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寄语

会和孩子沟通,才能教育好孩子。

当你累了、着急的时候,是不是容易为了孩子的一个小行为,对他“恶语”相向?现实中,这样的伤害每天都在发生着,看不见,摸不着。

1

越吼,孩子越听不见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写道:“我们习惯于对家人大喊大叫,指责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沟通,学不会道谢,也不懂得道歉。我们都觉得自己已经为家庭生活付出了太多,却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有效沟通。”

带着情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当你冲着孩子吼叫时,孩子大脑会自动转入逃生机制:“骂完就过去了。” 等到次数多了,孩子已经免疫了,根本不在乎你说了什么。

而且,如果父母带着攻击性的言语,很容易摧毁亲子之间的信赖和尊重。父母情绪很糟糕时,是无法教会孩子任何道理的。

3

为什么我们对自家人更苛刻

心理学里有一个名词,叫“家庭亲密综合征”,指人们最容易把情绪宣泄给最亲近的人。

像这样的现象很常见,典型的就是“窝里横”。在外面温文尔雅的人,可能回到家里一言不合就会跟父母干起架来。或者一个对学生很有耐心、获奖无数的优秀教师,在自家孩子面前,却一刻都没了耐性。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提出了“人格面具”的理论,即人在社会进化过程中会形成人格面具,以获得社会认同。不同的人在不同场合,会戴着不一样的人格面具。

不是有那么句话嘛,我们总是把最好的脾气留给陌生人,而把最坏的脾气留给最亲的人。

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是因为我们总会不自觉地把世界分为外部和内部两大部分。

外部世界里,我们需要获得社会认同,就会不由自主地迎合社会需要,比如更专业、更开朗、更宽容等,展现的都是美好的一面。内部世界里,没有社会认同的压力,我们就会容许自己表露出真实的自我,让压抑的情绪爆发出来。

而家,就属于安全的内部世界,家人也不是外人。所以,不少人在家里直接越过了诚意沟通的步骤,任自己的情绪肆意宣泄,只要不合自己意愿,想不耐烦就不耐烦,想发脾气就发脾气,甚至想开骂就开骂,想动手就动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

吼叫是一种放肆,教育需要克制

戒吼很难,但并不代表爸爸妈妈无法远离吼叫。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愿意为孩子改变,收敛自己的脾气,学着情绪管理。

给自己一个心理的冷静时间,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为什么会生气?

我弄清楚真正的原因了吗?

除了冲孩子发脾气,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有了诸如此类的心理对话,才能避免带着脾气的教育,唤回理智。

另外,家长在孩子顶撞你时,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没办法让孩子有效地停止顶嘴的父母,往往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在教育孩子时不免粗暴急躁。而这种不当的处理方法往往很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

遇事冷静,赏罚有度

作为家长无论孩子犯了多大的错,都不要急躁。先要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再决定处治方法,不搞连带处罚,不翻旧账。赏罚前,要讲明道理,让孩子彻底信服。

主动了解孩子的意图

在孩子顶撞你时,你应该问问自己:“究竟发生了什么?这这个小家伙想怎样?”当你明白了孩子的意图后,你就会理解为什么突然之间这孩子变得那么粗鲁。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有助于父母缓和气氛和自己的情绪。

提醒孩子改变说话方式

父母直截了当地对孩子说“不许顶嘴”,还不如说“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你能换一种口气说吗?”或者说“我不喜欢你这样说话,你可以慢慢用你的道理说服我”。如果孩子正在气头上,父母也可以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等你冷静下来我们再谈好吗?”

注重言传身教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父母自己平时都爱跟人顶嘴,跟老人发生冲突,那管教孩子的力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父母多多以身作则,平日处事平和,不急不躁。遇到长辈时言行尊重,孩子自然会听从教导,而不再顶嘴的。

减少对孩子的溺爱举动

只有把对孩子溺爱的氛围驱除了,顶嘴现象才能减少。当他变得讲道理听话时,则要用鼓励的言行强化他的转变。

营造民主的家庭气氛

在家里营造出足够的民主气氛,谁说的有理就听谁的。并且鼓励孩子随时讲出自己的感受,随时化解孩子的委屈。别怕你会没有威信,其实你越这样做,孩子越会理解和认同你。

给孩子申辩的权利

即便知道他们在狡辩,也要耐心听他们把话讲完。然后因势利导,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让他们选择将功补过的办法来弥补过错,这往往是他们最乐于接受的。

对于孩子的顶嘴现象,我们不可一味地埋怨孩子,以自己的父母权威压制孩子。要了解孩子顶嘴背后的原因,积极引导孩子,并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

想吼叫时,不妨把他当成别人家的孩子

“把他当成别人家孩子来看待。”这是克服自己吼叫孩子很管用的一种方式。

当大人打着“为你好”的旗帜,却深陷“家庭亲密综合征”泥潭时,其实孩子早已一眼看透了真相。

面对别人家的孩子,我们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宽容又开明。那是因为距离的存在,我们常会不自觉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越界,比如问自己:

我该不该对孩子有这么高的期待?——别人家的孩子,我要客观评价他的实力,不切实际的期待要不得。

他学不好,我会丢人?——别人家的孩子,他的能力不是你的面子。

我该不该对孩子说这么情绪化的话?——别人家的孩子,自然要客气点。

孩子能不能对我言听计从?——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可能像个泥人一样让你想捏成啥样就成啥样?点到为止就行了……

古人说:易子而教,诚不我欺!这么换个身份思考一下,我们自然会变成孩子口里的,可爱的“别人家的家长”。

既然步步紧逼已经被你们充分证实是没用的,那不妨学会拉开距离,把孩子当成“别人家的孩子”,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在自家娃身上,不再滥用关爱的名义去打击束缚甚至扭曲他的人生——毕竟那是属于他自己的人生,别人无可替代!

不同的家庭,亲子之间的表达方式也不同。有的父母偏重外在的语言表达,有的父母偏重内心和行为,无论哪种方式,真切的爱及和善的态度,才能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温馨。

几米曾在《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写过:”为什么风可以那么温柔地对树说话,而你却永远学不会对我温柔地说话呢?”

不吼不叫,是父母的一场修行。因为有爱,每句话都要好好说。

看完这篇文章,

您有何感悟和体会

欢迎留言与大家分享

©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来源网络,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京学家庭教育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