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网信办近日部署开展“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聚焦网络暴力易发多发、社会影响力大的18家网站平台,要求这些网站平台通过建立完善监测识别、实时保护、干预处置、溯源追责、宣传曝光等措施开展全链条治理。

网络暴力借助网络的传播方式,向受害者进行言语伤害威胁、舆论指责、人身攻击、恶意诋毁,“带节奏”“扣帽子”,或是将受害人的姓名、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公布于众,进行“人肉搜索”,还有可能将这种伤害行为带到现实社会中,干扰正常生活,造成受害人“社会性死亡”,这些行为直接影响当事人的生活,为其带来精神折磨,有些受害者因此丢了工作,患了抑郁症,甚至自杀身亡。可以说,网络暴力是一种“软刀子杀入”。

网络暴力行为已经不是一般的恶搞、开玩笑,其造谣诽谤,严重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名誉权甚至生命健康权,而且还违背公序良俗,污染网络风气,其中有些已经超越道德范畴,涉嫌构成侮辱罪、寻衅滋事罪、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罪等等。网络暴力已经成为污染网络生态的“毒瘤”,必须彻底治理和铲除。

近年来,有关部门加大了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惩治力度,依法对施暴者追究法律责任。比如,备受网友关注的“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两名被告郎某、何某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这些案件的处理结果向社会传递这样的信号:对此类严重扰乱网络社会公共秩序的案件,司法机关有追诉之责,法治是整治网络暴力、维护被害人权益的“利器”。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网络诽谤他人,一旦超过边界,对他人的人身权利造成伤害,严重的甚至会涉嫌犯罪,要承担相应的后果,付出法律代价。

网络暴力频发,与其行为的隐匿性和群体性有很大关系,每起事件固然有造谣煽动的“主谋”,更有无数站脚助威的“帮凶”,法不责众的心态消解了造成恶行的负罪感,网络的隐匿性增加了事后查处的难度,因此,消除网络暴力,更需要事前治理,未雨绸缪。

因此,此次中央网信办开展的“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首次提出了全链条治理,并且要求网站平台建立完善监测识别、实时保护等5项措施,承担起预警、取证、举报和提供救助等职责,压实责任,倒逼各大网站平台主动承担起治理网暴的主体责任,将网络暴力消灭于萌芽状态。

治理网络暴力,不仅维护了个体的权利,更是确保国家文化安全、政治安全和信息安全的现实需要,是对社会负责、对网民负责的体现。因此,广大网民要积极参与,自觉提高网络素养,保持理性平和包容,不盲从不跟风,不做网络暴力的“帮凶”,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做出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