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互联网上最流行的一句话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2022年,中国互联网最流行的语句变为了两个字——“躺平”。

“不想工作,不想学习,不想努力。金钱是假的,太阳以后会爆炸,而现在的我,只想躺平,过完我这渺小的一生。”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很多人都在朋友圈看到过这一段话,和一个戴着墨镜的朋克青年的黑白画像。

2022年是新冠疫情爆发后的第三年,在这一年,变异以后的病毒在上海卷土重来,到今年五月中旬,上海封控已经一个多月。在这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恐惧、愤怒、忧虑、焦虑、疲惫困扰着我们无论是否身处上海的每一个人,一种名为“悲观”的后遗症正以远超奥密克戎的烈度和传播能力,飞速在国人,尤其是中国年轻人之间蔓延,像一种心态传染病,而其造成的破坏力,甚至比实体的病毒更甚!

“以前遇到困难心里都觉得肯定能过去的,最近是真的有点怀疑,有点麻木。”

“疫情下各地的新闻,俄乌战争,还有愈演愈烈的男女对立,各种润,大火,这个世界会好吗?”

似乎,一场心灵疫情随着新冠疫情的到来也悄悄到来,并且悄然扩大了自己侵略的范围,很多人没有得新冠,却同样得了新冠“后遗症”。新冠“后遗症”也叫做“疫情心态”,得此病症的人,用疫情做借口,麻痹安慰自己,以缓解焦虑。但如此悲观,已然脱离了解药的范畴,而成为了一种毒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灵“疫”战已刻不容缓!

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世界难道真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

毫无疑问,在今年这波疫情之中,上海的诸多表现,的确有让人吐槽的地方。但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负面新闻会因其超高的话题度而以远超出本身发生密度的频率轰炸网友。当我们举目所望都是疫情相关的新闻、报道、宣传和文稿,且只有与疫情相关的新闻、报道、宣传和文稿时,我们很难不对此感到麻木和疲倦。

那么,与其沉浸在虚拟世界堆积的愤怒和无奈之中,不如出去走走,看看花,看看小草,看看大树,看看小鸟,用曾经在街头闹市上游玩,在酒吧饭桌上社交的时间,做一件自己一直以来想做的事情。比如有人利用疫情这三年,学到了新的手艺,有人减了肥,有人写完了拖稿多年的小说,甚至,有人在封城期间和家人一起画图纸、买材料,亲自动手在自家后院组装出一架四座的螺旋桨飞机。

也有人,利用多出来的空闲时间想办法弥补了自己在工作中和知识上的不足,最终获得了成功——“如果环境不好,那就努力寻找出路,让自己处在更好的环境中。”就像阿尔弗·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所写的:“悲观无用,不如思考蓝图,闯过布满暗礁的海。”

人生在世,总有人觉得自己时刻都被风推着走,但放眼纵观,总也有迎风而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