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剂效应:糖丸维生素也能有效

有个人觉得头痛去医院,医生给他检查后开了一些药物。

药吃完后,这个人又去医院,他对医生说自己还有些不太舒服,医生听了后检查一番重新开了一些药,并说这次的药药效要更强一些。

一段时间后这个人再次去医院复查,他问医生:“上次给我开的是什么药?我回去吃了之后感觉好多了,头也不觉得痛了。”

医生听后回答说:“其实上次来时你的身体已经痊愈了,我给你的药其实只是安慰剂。”

这种情况其实就是“安慰剂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

1955年,毕阙博士(Henry K. Beecher)首次提出安慰剂效应。有报告纪录,大约四分之一服用安慰剂的病人,表示有关痛症得到舒缓。这些痛症的舒缓,不单是靠病人报称,而是可以利用客观的方法检测得到。

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效应的人,被称为安慰剂反应者。

这种人的人格特点是:好与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好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在病人中安慰剂效应是较易出现的,大约有35%的躯体疾病病人和40%的精神病病人都会出现此种效应。

作用原理

安慰剂效应并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起的,而是基于病人心理上对康复的期望。

对于安慰剂如何产生作用,有以下两个假设:病人期望效应及条件反射。

病人期望带来效应

病人期望效应引导病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报告病情得到改善,因此导致安慰剂效应的出现。

主观的偏见亦可能使病人潜意识相信病情因为得到关注及照料而改善。

条件反射带来效应

古典制约是一种关联学习模式,使受训者在特定情况下作出特定的反应。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于每次给予狗食物之前都发出铃声,经多次反复后,每当铃声一响,狗就会自动分泌唾液,原因是狗已经学习到将铃声及食物关联起来。所以,安慰剂使病人产生与有效药物相似的生物反应,也是安慰剂效应产生的可能原因之一。

应 用

医疗应用

医务人员可利用安慰剂,以激发病人的安慰剂效应。当病人对某种药坚信不移时,可增强该药物的治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安慰剂效应在药物使用过程中较为普遍,如心绞痛这样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使用安慰剂也有1/3以上的患者获得症状的改善。许多镇痛剂都具有明显的安慰剂效应。

生活应用

在现实生活中安慰剂效应也可应用,例如望梅止渴等现象。

心理咨询应用

心理医生说服患者相信治疗会使他们身体症状好转,或者提供安慰剂的方式能够增强其心理效果,安慰剂药物或医疗过程的效力会大大提高。

心理咨询的目标是帮助来访者自立自强,所以心理咨询的“安慰剂效应”是引导来访者心理向积极方向发展,是多种心理咨询方法的综合。

安定心理抖音号每日15:00直播分享

24小时免费心理援助热线:0351-7565333

守护大众心理健康 服务社会和谐安定

太原市安定心理援助志愿服务中心公益脚步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