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够用的,而且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根本用不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事和很多人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在很多的宣传中,当兵=扛上钢枪保家卫国。于是很多人觉得士兵到战场上就是开枪。只有不停地开枪才能在战斗中生存下来。因此很多人就觉得士兵在作战的时候携带的弹药越多越好。但首先咱们得说,士兵是一个正常的人类,不可能随身携带太多的重量。

先看一个统计数据:

这是三大战役中我军各种弹药的损耗量和缴获量。

例如辽沈战役,我们消耗量697.4万发各种子弹。看起来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但我们要除一下战斗的时间和人数,1948 年 9 月 12 日到1948 年 11 月 2 日辽沈战役共计持续了50天时间,共有70万士兵参战,平均下来每位士兵每天消耗0.19发子弹。也就是说5天开一枪。

当然了,这样的计算是有点极端,因为战役中真正开枪的时间相对比较集中。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个例子来知道,虽然将近700万发子弹的数量看似很大,但是在战场上子弹的消耗如果均摊到人头上也是很少的。而真正的弹药消耗的单体大户其实是机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机枪的问题并不是普通士兵要考虑的所谓的150发弹药的携带量问题。

其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均摊下来每位士兵每次会携带大约40发子弹,到二战的时候这个数量提高到了80发。到了现代的150发子弹,其实并不是子弹的数量增加了,而是由于技术的发展子弹的大小变小了。

基本上保持了士兵携带弹药量上的总体重量不变。

而相反在更依靠步兵火力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步兵的40发子弹以及基本够用,为什么现在已经不是特别依靠步兵火力的时候150发子弹反而觉得不够用了呢?

这里,一定会有人提到“火力压制”的概念。其实这是一个被影视剧强烈夸大的战术动作。前线步兵班指挥员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尽量地避免使用火力压制的战术动作。这个好比在游戏里放大招清屏的操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都知道这招好用,但是能施放的数量有限,所以玩家往往都是到最关键的时刻才会放大招保命。而真正的作战比游戏更加生死攸关,怎么就不算计着使了呢?

而且那种拿起枪无脑乱射的行为例如兰博

只会被对方的敌人冷静地标记为一个火力点,然后将之一枪爆头。

W君问过部队的参谋,中国陆军士兵在实战演习中打击突然出现的活动靶的要求是10发3中。有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这是大部分国家正规军的基本要求。带着150发子弹,基本上也是意味着要去收45个人头回来。回头去想想,兵力悬殊到1:45,步兵是不是有接战的可能性呢?没有必要去送人头了吧?毕竟现在步兵并不是军事打击的唯一火力选择。

至于弹药打完了,大部分步兵班现在出来都有配套的步兵战车,里面有更多剩余的子弹,并不需要随身携带。

例如上图这辆布雷德利步兵战车,靠门的位置(图上14),就是成箱成箱的弹药。足够士兵在长时间内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