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而近期央视热播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让古老的文化典籍走进电视观众的视野……

据报道,“十三五”以来,全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状况基本摸清。全国古籍普查完成270余万部另1.8万函。通过普查,新发现一批珍贵文献。孔子博物馆藏《乾隆御定石经》,就是2019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举办碑帖普查编目培训班时发现的,确定为清代乾隆初拓本,自嘉庆元年赏赐孔府后,保存至今;重庆图书馆藏明初拓本《汝帖》,也是碑帖普查编目中的重大发现;上海图书馆在古籍普查时发现的宋刻残本《杜工部草堂诗笺》,实现了与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藏本合璧……古老珍贵的中华典籍,记录着文明,见证着历史,成为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但是,由于经年累月,很多古籍也会褪去当初的光鲜,出现字迹模糊不清、书页边缘破损,甚至遭到鼠啮蠹蚀,不少古籍都有或大或小的“病”,需要修缮。于是,我们看到那些文物医生、古书医生,埋首故纸堆里为古籍修复保护孜孜矻矻、矢志不渝,付出巨大的心血……

可喜的是,“十三五”期间,我国古籍修复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依托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相关部门,以点带面重点推进古籍修复工作,设立清宫“天禄琳琅”、云南迪庆州图书馆馆藏“纳格拉洞藏经”、山西宋辽金元珍贵古籍、山东《文选》等一批国家珍贵古籍重点修复项目,古籍修复总量超过370多万叶。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宁波天一阁等保存的古籍修复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中华古籍浩如烟海,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脉绵延数千载的历史见证。中华古籍蕴含着中华文明、中国文化,记录着中国智慧,体现着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中华古代典籍是人类古老伟大的著作。世界上一些称得上伟大的书,往往汇聚了人类最重要的观念、人类富饶的经验和生命的伟大智慧。这些伟大的书,其精神和思想,又往往是永恒的、超越性的,包含着一个世界的普遍的心灵,是世界的、人类的共通心灵的写照,既代表着人类心灵的深度,也代表着人类心灵的高度。

古老的中华典籍虽历经数千年,仍无损其价值,无论哪个时代,古籍经典都会在我们的文化心理、精神世界和阅读文化中,占有一个独特的、无法取代的位置。

在我们的文化、历史、学术研究中,常常要学习、阅读和研究那些被我们称之为“古老的书”“艰深的书”,这其中主要包括这些古籍。这些古籍善本,其中有许多是表达道德智慧、讨论修养问题和知识问题的,阅读、学习和研究这样的古籍,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道德生活,更可提升我们的心智能力,在学习中能够使我们的思考获得最佳的锻炼。另外,古籍中所蕴含的一些伟大的观念、智慧和经验,可以给我们解释当下许多的问题带来帮助,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启示。当代人面临某些生命的问题、心灵的问题、人生的问题,甚至历史观和文化观的问题,等等,都可以从我们古籍中汲取智慧思想。

中华古籍,是一种历史的创造和文化存在,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发明和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它的精神气息我们可以呼吸到,它的文化因子充满了我们的血液,它构成了我们精神生长的客观环境,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我们都是它的受益者。历史也好,传统也好,文化也好,是既要向后看也要向前看的,我们要珍视祖先积累下来的庞大而又十分有价值的文化遗产,让中华优秀古籍“活起来”“传下去”,对古籍文化、经典文化的传承、学习、发展和创新,更是必要且必需的。(完)(原标题:保护古籍十年的文化启示)(文章来源:团结报)

作者/许民彤

责任编辑:杨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