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是第111个国际护士节

护士是勇士的化身

一袭白衣,用双手护佑生命

在工作中,护士是医生的最佳拍档

努力抚平

病痛给患者带来的焦灼

他们心怀仁爱

细致耐心对待每一位病患

用爱心奉献践行着

医护工作者救死扶伤的初心

致敬了不起的白衣天使!

抗疫路上,我们总能见到“大白”的身影。

在医院严格做好预检分诊,为患者做好就诊指引的,有她;在核酸采样现场,防护服被汗水浸透,护目镜蒙上水珠,仍耐心轻声指引,又快又准完成采样的,有她;深入大大小小各个街道,劝慰群众情绪,详细解说疫苗接种重要性,长时间、高强度重复打针动作直至手臂酸痛难以抬起的,有她;在集中隔离点陪伴守护,重复完成隔离人员各项指标数据监测,接受留观者咨询的,有她;时刻准备着,一有支援需求便闻令而动,毫不犹豫逆行出征的,有她。

她或他们,是汕头的护理工作者,是“白衣天使”,是“提灯者”,是抗疫路上始终守护陪伴、冲锋在前的“大白”。

今天是第111个“5·12”国际护士节,让我们一同聆听汕头“大白”们的抗疫故事。

逆行出征

时刻准备着 随时出发

“我们见证了每个时间点的广州白云机场。”汕头市皮肤性病防治院护士徐建兰感叹。2021年1月31日,汕头35名医务人员闻令而动,逆行出征,前往支援广州海关白云机场口岸现场核酸采样工作,对国外航班入境人员第一时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医学观察及现场标本采集等口岸检疫工作,3个多月支援期间,直接接触国外航班入境人员。

现场测温、精准流调、采样签到、核酸采样、旅客通关是她们的任务,标准三级防护是上岗标配。穿着厚厚的防护装备,不断重复相同的话语和采样动作,一个航班下来,医护人员的腰板僵硬了,嗓音也沙哑了,身上汗如雨下,皮肤也被防护用具磨得伤痕累累。汕头市中医医院护士谢燕珍告诉记者,从航班抵达开始直至完成所有工作,一般需要6—8个小时,长时间闷着防护服有时候连吃饭的胃口都没有了。

为了降低鼻拭子和咽拭子带来的不适,护士们以自己做试验,练习如何能让动作更缓慢一些、轻柔一些。采样过程与受检者仅一屏之隔,近距离采鼻咽拭子有时难免会引发受检者打喷嚏、干呕、咳嗽等反应,导致大量飞沫直接喷溅在面屏和隔离衣上,有些旅客接受不了操作带来的痛苦,手部会误抓掉防护面具,这也加大了采样的风险和难度。徐建兰表示,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完成好每一例的采样,严格按要求执行,提高准确率,确保无一例外漏。

广州之行不是汕头医护人员第一次执行支援任务,亦不是最后一次,不少护士多次主动请缨,冲锋在前,时刻准备着奔赴抗疫最前线。来自汕头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的郑晓波,在2020年2月就主动报名,成为汕头市援鄂医疗队的其中一员。由于湖北疫情得到控制,支援队就地待命,虽无需前往前线抗疫,但他抗疫的决心始终如一。

今年2月,香港遭受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获悉广东省组建核酸采样支援队伍,郑晓波再次向医院提出申请并获准加入汕头市核酸采样支援队,担任副队长及培训组组长。在支援队队长的带领下,加紧制定相关工作流程、指引及制度,组织队员进行穿脱防护用具、鼻咽拭子采集、粤语沟通技巧等技能的培训及考核,做好随时驰援的准备。

“在一场场灾难面前,总要有人挺身而出,舍小家为大家,逆行而上,去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保卫我们美丽的家园。而我,愿当这个逆行者,冲锋在前,义无反顾!”郑晓波说。这也是所有时刻准备奔赴一线的医护人员共同的信念。

▲支援牌陪伴了汕头支援广州海关白云机场口岸现场采样队103个日与夜。南方拍客 谢燕珍 摄

一线守护

哪里有需要 便星夜赶赴

今年1月31日下午6时30分,临近除夕夜,汕头市民已经沉浸在迎接春节的喜悦中。汕头市潮南区陇田中心卫生院的4名护士黄楚霞、黄惠玲、郑华娟、郑丽香突然接到紧急任务,要求立刻前往成田镇千山村,为重点地区返汕的新冠肺炎密接者及周边居民进行核酸采样工作。

千山村恰如其名,偏远崎岖,但防疫任务刻不容缓,护理人员穿上防护服、带齐装备、坐上120救护车,披着渐深的夜色赶赴村中。

寒冷的冬季还下起了雨,突然被召集来做核酸检测的100多名群众显得格外惊慌,场面一度混乱。“大白”们临危不乱,拖着笨拙的身躯,有条不紊地开展心理疏导、扫码登记、核酸采集……很快便让人群恢复秩序。在人群疏散后,“大白”们还继续做好数据交接、垃圾分类、现场清理等工作,一直忙碌至凌晨。

凌晨的千山夜空,“咻”地窜上一束烟花,“大白”们守护了一个万家灯火的除夕夜。

哪里有需要,便星夜赶赴,这样的事情对“大白”们而言已是稀松平常。

3月18日下午,汕头市南澳县启动应急排查,汕头市卫健局指派汕头市中心医院组建一支核酸采样队支援该县开展区域核酸筛查工作。56名队员立刻集结,迅速出发,分5组进入南澳县各核酸采集点,直至次日凌晨5时圆满完成任务才收工返回酒店。

而在另一处防疫一线——集中隔离酒店,封闭的隔离区也有“白衣天使”们守护的身影。潮南陇田中心卫生院妇产科护士何婕爽是一个90后女孩,自疫情发生至今,她已经先后三次进入隔离集中点工作,每一次的时长至少14天。每天重复给隔离人员做核酸采样、体温监测、各种指标数据登记,同时接受留观者的专业咨询,隔离点的工作平常却需要细心,需要做到事无巨细,无缝衔接。何婕爽在防疫一线,用心奉献出自己的护理力量。

同样曾在隔离酒店参与抗疫工作的还有从事护理工作近20年的郑逸娜。2020年春节,在隔离酒店为留观者采集核酸时,过度劳累加上睡眠不足,郑逸娜突然感到眼前一阵眩晕,几乎瘫倒。防护眼镜上已经蒙上一层厚雾,她强撑着努力睁开眼睛,坚持完成手头上的采集工作。

“咽拭子采样看似非常简单,其实是非常关键严谨的操作,如果采样操作不规范就很容易影响结果准确性。”郑逸娜说。直到有序完成所有工作后,她才让同事帮忙测量了血压,结果确诊为高血压。

默默守护,从不提难处,回顾这段抗疫经历,郑逸娜淡淡地说,自己只是做了自己能做和该做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汕头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组成的核酸采样队开展区域核酸筛查工作。南方拍客 陈素芝 摄

疫苗接种

走遍大街小巷 筑牢免疫屏障

“回望过去一年,我们走过不计其数大大小小的街道和各级各类学校,为儿童、青年以及老人接种新冠疫苗。”汕头市妇幼保健院护士王璇说,广场上、学校里、社区内、街道边,都留下了她们忙碌的身影。

王璇告诉记者,她们常常需要对着大量的信息档案,一页接着一页细细核对,直至视线昏花;反复叮嘱群众接种注意事项,连声音都沙哑了;为了提高接种效率,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直到手臂酸痛。但是,一想到接种疫苗能够让群众尽可能避免感染新冠病毒以及降低感染后的重症发生率,王璇和同事们又因为这份繁忙而油然生出一份满足,更觉使命在肩。

“我们也并不是死板的疫苗接种‘机器人’,而是需要时时刻刻关注不同接种人群的情况,用炽热细腻的心去关怀接种疫苗的群众。”对于惧怕打针的孩子,医护人员会主动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和他们玩起手指小游戏,或是给予一些小奖励,孩子的情绪很快就得到安抚;有的老者因为对新冠疫苗不了解而表现出抵触情绪,医护人员都会耐心解释,循循善诱。

2021年4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从全院各科室抽调了49名护理业务骨干,赴澄海三个街道支援当地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

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护理人员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在没有空调的环境下开展接种工作,每个人都汗流浃背。“啊!打完啦?你好厉害,一点都不疼!”这是她们最高兴听到的褒奖。

为了加快疫苗接种的进度,提高工作效率,让接种群众少跑路、少等待,分队组长每天还要收集和总结组员们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商讨解决方法。其间,有组员发现部分群众跨省进行疫苗接种,其接种记录既未能在广东省疫苗接种系统中显示,也未能够在粤康码上显示,登记接种时她们必须仔细询问,防止接种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最终经探讨后,为最大程度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跨省自诉接种第二剂疫苗,须提供第一针接种凭证,方能安排接种。

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让该护理团队获得了广泛的赞誉,也正是这些坚守在疫苗接种岗位的“最可爱的人”,让群众的免疫屏障得以进一步筑牢。

▲护士正为前来接种新冠疫苗的老人进行健康询问和基本情况的筛查工作,及时地解除老人们的疑惑

▲考虑到照片中这位老人腿脚不便,护士杜铃子主动地来到老人身旁为其接种新冠疫苗。 南方拍客 罗琳

坚守防线

变身理发师 为病人理发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预检分诊是患者在医院就诊的第一个环节,也是筑牢医院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最重要的环节。

对每位来院就诊的患者落实“四必查一询问”,查看健康申报卡和健康码,测量体温,全程正确佩戴口罩,询问流行病学史和症状体征,是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预检分诊门诊护士每天的工作。“请出示健康申报卡”成了她们的口头禅,遇到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或健康码黄码以及发热的患者,必须迅速反应正确处理,按流程送至发热门诊就诊,应急预案更要熟记于心。

“入冬时分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入夏则在太阳底下暴晒,汗水湿透工作服,每天需要重复无数遍‘四必查一询问’。”到该门诊轮转的新护士吴婷婷表示,预检分诊门诊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重要且烦琐。但她们的工作不仅局限于此。

对于来院就诊的老年患者而言,疫情期间的扫码健康申报对他们来说是一项困难的操作,需要负责预检分诊的护士耐心地指导他们打开健康申报卡填报;使用老年机的老年患者也需要在指引下,通过刷身份证来核验其信息。为来院就诊的患者做好正确指引,指导患者进行手机核酸预约挂号,护送行动不便的患者就诊,安抚患者情绪……这样的工作每天都在进行着。

疫情防控下,精神专科医院的工作较之其他医院或许更为特殊。为确保疫情“零输入、零感染”,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今年3月21日开启了“7+7”封闭管理模式。医护人员分为AB两组轮班,工作量成倍增加。

由于医院实行封闭性管理,外面的理发师没法进入医院为患者提供理发服务,患者的头发一天比一天长,爱美的他们总喊着“我们需要一个理发师!”为了回应患者的诉求,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的护士们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利用休息时间看视频自学理发技能,小心翼翼地用手中的工具为患者们剪出满意的发型。

为了让患者们学会自我防护,护士们还在休息时间进行疫情防护的相关知识科普,手把手教患者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探访的取消让患者们越发想家,于是,护士们组织了一场座谈会,引导患者畅谈人生经历,展示才艺,参与游戏。“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他们并不孤单,因为此时陪伴他们的还有我们,还有我们这个大家庭。”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的护士张伟枝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筑牢医院第一道防线,病房护士坚持每日做好行程卡、核酸、陪护卡的筛查,贡献防疫力量。 南方拍客 高伟洁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护士为患者理发

科普培训

创新宣传方式 提高公众防控意识

“哇,是‘大白’!”“洗手操好有趣呀!”“我以后也要成为像哥哥姐姐一样的白衣天使!”今年3月份,汕头市中心医院的手术室护理志愿者团队为金平区私立广厦学校东墩校区学生们进行健康科普,受到了热烈欢迎。

这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志愿者团队是近年来为助力全民健康、提高公众疫情防控意识而组建的,不定时到汕头各学校和社区进行健康科普,目前累计受众已有近千人。

为了让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知识能够更好地传达给群众,真正推动群众健康意识的提高,护士们不断创新方式。每一次的科普活动,他们利用自己的特长,将手术室相关健康知识、疫情防控卫生知识和不同类型的多媒体相结合,衍生出多种多样的科普形式,包括制作动画短片和卡通宣传小册子、表演洗手操、改编流行歌曲并制作成音乐视频、拍摄宣教短视频等。

在学校科普时,护士们带领学生回答问题、跳洗手操,从互动中学习健康知识,从而认识到疫情期戴口罩、勤洗手的重要性。

两名护士还为学生们演示了防护服的穿脱流程。对很多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看到穿脱防护服的过程,不少学生感叹这一过程原来这么复杂。这也让他们深深体会到医护人员的辛苦,更有学生亲切地称护士们为无私奉献的“科普侠”,表示自己以后也想成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援非记忆

“白衣外交官”在加纳抗疫

北京时间2022年3月12日早上6时,迎着东方的晨曦,由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建制组建的中国(广东)第10批援加纳医疗队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终于平安回到祖国的怀抱。

在过去430天援非的日子里,医疗队在当地遭遇了严峻的疫情,他们主动承担了“加纳华人之家”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诊疗工作。通过远程诊疗模式,医疗队与加纳医务工作者共同开展抗疫国际合作,高效利用紧缺的医疗资源,救治华人确诊病例超3000人次,指导新冠相关咨询和疫苗接种超8000人次,无一例死亡或者严重并发症病例。

五个人,组成了一道坚强的医疗防线。医疗队队长庄少惠对所有求助病人的基本情况和居住地点进行梳理,再分配给其他几位成员,由他们通过电话、微信,了解病情,阅读影像资料,最后一个个建立病例档案。抗疫小组将病人按轻重症分类,给每个病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坚持做到“一人一策”,再决定去向,或居家、或收治、或住院。同时,每天重点查房重症病人,会诊讨论重症或合并复杂基础病病例,迅速做出相应医嘱。

“每一个数字里,是一个个中国医护与加纳病人间无法轻易说出的生死故事,是一个个勇立在疫情潮头而坚决不后退的中国医护和感染新冠肺炎同胞的深情故事。”庄少惠表示,医疗队帮助医院开展了医疗物资的捐赠,并与当地医务人员分享中国抗击疫情的经验,从而提高了医院接收和治疗感染患者的能力。

“长大后我想成为像你们一样的人!”14岁加纳小男生约书亚对医疗队里的手术室护士邹观发这样说,“你们可以治病救人,还像家人一样关心我。”在约书亚看来,所有在医院帮助过他的医护工作者都是一群“了不起的人”,是一群“充满了爱心的人”,是一群“可亲可爱、可以信赖的人”,是他学习的榜样。这是中加深厚情谊的最好见证。

“中国医护人员展现了过硬的技术和对患者关怀备至的温情,我们的形象不负国家‘白衣外交官’的使命!”邹观发说。

▲汕头援加纳医疗队在当地开展卫生医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