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号&脉脉「100种职业100种人生:行业故事大赛」参赛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360位真人的故事

我叫杨素娥,1954年出生于河南省的一个小村庄。

我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身上有许多时代的烙印,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们也许无法理解。我幸福的童年,但因父亲的离世戛然而止。后来母亲带着我们五朵金花,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那会儿想,只要能吃饱肚子,这世上便再无难事。

可谁曾想命运这东西,你越努力,它就会给你制造越多的挫折,让你不停地去克服、去挑战,直至成长为今天的自己。

如今年近七旬的我,没有退休工资,每月拿着政府发放的80元老年补贴,生活难以维系,不得不在68岁的年龄做起了直播。

(我在租的房子里弹古筝)

我出生于上世纪的50年代,是新中国刚成立的第五个年头。那个年代,物质还处于极度匮乏时期。父亲是一个文化人,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一批党员,担任过信用社主任,乡政府一把手。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就是我的偶像。

他开会讲话全部脱稿,双手打算盘非常漂亮,可以说是文武双全。而我的母亲是一名家庭妇女,和其他的农村妇女一样不识字,只知道干农活料理家务。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在那个年代,勤劳贤惠就足以维持好家庭。

父亲从来没有嫌弃过不识字的母亲,家庭关系非常和谐,家里每天都充满了欢声笑语。母亲的手特别的巧,会纺织很多高难度的布,也会手工缝制大襟棉袄,做盘扣……父亲在外忙工作,母亲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可以说夫唱妇随生活美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穿着补丁裤子的我,拍摄于1971年腊月)

在那个年代,农村重男轻女思想很严重,可我的父母亲却没有被传统思想影响。记得小时候,同村的一位叔伯看我们家没有男孩,就建议过继一个儿子,被父亲拒绝了(过去在农村家里没有儿子是会被笑话的)。他说五个女儿我都喜欢,不需要儿子。

父亲是知识分子,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到了年龄都把我们送进学校。和我同龄的女孩子有机会读书的很少很少,我是比较幸运的。父亲非常疼爱我们,所以幼年的家里虽然贫穷,但充满了欢乐。

父亲每天工作回来,都会帮助母亲带孩子,逗我们玩儿,村子里的人提起父亲都会竖大拇指,还送我们家五朵金花称号。

(村里人嘴里的五朵金花,拍摄于1971年腊月,后排左一是我)

有一年父亲被调到一个水库做总指挥,因为离家远,工作又忙,没时间回家。

而我那段时间恰巧生病了,等到冬天工程结束,父亲回来拿出鸡蛋给我吃。原来是工地上发给他的,他没舍得吃,攒起来带回家了。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父亲的爱,也让我一生都回味无穷。

然而这样幸福与欢乐的日子,都停留在了我十一岁那年,从此家里的灾难就开始了。

1964年的一天,我放学回家,推开门,家里哀声一片。我不知道是出了什么事情,还是邻居告诉我,爸爸去世了。

(1975年7月,我和小妹妺在郑州二七塔)

其实我早该发现父亲的异常,只怪那时候太小了。家里的天一直是父亲撑着,我们对他关心太少。后来回想,父亲有好长一段时间,回家不再像以前说笑了,抱着妹妹也不逗,他眼睛空空的……现在才知道那叫抑郁症,可那个年代根本不懂。

父亲去世,家里的天塌了。在农村,母亲一个人带着五个孩子,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那时候我们家院子里有一个织布的小房子,里面放着做饭用的柴火,没有灯,黑漆漆的一片,谁都不敢去拿。我自告奋勇去,妈妈以为我胆子大,其实我很害怕,但是装坚强,每次拿完柴火都是跑着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5年8月,大学同学来我家做客)

当时姐姐16岁,我11岁,最小的妹妹一岁,母亲一个人带着5个孩子,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因为带孩子,母亲无法完全参加村里的劳动,姐姐只能辍学。但是工分还不够,全家只能吃照顾粮。

于是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每天放学就去割草,然后交到队里顶工分。那时候我又瘦又小,每次为了多割草,背在背上都看不到人。好在乡亲们念及父亲生前的好,不论谁遇到都会帮我把草送回家。

在同村乡亲的帮助和全家人的努力下,几年之后我们终于不用再吃照顾粮了,母亲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1981年,我的母亲和小妹)

因为从小能歌善舞,学习成绩好,从小学到高中我都是三道杠。高中写过一篇作文,还得到了校长的表扬,并在大会上朗读。于是高中还没毕业,在1972年我十八岁的时候,乡亲们就选我当上了妇女队长。我踏踏实实地劳动,受到乡亲们的爱戴和支持。

因为我的文笔好,经常帮队里写东西,在县里拿回很多荣誉,几个月后我又被选做团支部书记。两年以后正好有一个推荐上大学的机会,我全票通过,有幸进入了新乡师范学院学习。

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和影响,我一直都很爱学习。大学第一年是指定班干部,第二年和第三年是同学们选举班干部。

第一年我不是班干部,助学金我拿的心安理得。可是到了第二年第三年,学生推荐我当班干部,我就放弃了助学金,让给其他困难的同学。因为父亲生前从来都是以身作则,我也想像他一样。

(1991年11月我和女儿在公园)

1977年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三门峡化工部矿山机械厂的子弟学校教书。学校分给我一间平房当做宿舍,领导、同事都特别好,我在工作中也非常有干劲。

那时候我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努力工作挣钱,替母亲分担家里的经济重担。刚参加工作每个月工资42.5元,除了吃饭钱,剩余的我全部寄回家,从来不会给自己多花一分钱。

记得有一年姐姐来学校看我,看见床上的被褥,还是上大学的时候母亲给我缝的,当时就哭了。

一位苏联作家说过:“要因为自己的存在,让别人的生活更幸福。”这也成了我一生的信念。

后来我把两个妹妹接来跟着我上学,所有费用都是我负担。能替母亲分担一些,我的内心非常开心。

(1998年8月,女儿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来公园放松一下)

那时我每天有晨跑的习惯,有两个女老师每天都来找我一起跑步。后来她们发现我屋子外面的窗台上,经常有人恶作剧放避孕套。

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还很封闭,这件事吓得我整天提心吊胆。我很爱惜自己的名声,于是做了一个一生中最错误的决定,离开这所学校调回老家。而当时调离的最快捷径是结婚。

其实在这件事发生之前,我是准备独身的。因为想帮家里减轻经济压力,所以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事。

当时住宿一个星期才回一次家,再加上那个年代的人都很保守,这件事情我不敢和母亲说,怕母亲担心。也许冥冥之中早有安排,正当我有了这个想法的时候,一个高中的学弟给我介绍了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5年1月,我和前夫)

于是在1984年,31岁的我很匆忙的就和介绍对象结了婚。我当时的工资比他高,他是离婚的,还带着两个儿子,我都没介意。就一个条件,只要人正派就可以了。前夫是一个书呆子,胆子特别小,有点自私,但不是坏人。

结婚的时候是不打算要孩子的,可是我意外怀孕了。按照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前夫有两个儿子,他是不可以生孩子的,而我是初婚,可以生一个孩子。于是我想生下这个孩子,而前夫自己有两个儿子,他坚决反对。因为计划生育不可抗力因素,后来我被单位开除,前夫也和我划清了界限,选择离婚。

我一生没谈过恋爱,为了结婚而结婚,最后以离婚收场。离婚的时候我已经怀有身孕,在妹夫的帮助下,我在农村替别人代课为生。从怀孕到生孩子,前夫都没有管过我,我在农村待了两年。

(1983年7月我和前夫的两个儿子在西苑公园)

因为结婚,我的户口落在了前夫的户口本上,离婚我是净身出户,没有房子,户口就无法迁出来。那个年代买肉买粮是要票的,这些东西他一直在领。离婚后,我没有粮票买粮食他不给我,全然不顾我怀着他的孩子。

我代课的村小学,离妈妈家有几十里路。六十岁的妈妈怕我没有吃的,每次都是步行,背着粮食给我送来,让我感到了无比的愧疚。

后来朋友介绍我到医院上班,前夫看见我又有了好的工作,就来找我。考虑到孩子需要上户上学,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家庭,1990年我又带着4岁的女儿,回去和前夫生活在一起。

(1992年8月,女儿古筝演奏结束后,同市委书记及日本客人合影)

我竭尽全力的培养女儿,女儿4岁开始学古筝,我也和她一起学。女儿也非常争气,1998年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我就去北京陪读。

我们没有办理复婚手续,就这样自然分开了。我没有房子,户口一直在前夫那里,需要用户口本就联系见面,就像亲戚。

女儿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上了六年,又被保送大学四年。在北京我开始办古筝培训班,女儿抽时间和我一起带学生,就这样我们在北京渡过了十年。2011年我回到家乡办古筝班,家庭困难的学生免费。

可天有不测风云,苦难远没有结束。

2017年的一天,我正在古筝班教学,突发急性心梗被送进了医院。幸亏抢救及时,我捡回来了一条命。但因为我没有社保,所以看病都是自费。

(2007年9月,女儿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宣传展演舞台上)

生病一直都是女儿照顾我。住院以后,古筝班就停办了。不久又接到前夫打来的电话,他癌症晚期,希望我能去照顾他。于是,我没有顾及自己刚刚好转的身体,又去医院照顾他,一直陪伴到2019年他去世。

为给他看病,我花光了自己和女儿的所有积蓄,自己心脏病需要做手术却没钱了。一直拖到去年的3月19号,我才再次住院,做了心脏搭桥手术。

4月1号出院,在家里休息了五个月。因为手术借了不少钱,我着急还,在9月份我就开始尝试直播。

(2020年11月,我和大学学姐在二里头遗址博物馆门前)

我今年69岁了,回顾一生,命运多舛。可我从未停下脚步,一直努力学习,努力生活,不管生活给予我的是什么,我都全盘接受。我可以骄傲的对任何人说,为了保护孩子,我选择了放弃婚姻,放弃工作。因为这些都不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

幸与不幸就像孪生姐妹,如影随形。保送上大学,却开启了我苦难的人生;不好的婚姻,却给了我优秀的女儿。命运待我不薄,也赏赐我无数心酸。也许,这就是生活。

我自己经历了生活的挫折,经历了看病没钱,深知老百姓生活的不易。我希望可以把直播做起来,成立一个基金会,帮助更多看不起病的穷人。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已经失去的,也不是尚未得到的,而是此刻拥有的。不为往事扰,余生只愿笑。

【口述:杨素娥】

【编辑:目成】

目前我们已经记录了360位真人故事,感动了被采访人和千万读者。
如果您有故事想讲述,或想加入我们团队成为作者,都请私信@真实人物采访,随时欢迎您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