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6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意见》的核心内容是,今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战场在县城,农民的希望在县城。

换一句话说,就是未来大量的农民要向县城和县城周边转移。我预计,未来10年,农村大量的空心村会逐渐消失,大量农民会落户县城,自然村会大大减少,农民就在当地县城打工,不在远离家乡和亲人千里迢迢去大城市打工赚钱。原因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我国人多地少,人均二亩土地养活不了农民,大量农民需要转移

我国有14亿人口,农民人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然高达9亿多,但只有18亿亩耕地,农民人均仅有2亩左右,很多地方不足2亩甚至不足1亩,所以,农民仅靠土地别说致富奔小康,连温饱都难以保障。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增加土地面积肯定不行。提高产量?是一个办法,但产量总会有天花板,达到一定限度,增加就很困难;提高粮价?也不行,一是粮价提高,对富人没有作用,最终吃不起粮食的还是城乡的穷人。

那么,人多地少,种地不赚钱的结果是什么呢?农民靠土地养不了家,甚至连自己也养不了,怎么办?只有一条路,农村大量农民放弃土地向城市转移。农民少了,人均土地多了,收益就提高了。

二、改变数亿农民的生存条件,提高数亿农民的生活水平是步入发达国家的基本保障

刚才说了,我国14亿人口,还有9亿是农民,由于农民人均土地太少,土地收益微不足道,在中国社会结构里,农民还是主要的低收入群体。想要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大多数城里人不是问题,主要是农村大多数农民,只有改变数亿农民的生存条件,提高数亿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可以说,农民不脱贫,中国就脱不了贫,农民不打小康,中国就难以进入小康社会。数亿,中国要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必须首先改变数亿农民的生存条件,提高数亿农民的生活水平。

从另一个角度讲,要想改变数亿农民生存环境和条件,要想提高数亿农民生活水平,必须提高城镇化率。因为,数亿农民如果都一直在农村,基础建设投资太大, 难以实现。比如,在城里投资办一个学校,可以解决1000个适龄儿童的上学问题,而在农村投资办一个学校,只能解决500个儿童的上学问题,不是学校容不下,而是农村人越来越少。

再比如,城里每10000人只需要投资办一个学校,而在农村,每10000人需要办三个学校;城里每10000人只需要办一个医院,而农村由于居住分散,每10000人至少需要办两个医院。其它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也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大中城市融不下农民,县城养不起农民

要想把数亿农民真正转移落户到城镇,必须保障他们进城后有自己的住所、稳定工作和收入。然而,以前,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在大中城市,所以,大多数企业也在大中城市,农民外出打工也只能选择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大中城市,常年不能回家。

然而,农民在大中城市打工的最后结局是什么呢?想把全家户口迁入城里,但是房子太贵,打工十年二十年也买不起一套房子,也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等六十岁了,又被自己亲手建起来的城市抛弃,回到同样养不起一家老小的农村。

我很早就有过一个疑问,那么多农民工为什么非要远离家乡和亲人潜力跳跳去大中城市打工呢?为什么不在当地的县城打工呢?

原因主要是,在四十年的改革时间里,县城发展相对滞后,无论是国家资本还是民间资本,大量的钱投向大中城市,很少向县城倾斜,所以,大多数县城没有企业,没有容纳当地农民工就业的企业,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农村,没有企业,去哪里打工,给谁打工?

所以,数亿农民工的结局是大中城市买不起房,没有稳定工作和收入,容不下数亿农民,而县城虽然离家近,是打工最好的选择,但因为没有企业,农民没地方打工。

如今,国家终于把城镇化发展的重点转向县城。县城发展了,学校有了,医院有了,电力发达了,通信发达了,企业有了,有地方打工了,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了,房子也不是很贵了,落户非常方便了,全家迁移到县城了,有稳定工作和收入了,孩子还有学上了,老人看病也不难了,还不耽误回家种地了,所以,大量农民向县城转移是未来10年的大趋势了。

总之,未来10年,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在县城,线城市数亿农民大转移的最佳目的地。届时,自然村会逐渐减少,空心村会逐渐消失,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