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始皇称帝以来,至爱新觉罗溥仪退位,华夏封建文明,经历了悠悠两千多载。在这对于人类文明来说还算漫长的光阴里,中华文明走过了好几轮的世事轮回,先后出现过24个朝代,共产生了494位皇帝。

中国的封建帝制将家天下的理念实践到了极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是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帝王如何更换,封建思想如何发展,在这套以皇权至上的制度中生活的华夏之民,始终是肉食者恒有、贫贱者永存的阶层固化,最后只能哀叹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缘于治世难以持续。而治世的难以持续,缘于无法保证拥有最高权力的皇帝陛下永远是明君,帝明则世治,帝昏则世乱。历代皇帝中,不乏昏聩无能、庸庸碌碌、暴虐无道之辈,但也有仁政爱民、革新创制、功在千秋之君,而以下5位,足称得上“千古一帝”之美称。

秦皇与汉武

“千古一帝”之说的首次出现是明朝的心学大家李贽对秦始皇的评价,认为始皇帝是掀翻一个世界的英雄,诸多创制沿用后世,所为之政,“自是千古一帝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对秦始皇的评价也很高,认为孔夫子只是说空话,秦始皇才是办实事,几千年来,中国封建政治形式上尊的是孔夫子,而实际按秦始皇的法家思想办事。始皇嬴政虽谈不上仁政爱民,但其对历史的贡献绝对有资格被称为千古一帝。

赢政之功绩最大者,莫过于消灭六国,奠定华夏一统之基调,后世虽多有乱世降临,但总体仍是以统一为历史主流。此举有多重要,若无始皇之统一,中华文明如今就跟欧洲一样,四分五裂,各自为政,各国之间连年征战不断,百姓将永受战乱之苦。

如今看来,世界还是动荡不安,而唯有统一之大国,方能以举国体制与世界争雄,方能进行军事、经济之战略纵深。

其次便是郡县制的设立,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分封私有制带给整个社会的弊端。分封大搞国中之国,受封者在自己领地有绝对的权利,且还可世袭罔替,普通百姓根本无权言语国主之对错。

郡县制的设立,直接抹去世袭特权,国家派遣官员到地方,定期更换,朝廷自有政绩考核体系来评定官职升降,法通天下,律束万民。所以从整个历史角度来看,郡县制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以至于如今我们仍在沿用。

始皇帝的功绩还有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北拒匈奴,南征百越等等,每一件拿出来,都是开创先河之伟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可惜,秦历二世而亡,正所谓人无完人,始皇帝后期沉迷于长生不老之道,没有培养出后继之人,致使庸才胡亥继位,且用人不察,导致赵高独揽朝政大权,天下英雄群起而攻之,大秦覆灭。

从政权和血缘上来说,随着大秦的倒台而赢姓赵氏失权;但要从政治制度和文明延续上来说,汉武帝无疑是秦始皇最好的继承人,也因此汉武大帝称得上第二位千古一帝。

秦末诸侯皆起,各路英雄以推翻暴秦而佣兵争雄,制度上也意在消除郡县,回归分封,致使汉初不得不采取分封、郡县双重制度同存的举措

文景两朝又崇尚无为而治的黄老之道,到了汉武帝刘彻继位时,分封的诸侯国已呈现坐大的趋势。武帝采取主父偃之谏,广施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可将自家土地继续分封给嫡长子以外的子弟,新封者可封列侯,所封侯国归郡统辖,租税上交朝廷,自而大大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汉武帝贡献至大者,莫过于发兵匈奴,保北境安宁。春秋战国以来至秦汉,面对北方匈奴的不断南侵犯边,中原王朝一直采取的是防御策略,汉初还屡次以和亲求和平。

到了汉武帝主政,任用卫青、霍去病、李息、李广等良将,开始主动出击,经过十余年的连续作战,终于将匈奴主力消灭,余部要么西迁,要么归附汉廷,一举解决了北方之患。

汉武帝的丰功伟绩不仅仅是削藩败匈奴,他还征讨百越、南夷、朝鲜半岛北部等地,开拓了汉家疆土同时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打通了中西商道;他还是历史上第一位下罪己诏的帝王,主动承认自己的过错。

此外,汉武帝还进行了官制、法制、币制等改革,兴修水利、整治漕运等大力发展农业,设立太学、官学等教育机构,为朝廷培养人才。这些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政治举措,汉武之功绩可传千古之颂,汉武之伟业可配大帝之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宗承隋制

第三位千古一帝,要从隋炀帝杨广说起。隋炀帝作为亡国之君,史书上对杨广的记载多是昏庸无德、残暴不仁之事迹,但初登大位的杨广也是一位励精图治、拥有雄才伟略的务实君王,之所以能被称为千古一帝,主要是其两件功劳利国利民千载。

其一是修通大运河。杨广开通京杭大运河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南北游玩方便的私欲,但大运河的历史作用绝非史书上的一笔“劳民伤财”所能盖过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多发生战乱,导致大量北方民众南迁逃难。经过百余年的民族融合,南方的经济发展渐趋成熟,但南北差异也同时加剧,尤其语言渐有不通之趋势,长此以往将直接致使南北分裂。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对南方的统治,促进了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不但避免了中华文明的南北分裂,反而使南方诸少数民族逐渐融入到了中华大文化圈之中,渐渐汉化。

其二是大兴科举制。随着地主阶级的兴起,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度已无法满足历史发展的需要,隋文帝便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大业二年,炀帝杨广遂了广大寒门士子的愿,增设进士科考试,根据所选官员的不同,分为秀才方略、进士实务策和明经经术三种不同的考试。这套选官制度经过历朝历代的继承和发展,一直沿用至今,当今我们所用的公务员考试就是这套制度的当代版演化。

隋王朝虽然也是个短命的王朝,但继承和创建了很多利于治国经邦的制度,比如府兵制、均田制、五省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等,而这些制度在唐王朝达到了鼎盛。这又不得不提到我们的第四位千古一帝,即李唐二郎

李唐二郎开盛世

提起唐太宗李世民,我想很多人都能说出他的二三事来,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里,李二郎的功绩和伟业实在太过耀眼。在武略上,他如同战神般的存在,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连小说都不敢这么写;在文治上,他亲手缔造的大唐即便过了千年,也依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李世民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卓越的战争指挥才略。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包围,年仅17岁的李世民采取疑兵之计,增加战鼓以扩大军容,进攻时马尾绑上树梢,远远看去尘土飞扬,突厥以为大军压境,四散逃溃,隋军不费吹灰之力,成功救下隋炀帝。

后李世民首倡李渊晋阳起兵,领兵攻破长安,平定薛仁杲、窦建德、王世充等隋末割据势力,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受封秦王,而此时的李世民还仅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少年。

尤其虎牢关一战,李世民不但坚持对王世充、窦建德两线作战,而且以三千骑兵将窦建德十万兵马杀得溃不成军,四散逃窜,“一战擒双王”,天下大势已定,就连战神项羽也不敢这么打仗吧。

能武的开国之君常有,能文的治世明君也不少,但既能文又能武的全能君主真的不多见,而李世民确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率军征天下,诸将臣服;他下马治天下,君臣同德。

历史上的开国之君,多有共患难而不能同富贵的遗憾,而李世民不但是唯一没有杀过功臣的开国贤主,而且是能够完全信任投诚将军和变节能臣的驭下能主,尉迟敬德、魏征等都是被二郎这等无条件的信任所征服的。

李世民的贞观朝中所聚能臣众多,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均田亩、薄赋税、轻徭役、重法度、兴科举,大力发展农桑,鼓励商业兴旺,北灭突厥,东创高句丽,复通“丝绸之路”,视四海如一家,同边夷如手足,天下各族遵其为“天可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唯太宗李世民一人而。他就如同他的名字一般,专为济世安民而生,专为成就千古一帝而活。

康熙扭乾坤

大清王朝的爱新觉罗·玄烨,算的上第五位千古一帝。

中原地区自古是汉民族的发源地,少数族裔一统中原的除了蒙古的元朝,便是满族建立的清朝了。同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统治农耕文明,蒙古对汉家山河的统治不足百年,而满族统治中原却能长达近三百年,究其原因离不开那位清圣祖康熙帝的扭转乾坤。

建立元朝的忽必烈入主中原时,虽也注重儒家文化的统治作用,但终究不能平等待之,大搞民族等级,汉族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致使元末民族矛盾激烈,各地起义频发,最后被明太祖朱元璋驱逐中原,结束了其在中原98年的统治。

清兵入关后,初期对汉室城池也是以武力夺取,八旗尚武,自然是以马上得天下。玄烨乃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6岁继位,14岁亲政,当时对于汉室的政治态度和王朝的稳固统治处于关键时期。

康熙帝以元朝的灭亡为鉴,深知要统治好这个汉族人居多的广阔帝国,光有武力镇压是行不通的,还要有文治才行。他创建南书房制度,大胆任用汉族官员,宣布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

从此满汉同心,君民同德,康熙在位61年中,他削平三蕃、统一台湾、驱逐沙俄、北征漠北等等,保障了中国的领土完整,立下了不世之功。同时也广施仁政,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帝对西学尤为感兴趣,不但自己学西方的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知识,还派西方传教士和部分中国学者走遍各省,绘制成当时世界上最精确、地理价值最高的《康熙皇舆全览图》,英国李约瑟也称这幅地图为当时亚洲最好。

但可惜的是,康熙帝没能将这种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制度的个人行为转变成国家行为,致使中国错失了与世界接轨的发展良机。他在晚年时也预测到,中国恐受西洋等国之累,表示出对欧洲国家的警惕。

结语

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创下千古伟业的帝王不少,但很难再有谁能和这五位比肩。他们在自己的时代,已经做到了人间功业的极致。历史并非一蹴而就,所以我们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也不能一叶障目,这五位千古一帝,在自己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对延绵几千载的中华文明无疑都做出了不朽之功绩。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