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黄瓜我们都不陌生,是在中国老百姓餐桌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家常蔬菜,食用方式也非常多样。在生产上,它适栽范围比较广,通过各种设施栽培及露地栽培等形式组合,已经可以实现周年足量供应。

从栽培的角度来说,黄瓜产量比较高,植株叶片面积比较大,因此在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量也就比较高,水分能否及时充分供应,是黄瓜能否获得高产优质栽培的关键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是在进入结果期之后,黄瓜的叶片数量已经达到13到15片叶以上,这时通过蒸腾作用挥发水分的能力也比较强,如果水分管理的当,每天都可以采收并获得不错的收益,但是水分管理不到位,也往往造成一些侵染性病害和生理病害发生。导致这些不良生长状况的发生原因,往往跟水分管理不科学有直接关系。进入开花结果期之后,黄瓜的水分管理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个:

阴天浇水

阴天条件下,不但光照比较弱,往往对应的气温也比较低,这时候黄瓜叶片的蒸腾能力比较弱,对水分的消耗量比较少。与此同时,往往出于保温的考虑,大棚放风幅度较小,甚至不放风。这样黄瓜田间的通风性能就比较差,就会导致里面的湿气不能及时排出,而湿度比较大的情况下容易诱发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灰霉病、黑星病等真菌或细菌性病害的爆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在阴雨天气条件下,一旦发生病害往往喷药效果也并不好,甚至有可能造成药害。因此,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给黄瓜水的话,往往进一步加大棚室内的空气湿度,从而加重病害发生程度,为黄瓜的安全生产造成比较大的障碍。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等到晴天的上午再进行浇水,浇水之后要及时的通风散湿,如果在持续阴雨天气候下土壤较为缺水,需要补水的话,就需要减少给水量,并且选在气温较高的中午前后给水。

一次给水量过大

黄瓜需水量比较大,但是如果单次灌水量过多的话,往往会导致土壤含水量过高,从而使土壤的透气性变差,根系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不能被及时排放出去,而且外界的新鲜氧气也难以进入到土壤中,这样就会导致根系因为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而呼吸作用强度变弱,这样一来根部伸发以及吸收水分和矿物营养的能量就会减小,这就反而不利于根系吸收功能的高效发挥,对形成高产优质栽培自然也会形成不利影响。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浇水的时候遵循少量多次原则。一般情况下,每五到七天浇水一次,浇水之后,在土壤表面不积水,但是下层土壤含水量又比较高。

还有一种更为直观的判断方法,就是通过叶片在中午时候的状态来进行判断是不是应该浇水,一般情况下,在温度较高的中午叶片出现下垂萎蔫的时候,说明已经处于缺水状态,但是如果在早晨叶片边缘吐水量比较大,这说明土壤的含水量已经偏高,不适宜于再浇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温期浇水

棚室内的黄瓜在晴天中午往往能达到30℃以上,很多瓜农往往为了加快黄瓜的生长,尽快形成产量以取得较好的价格和经济效益,往往高温晴天浇大水。但是,在中午的时候,由于温度过高,这时候如果灌溉用水采用的是温度比较低地下水的话,较高温度下的根系在遭遇低温冷凉的灌溉水后,因为过大的温差而导致黄瓜的根系产生应激障碍,并影响吸收和运输以及根部生成生长素等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发挥。

这样不但会造成地上部分生长和产量形成所需的营养物质难以得到充分供应,而且容易因为激素的合成受到了干扰,而影响幼果的正常发育从而产生畸形果和苦味瓜。

因此,浇水的时间应该选择到晴天的上午。这样随着温度的升高可以使较低温度的灌水随着环境温度的提高而逐渐升温,这样可以减少环境温度和灌溉水温的温差,避免生理病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