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争议最大的一句话,莫过于他说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每出现性别歧视方面的问题,很多人习惯性地把手一指:“都是孔子惹的祸!”

孔子不是惹祸,是背锅。

核心问题,不在“女子”,而在“小人”。你先要明白“小人”的准确含义,再谈这个问题才有意义。

为了弄明白什么是“小人”,先来理解什么是“大人”(就是这么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大人”和“小人”都是一对对应的概念。

“大人”在古代,一般有两个意思,第一是“成年人”,和今天的意思差不多。

比如四书中的《大学》,“大学”就是“大人之学”,成年人该学的内容。就算我们今天上的大学,一般也到18岁,基本成年了。

另一个意思,是“当官的人、位高权重的人”。这类人也叫“大人”,比如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里的“大人”,是指权贵。

孔子自然不是要我们面对官员卑躬屈膝、谄媚讨好,但也要有尊重和敬畏之心。这是纲常伦理的一部分。

古代的“大夫”,也是官职,只不过是一个更加具体明确的官职。“大人”则可以较广泛地概括官员群体。

“小人”有与“大人”相对应的两层含义:

第一,指的是小孩。比如古代的“小学”,就是和“大学”对应而言,指的是“小人之学”,也就是小孩应该学习的内容,比如洒扫、应对等。

第二,指的是地位卑贱的人,尤其是仆人,甚至是奴仆。他们的地位,不仅和官员没法比,甚至比普通平民还要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人”在古代还有第三层含义,就是“君子”的反面,即卑鄙无耻之人。

关键问题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里的“小人”,到底是哪一层含义?

第一层意思——小孩,基本可以排除,虽然这种解释听上去很合理,现代人比孔子更能痛彻地理解“小孩难养”的道理,然而,孔子很少针对儿童教育发表观点,他收学生,要求是15岁以上。所以,pass。

第二和第三种解释,在市井中都有。有人说指的是仆人、地位低贱的人,有的说是指卑劣小人。

无论哪种说法,这种说法一定会和“女人”产生联系,存在相通之处,所以孔子才把“小人”和“女人”并列起来。

最典型的一个相通之处在于,“小人”的前两个含义——小孩、奴仆,和古代的女子一样,都缺少接受教育的机会。古代女子,一般16岁就可以嫁人了,人生轨迹十分单一:从娘家到婆家,没上过学,没就过工,缺少社会阅历。

加上重男轻女思想,家庭对女子教育不够,古代女子的社会适应性就比较差,遇到孔子这种文化人,落差很大。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孔子只好感慨“女子难养”了。

缺少教育机会、缺乏教养的古代女子,在人性上表现得相对浅薄,对很多事情缺乏深入思考。地位卑贱的工作者、奴仆,同样缺乏教育机会,很难无师自通,往往比较浅薄、粗俗。

但地位低贱,不等于人品卑劣,很多人品还是很好的。人品很差的“小人”呢?他们如果有比较好的教育机会,为什么也会被孔子指责为“难养”?

这个难养,《论语》里一句话,一语中的:“君子立恒志,小人恒立志。”意思是说,君子立一个志向,会长期坚持,十分坚定;小人则相反,今天立个志向,坚持不了几天,自己推翻,然后再立个志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人品不行的“小人”,和地位低贱的“小人”以及没有教育机会的女子一样,都存在浅薄的问题,遇到事情,无法坚持,目光也比较短浅。

于是,他们被孔子归到了一类。但由此就说孔子歧视女性,有点冤枉他了。如果孔子的时代,女性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孔子就不会说这句话了。

高金国,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6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