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审视下面这位女性的脸时,通过她的外部特征,你认为她是怎样的情绪?

也许你会说,她很生气。

是的,几乎绝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这样的。他在说一些尖酸刻薄的话,而且异常刺耳。

那么,如果我们从另一个假设来思考这个问题呢?比如说,这位女士并没有真正地生气,而只是假装生气而吓唬你呢?

如果你认为他是在生气,那么,你只是通过直觉来做出的推断。

如果你认为那只是一种伪装,那么,你就是用逻辑性思维在思考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觉性思考的粗造性

假如你和你的女朋友约会晚上看电影,你故意迟到,然后送上一朵玫瑰花。然后,她依然会装作很生气,然后收下玫瑰花,但是那只是一种娇气,一种伪装的生气,其实她心里乐开了花。你知道了这点,心里也就踏实了,心里的石头也就落下了。

那么,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图片中的女性就是你的女朋友。你又是如何推测他的内心世界的呢?

此时,正是证明你到底是逻辑性思维和直觉性思维。

再举一个例子:568+856=?

A:622 B:733

其实这是一道非常简单的数学题,明眼人一看就知道,A和B的答案都不对。虽然你没有经过缜密的计算,但是你一眼就能看出来,这道加法题的得数,肯定是大于一千的,这就是直觉的思考。

所以,从以上两个案例,你就完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直觉性思考和思维性思考,虽然是两种思考方式,但是,他们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直觉性思考,快速但是未必准确得出结果,只能做出一个大致性的范围判断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很多人都会根据直觉性思考而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

某位女性时不时恶心,呕吐,旁人会误认为她是怀孕了。

或者 某位职场男性在办公室被老板批评了,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无意中向你发火,你误以为是对你有意见。

其实这些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人类一贯的思维方式就是直觉性思考,而这种思考方式本身带有很大的粗糙性,也成为导致人与人产生误会和矛盾的主要根源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逻辑性思考的精确性

如果说直觉性思考是通过印象或感觉在做判断,那么,逻辑性思考方式就是严谨而深思熟虑的,因为他的推断结果是“有据可依”的。

举例来说,如果你看到一名死者躺在路边,全身血渍,而旁边正好站着一位手提砍刀的中年男子,那么,我们就一定认为他是凶手吗?

我们下意识的直觉推断为:他是凶手。

而逻辑性思维却这样想:他未必是凶手。他会收集所有的因素,比如动机,行凶过程等等。所有的环节确定无误之后,才能做出最终的决断。因为并不排斥他是见义勇为,夺取真正凶手的凶器后,在一旁等待救护车的英雄行为。

我记得罗翔老师讲过一堂课:律师为什么给坏人做辩护。

罗翔老师的观点是,在律师面前,在没有辩护之前,都要以“他是无罪的”作为逻辑起点,而不能主观判断他真的是坏人。

直觉性思考误导我们认为:他是坏人,这件事情十有八九就是他做的,还有什么可辩护的。

而逻辑思维的理性会告诉你:也许他是被陷害的呢?而这个“坏人”有罪还是无罪,依然需要从证据的推断才能真正定夺。

其实,近几十年来,许多的心理学家对这两种思维模式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在《思考快与慢》中,也有提及这两种思考方式。而且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和理查德·韦斯特是最先提出的。并以系统1代表我们的自主性直觉思维,以系统2代表我们的缜密的逻辑推理思维,并总结:

  •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十二公民》: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对抗

建议大家看看由徐昂执导的电影《十二公民》,故事起因是当代中国一个富二代“杀人案”引发了一场积累的模拟法庭智斗的故事。

这次模拟邀请了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家长作为陪审团,分别为:法学院助教,数学教授,出租车司机,房地产商,蒙冤入狱的混混,医生,小卖部老板,检察官(本片主角,由何冰饰演,但是大家并不知道他是检察官的身份),空巢老人,北京老百姓,保安,保险推销员。

在模拟案件的开始,大家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判定这个孩子是不是有罪。一开始,是以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来定义,结果十二个人当中,有十一人认为这个孩子有罪。只有身为检察官的何冰但是何冰没有举手,并认为这个事不能这么草率的判定,需要推敲才行,并为此两方争执起来。并谴责何冰做事吹毛求疵。

然后何冰怒斥众人的一段话,让我特别感动:

我们现在是在一家法律大学的教室里边,为了一群将来有可能成为法官的年轻人讨论一起谋杀案,是为了我的孩子,也是为了你的孩子,为了我们的孩子在讨论一个人的生死,这事不该吹毛求疵?

决定一个人该不该枪毙,这件事能不该吹毛求疵?

往大了说,真就关系到一个国家法律未来是否公正,不该吹毛求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何冰建议,每个人都有“一票否决权”,即只要不是全票通过,就不能认为这个孩子有罪。

这里有一个典型就是韩童生饰演的3号陪审员。他有过一段早期的悲惨经历,儿子离家出走与老婆离婚的出租车司机,所有的结论都是不带逻辑。带着对儿女不重视老人的悲愤情绪,一度认为这一辈的孩子全部是“忤逆之徒”而做出有罪的决定。

这就是一种直觉性的偏见,完全抛弃了案件本身的逻辑合理性。

最后在何冰的理性推理下,剧情发生了反转,慢慢地,认为孩子有罪的人也在渐渐减少。

比如,死者被“捅伤致死”的刀口位置,何冰认为这是疑点。此前蒙冤入狱的5号陪审员得到证实。因为他的哥哥曾经爱过刀子,并证实这个致命伤口的“不可能性”。其次,对于自己蒙冤入狱的心情感同身受,不希望一个孩子像自己一样蒙受不白之冤,进而改判为无罪。

何冰是如何通过逻辑性思维一一说服其他陪审员的过程,大家可以看看这部电影。何冰是如何通过案件的逻辑性推理一一反驳众人的直觉性思维的。然后何冰说,最后一次投票,我弃权,孩子有罪无罪,由你们十一个人来定。

案件的结果是众人所期盼的:这个孩子最终以十一票“无罪”而全票通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结:

中国有一句比较老的话就是,做什么事情,里里外外都看清楚了,然

后再去做,不要脑子一热就干,很容易出事情的。

外,就是我们的直觉性的只看外表。里,就是事情的内在本质,比如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其实就是对两种思维的配合与相互纠偏。

直觉并不是全然不理智的思考方式,而是欠缺理智的思考方式,总是建立在“我认为”的基础之上的。

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诠释的并不是一种视觉现象,诠释的也是我们大脑世界的真实思维现状。他可能会引起朋友决裂,夫妻不睦,甚至于骨肉背离,甚至于暴力和战争。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理性审视身边的一切人和事,并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