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9日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提出,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

上海证券5月9日的行业周报称,北京、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已陆续出台核酸检测要求,并加码建设常态化核酸检测点。其中,杭州地区已布设10000个免费核酸采样点,并要求市民每48小时测一次核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图

该周报称,按照杭州的人口数量测算,约1200人对应一个检测点。若按照该比例,仅考虑城市人口,全国范围内至少将新增75万个检测点。相应地,需要核酸采样员至少在百万人以上。

第一财经记者查询多家招聘网站发现,近一段时间,类似“核酸采样员”“核酸检测采样护士”“核酸采集员”的招聘信息十分密集。11日晨6时30分,在“前程无忧”招聘网上就已经登出了十余条当日的招聘信息。

广东某人力资源公司的核酸采集员招聘信息称,有护士资格证及电子化执业证并在有效期内,18-35岁,接种完第三针疫苗。月薪1万-1.5万元,签订劳动合同,包吃住,有全勤奖、节日福利、“五险一金”、包住宿和餐饮补贴。工作内容主要是配合街道办或者医院做核酸采样。

长三角某城市健康管理公司招募“核酸检测采样护士”,要求具备护士证,有采血及核酸采样经验优先。报酬400-600元/天,封控期间70-100元/小时。主要负责公司规定的人(主要负责鼻咽拭子)或物(冷库物品)的新冠核酸采样。

某医疗投资管理公司招募“核酸检测采样护士”,要求有护士证,有核酸采样经验。薪酬1000元/天,不仅提供年终奖金、定期体检、免费住宿和“五险一金”,甚至还有员工旅游、股票期权。

图为某地一位核酸采样员在工作(资料图)。摄影/章轲

第一财经记者通过多地卫健委等官方渠道查询到,今年以来,各地招募核酸采样点采样人员,开出的条件多数是缴纳社会保险;提供免费工作餐,外市人员可提供免费住宿;购买新冠肺炎疫情保障专属保险;享受高温费等相关补贴;薪资优厚(面议)。招募数量多在百人以上。

“无锡本地宝”4月一则东北塘街道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指挥部办公室的《东北塘街道核酸采样人员招募令》称,面向社会发出招募令,招募核酸采样人员,作为现有力量补充,参与全街道核酸采样工作。

招募条件包括身体健康、品行端正;具备符合岗位要求的资格条件和工作能力。年龄在18周岁以上,具有卫生专业技术资格;无传染性疾病,已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薪资待遇包括月收入7000元左右、提供工作餐、购买新冠肺炎疫情保障专属保险、享受高温费等相关补贴。

同一时间,无锡市锡山区正在招聘400名疫情防控核酸检测采样工作人员;无锡经开区也在招聘200名疫情防控核酸检测采样工作人员。

第一财经记者从多地疫情防控部门了解到,各地对于核酸检测采样工作人员的上岗资格条件有严格要求,如上海市金山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今年4月一则《关于招募常态化核酸采样点采样人员的公告》要求,应聘者需具有医学、护理、检验类等卫生专业背景者优先;愿意接受统一的核酸采样相关工作的理论和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并持有培训合格证书后,方可参加核酸采样及相关工作。

某地疫情防控部门人员给第一财经记者提供的《核酸采样培训PPT》显示,核酸检测采样工作人员需掌握医用防护口罩佩戴和摘除方法、医用防护用品穿戴、口咽拭子采集方法等多项技能。

2021年1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建立新冠病毒核酸采样检测人力资源信息库的通知》也明确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控中心、第三方实验室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样本采集、检测工作的医务人员,均应当纳入信息库管理。相关医疗卫生机构确定责任部门和管理员,负责本机构核酸采样检测人员信息的初审和日常管理工作。

延伸阅读

全民核酸时代 谁来为之买单?

核酸检测开始变得和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重要。

一开始是穿梭不同城市,出入机场火车站,然后是住院就医,再后来是乘坐地铁公交、逛商场、图书馆……核酸检测从出差旅游时需要递交的附加证明,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当各地防疫政策将社会切割成一个个方形网格,核酸阴性证明成为普通人努力维系正常生活的通行证。

失去“48小时”核酸证明容易让人有种强烈的不安感,在公共服务点做核酸已经成为一种条件反射。

人们习惯了做核酸,就像习惯了戴口罩、出示健康码行程码一样自然,各种健康证明交叉验证,只为排除潜在感染风险与可能。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江苏、南昌、无锡、盐城……大大小小的城市纷纷提出“1530”核酸服务圈——做核酸步行不超过15分钟,排队不超过30分钟。

这项全民核酸检测运动已经上升到国家高度:成千上万的“核酸采样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高通量、自动化核酸实验室紧急落成……5月9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指出,各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各场所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图

新冠病毒对人类的影响是长远的。它不仅仅是一项项的防疫政策调整,而是在一段时间内对我们生活方式的重塑。

做完第九次核酸,K的假期大闯关终于告一段落。

这个五一,我们的朋友K要从江苏苏州去往广东湛江,参加朋友的婚礼。

在正常的日子里,K会先坐火车再到邻近城市乘飞机前往,但苏州4月的疫情让K变成了带星人员。

疫情之下,绝大多数的中转地只要一出火车站就会被带走隔离,只有同省的南京开出了一条口子,提供一份24小时的核酸证明便可以接受中转。

紧接着K开始将核酸证明时间与车票时间进行“卡点”匹配。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核酸码,江苏的24小时时限,从采样的那一刻就开始计算。

K在抵达任何一个城市前,至少会拨通三个电话:市卫生服务热线、机场/火车站、酒店。当所有的接线员都予以确认,才能初步判断一趟旅程可能成行。

48小时核酸已经成为多个城市往来的标配,少数接纳带星人员的城市,则会要求核酸检测时间进一步缩短为24小时之内。

出发、中转、抵达,K必须在每个环节确保核酸证明在24小时之内,而且每到一个城市,立即做一份当地的核酸。

K会随时准备两份核酸,一份已出具的24小时报告,一份等待检测结果的报告,因为前一份核酸在到达目的地时就很可能过期。

有次前一晚刚做完核酸还在有效期内,第二天早上就有社区人员登门,要求当天到指定地点再做一次核酸。

每看到一个采样点,K都不会放过,因为必须不断确保核酸在24小时之内,“多一份核酸、多一份安心”。

不止是K,从今年开始,几乎每一个有出行需求的人,都在保卫核酸码。从南至北,这些城市连起线来是中国的经济长廊,从进出各城市需要核酸证明,演变到进出当地的公共场合也需要出示核酸证明。而核酸有效期根据当地和临近城市的疫情态势不断调整。

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悄然诞生。继红黄绿码之后,4月15日开始,武汉给未参加应检尽检的人群赋灰码。北京健康宝会用弹窗来提示参与核酸检测,许多城市的健康码都会突出核酸检测的时效,“24”、“48”、“72”,明晃晃的数字十分亮眼。

一位深圳的公关从业者说,他只要失去48小时核酸证明,会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

一位大连的大学生介绍,每次核酸记录必须上传“今日校园”APP,否则会被辅导员谈话,就连教学也会为核酸检测让步。群聊也被核酸攻陷,领导们发话“明天、再一次、熟悉的流程”,成员们第二天像机器人一样开始了核酸接龙。

一旦漏检,生活将失序。4月底武汉某高校因为大暴雨取消了原本两天一检的采样,当天整个学校的学生都变成了灰码,超市、图书馆、体育场、校园都无法进入。碍于门口累积的人越来越多,保安不得不无视健康码要求予以放行。

人们开始习惯每天像上了发条一样去做核酸检测,担心哪一天忘记参加,不能出门,影响工作。不仅是学校或单位要求,正常的娱乐生活也需要提前规划核酸,哪怕是一场电影、一顿饭局、一次健身。

资料图

以前,采样点是一个拥有蓝色帐篷和棕色书桌的地方。两年多来,它们从医院慢慢扩散,在地铁站、居民区、写字楼、商圈、公园、广场扎根。

一开始,一段时间的核酸检测做完,蓝色帐篷就会撤走,后来由于使用频率的提升,帐篷和桌凳干脆滞留在原地。一些悠闲的人们晚上开始在帐篷底下挂个小灯,几个桌子拼一拼,搓起了麻将。

采样点作为一种景观,成功融入了公共生活。

天风证券“常态化核酸检测梳理”报告指出,按照采样点日负荷3000人计算,一座人口两千万的城市,需要设置6667个采样点。而在中国,人口超千万的城市有18个,超500万的城市有91个。

采样点如“军备竞赛”般铺开,北京丰台开设1065个采样点,无锡2600个,上海和杭州的计划分别是9000和1万。

各地政务新媒体平台或地图APP上能够查询附近点位,就近检测,还有一些小型流动采样点,它们一起构成了全民核酸时代的“新基建”。

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布局采样亭,它们是一个全封闭、温控风控调节的集装箱,并且有一个具有迷惑性的名字——健康小屋。比起帐篷,健康小屋不受天气、时间影响。

当核酸检测从“应急”到“常态”,原本承担应急采样工作的医院正在艰难地平衡日常诊疗与支援任务,人员捉襟见肘、缺口极大。

按照3月份发布的《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建议“一个采样台由2人轮换,每人每小时采样120人”的测算公式,核酸采样人员数=人口数÷360”。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所有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人口总数约为5.1亿,共需储备采样人员约140万。

杭州市西湖区某社区卫生中心工作人员告诉八点健闻,“以前两个社区拼了一个点位,常态化后就一下子分出来很多检测点,现在人手很紧张”。

一位北京地区的医务工作者介绍所在科室的情况,“某天一线医生和下一个班组因弹窗无法到院,医院里很多包括主任级的医生去支援核酸检测,留守者承担了更多的工作量”。

为了补足采样缺口,深圳、杭州等地多家医院和第三方检测中心开出了“300-500元/天”、“月入过万”的高薪向社会面招募采样员。5月4日,北京顺义区卫健委在其公众号发文称招募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有蓝天救援队队员、有校园学生、有退休的’顺义大妈’......他们经考核培训通过后参与到核酸采样工作中来”。

在招募了10名采样志愿者后,上述西湖区某社区卫生中心“就能基本维持正常诊疗工作了,白天志愿者负责采样,在职职工晚上下了班去轮换”。

武汉市某区妇幼保健院逐渐摸索出一套巧妙的支援人员安排,“当有疫情时,医院美容科、中医科就诊量就会大幅走低,我们会先从这些科室抽调支援队伍,等疫情过去,科室慢慢地有病人了,我们再把这些人调回去”。

尽管按照指南,每个采样台每小时可采集120人样本,但在八点健闻了解到的有限案例中,有采样员能在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采完两三百小学生,有“熟手”一上午4个小时共采了1200人,但若是上门采样遇到了结构复杂或是无电梯的老小区,“1个人上午采12个人就顶天了”。

采样资源分布平均并不容易。在一些老旧的居民区,老人多,采样点常常闲置;而高层的现代小区,又时常需要排上一个小时队。

小城市基本难以维系“采样检测”的庞大系统。从广东老家小镇前往深圳的黄嘉(化名),第一次遭遇了核酸拥堵,镇卫生院的检测能力只能为重点人群采样,来自低风险地区的黄嘉需要前往市级定点医院,他破天荒地等了一个半小时才做完核酸。要知道,他3、4月份一共在深圳做了38次核酸,每次都不超过20分钟,最快的时候“即做即走”。

“基建狂魔”的另一端是检测实验室的急速扩容。但相比采样端,检测端的变化并不算激烈。

气膜实验室、方舱实验室,PCR仪器,经过统一调配补全缺口。检验人员一边通过临时招募,一边通过自动化设备替代。

在遥远的2020年5月,武汉第一次提出“十天大会战”全民核酸检测时,没有人预料到,中国的检测能力在短短的两年内会发生质的飞跃,已完成约115亿人次的核酸检测。

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全世界只有我国可以通过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迅速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快速控制疫情”。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截至4月中旬,中国开展新冠核酸检测的医疗机构有1.31万家,技术人员近15万人,检测能力可达到每天5165万管,另有百家公共检测实验室、820家第三方实验室和780家城市检测基地。

检测价格一降再降,北京、河北等地的单管检测由每人份28元降到了19.7元,混合检测最高限价由每人份6元降至3.4元,不少城市社区还可以免费做。在最近18省联盟集采中,检测试剂出现了3.2元/份、震惊业内的“超低价”,“利润非常薄”。

多位销售人员告诉八点健闻,各地政府为保障仪器供应对几个品牌的pcr仪器进行了集中管控调配,复工复产后,市场上流通的设备、采样亭均在降价。

北京、南京、上海等多地仍在紧急扩建检测实验室。3月,深圳在全市9个火车站、1个机场搭建了核酸检测实验室。大规模检测期间,检测人员也需要从检验科抽调支援,一般实验室检测量的计算单位是“24小时”。

八点健闻了解到,增设一处方舱实验室的预算一般80万起步,三舱体气膜实验室的价格约为60万,一些关键设备如96孔pcr仪的市场价格也超10万。

华大基因传染病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陈唯军告诉八点健闻,目前从提取到核酸扩增的过程自动化程度较高,在规模化检测的过程中,采用自动化设备也会降低成本,“但提取-扩增程序之前的样本分拣却只能有人工来完成,一批样本的分拣过程可能会耗费2-3个小时,而自动化提取及扩增过程只需要1个多小时”。

“更贵的是人工成本”,各地为实验员开出的月薪在几千到几万不等,而在检测量暴增的上海,某三方检测机构为短、长期检测师开出的薪水是“1500-2000元/天”。

根据东吴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陶川等人的测算,所有一、二线城市常态化全员核酸的年成本约为6700亿,以72小时核酸为准可增加相关就业岗位49万个。不过,在免费常态化检测的城市中,该项费用以单向的资金流入为主,一般由医保和财政共同承担。

报告还指出,如果所有二线以上城市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其一年的成本上限约为1.7万亿元,占2021年中国名义GDP的1.5%、公共财政收入的8.7%,低于封城造成的经济损失。而鉴于当前地方财政运行的压力,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成本可能需要中央发行特别国债来兜底。

检测质量、把握管控的力度和精准度仍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