们将进入《八佾第三》的第二章,看看孔子的无奈与行动。

正文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举行家祭,撤祭品时却僭用天子撤祭品时才能歌奏的《雍》诗。孔子说:“《雍》诗上说:‘前来助祭的是四方诸侯啊,主祭的天子神情肃穆!’诗中唱诵的内容,哪一点适用于三家在家祭祀中颂唱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一章里,季平子家祭,超格用了天子祭祀才能用的八佾舞,夫子“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发出了沉重、悲愤的呐喊。然而三家大夫在家祭的时候,撤祭品时却僭用天子撤祭品时才能歌奏的《雍》诗。这又是不合规的。这是违背周朝礼法的,很严重,过线了。但是,三家是打老虎,谁能动得了他?

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一定会做些什么。

门下弟子子路可能说,老师让我带人搞乱他们的祭祀吧。

孔子肯定说,“由,汝过也。”

子贡可能会讲,老师,让我去联络天下诸侯声讨三桓吧。

子曰:可。

颜路可能会说,老师这件事比较敏感,你还是不要多发议论。

孔子会怒斥:汝为君子儒,不为小人儒。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这句话还是太轻了,三桓不会听的。此时的孔子应该还是中青年,影响力还不是很大。人微言轻。

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此时已经建立了对礼乐的正信,对于违背礼乐的事情很敏感。可能这样的事情,在其他诸侯国可能已经习以为常的。孔子不由得感叹,世风日下。

但此时的孔子,并没有好的应对策略。除了发一些议论,及批判,还能做些什么?这就是读书人很多时候无可奈何的地方——没有力量改变现状,怎么办?

到底怎么办?

唯有积聚力量,培养能给社会带来革新的人才,从基层逐渐影响上层。孔子选择了一条教育路线。

孔子的教育是“有教无类”。

因为孔子认为,那些改革者,寒门士子可能会更有行动力,而那些老牌贵族是既得利益者,依附于这些实际的当权者,他们能做的革新是很难触底的。

而寒门更有上进心,更想改变现状。

于是一场私学教育行动开始了,当时的时代,绝大多数人是文盲,没有机会接触教育,教育是贵族的专属,现在,从孔子这里,教育的阶级鸿沟被磨平了,人人都有机会受到教育。

就是这样一场私学教育行动,拉开了华夏几千年的持续不断的教育变革,从私学,到书院,到科举,到高考,教育越来越放开,越来越平等,而如今,“双减政策”下,教育的特权、特殊、不公平现象越来越少,教育越来越平等,越来越公平。

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家拥有更广范围的共识,大家是一个共同体,守护制度的底线,为群体的繁荣昌盛,大家遵守这个制度。而法律,则是制度底线,道德底线的守护者。

再也不能出现类似严重违背宪法般的“三家者,以《雍》彻”这样的事情了。

这就是整个的逻辑链条,跨越了两千五百年的逻辑链条,看着像是一件小事。如果我们寻根究底探索下去,也是挺有意思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结

三家是完全破坏了规矩。鲁国是保存周礼较为完备的诸侯国,这样的一个国度的士大夫,难道不懂得礼乐的规矩吗?至少在这种大是大非上,是懂得的。仍然这样做,无非是侍强妄为。鲁公能奈我何?诸侯能奈我何?天子能奈我何?孔子连续两章来说三家的僭越问题,内心是深深忧虑的。忧虑的背后是“我能做些什么呢?”“我的门人们能做些什么呢?”“这个天下的前途在哪里?”礼崩乐坏的现实,这有形无形的逼迫,让孔子不断地思考、探索。

一般看原文和译文即可,演绎部分不用看,也不用太过较真。

欢迎关注,和秋山同学一起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