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关于农产品安全性的讨论越来越多,整体上来看,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并不高,造成农产品安全性不高的源头,以及农产品风味降低,“吃不出老家院子里的味道”的原因,多被归罪于农药化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消费者吃着农民生产出来的东西维持生存,却又抱怨农民“不讲武德”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农产品卖得便宜的时候会被质疑“便宜没好货”,卖得贵了,又被埋怨“宰人”,消费者和而农民在这种相互不信任中“相依为命”,看似都是“别无选择”,实则透露出的是缺乏基于科学认知的“互不信任”。

但凡是个负责任并具备条件的家长,都会在孩子快速长身体的时候,注重营养均衡充足摄入,以保障身体发育需要,因为这个发育阶段是不可逆的,过了年龄,再好的营养供应也弥补不了前期营养亏缺对身体发育造成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庄稼也是一个道理,生长是有规律的,假如在生长前期没有均衡充足的营养供给,后期对产量和品质造成的不利影响,是后期无法弥补的,这也是农民朋友所说的“苗好七分收”的道理。拿番茄来说,如果硼元素供应不充足,就容易导致花器发育不良,挂果率低,畸形果多,这种状况一旦发生就是不可逆的,后期在补充硼元素,对已经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改变不了,畸形果也不可能复原。

人在长身体或身体虚弱的时候,需要加强营养供应保证健康,庄稼为什么就不可以?

农药也是一个道理,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遇到的病害比人一点都不少,真菌、细菌、病毒还有各种地上地下的害虫等等有过之而无不及,人有一定的免疫力能抵抗住一些病虫害的侵袭,庄稼也可以,但是自身免疫力并不是无所不能,所以很多时候生病后要借助药物来治疗以保证健康。

庄稼也是,一旦自身免疫力抵挡不住,就不能硬抗,不然结局只能是像在抗击新冠病毒过程中,某些西方国家搞得“群体免疫”一样,最终只能惨痛收场,而对粮食生产这是一个不能承受之重,因为这意味着粮食等农产品供应会出现问题,并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药化肥对粮食稳产丰产的重要意义,网上都有现成的数据,我在这里不做赘述,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农作物生产施用化肥农药,符合农业生产的规律,符合农作物生长的要求,要填饱肚皮保证健康,农药化肥不可或缺。

但是由于化肥农药引起的口感风味品质下降、农残超标、重金属超标也是不能掩盖的事实,不过,要分清的是化肥农药本身都是不带感情色彩的“中性”存在,造成这些不良影响的关键不在于农药化肥,而在于人,这就像火可以带来温暖造福人类,但也可以让苦心孤诣的经营化为灰烬一样,关键看用在了什么上面。

化肥和农药造成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质量问题,二是用量问题。

质量好的化肥农药,吸收利用率高,残留少,对土壤造成的破坏,对产量质量造成的不良影响都小,但是这一点取决于目前的化工水平,农民朋友选择余地很小,只能被动接受。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但凡允许流通销售的化肥,肯定是目前科技水平下,综合指标较高的产品。

比起来化肥农药的质量问题,导致农产品让消费者不放心的更主要原因则在于超量施用。这一点由目前以追求产量为实现栽培效益的核心目标决定的,高产才能高收益,这就决定了生产者要在追求产量上下功夫,在品种既定的前提下,加强管理就成为高产的发力方向,而发力的手段主要就是施足肥、看住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普通老百姓对自家土地肥力状况普遍缺乏了解,而什么病用什么药,更因为专业性较强而成为大多数生产者比较头疼的问题,这样一来,在施肥用药上必然会出现盲目性。农药化肥的超量施用也就成为眼下普遍存在的生产现象,但这是农民的无奈之举,并且这样也会增加自己的生产成本,但是没有成体系的、高效的生产服务指导,为了保生产农民也只能按自己经验来应对。

建立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并且对技术责任人实行包片的类似“河长制”、“林长制”,对片区内农户施肥用药进行的科学指导,或许是把控好农药化肥过量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措施。

这样一来也可以对农药化肥用量数据做好追踪统计,并最终做到量化可信赖,一方面提高农药化肥的效率,减少农民无效投入,提高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缓解消费者的“心疑”并最终,破除“农药化肥”的魔咒,建立起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信赖关系。

你觉得这种方法是否可行?欢迎留言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