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0年4月17日,在发表了最后一篇反对奴隶制的文章以后,本杰明.富兰克林因疾病缠身,与世长辞。这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从幼年时贫困家庭十七位兄弟姐妹中最小的男孩,在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和艰苦的生活之后,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对知识的追求,逐渐成长为一位富豪、一位作家、一位物理学家、美国邮政的开创者、更是一名伟大的革命家。在美国独立战争最为困难的时候从欧洲拉来了法国这个强大外援,才使得美国最终完成了独立革命的胜利;同时又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独立宣言》、《巴黎和约》、《1787年宪法》三大根本性的美国立国文书上签字的人。

富兰克林、杰裴逊和亚当斯在起草《独立宣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富兰克林仍然致力于解放黑奴这个伟大使命,虽然当时的法律和社会环境根本不可能做到这点,但他仍然努力的去做了。“从上帝处取得闪电,从暴君处取得民权”这句话就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富兰克林死后,4月21日费城有两万民众参加了他的葬礼,而同时期费城只有大约4万人口,码头上船只降下半旗、教堂里哀钟齐鸣;第二天,费城市议会有人提议整个城市为他服丧一个月未经讨论即被表决通过,人们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去世表达了深切的哀悼。

富兰克林的一生

但历史不会因为一位老人的去世而停止,不管这位老人曾经多么伟大、多么重要!关于是否废除奴隶制的问题暂时被搁置以后,在议会中争吵不休的汉密尔顿的财政计划和建立新首都两件大事也随之因对立双方的妥协而得以解决,美利坚合众国联邦政府暂时走上了正轨,长期混乱的社会逐渐稳定下来,民众的生活也慢慢的得到好转。

只是对于华盛顿总统来说,国家的稳定虽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清闲下来,反而陷入了一个更大的烦恼之中。

华盛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在财政计划和建立新首都两件大事上的分歧,本来在制定和通过宪法上团结一致的杰裴逊、麦迪逊以及汉密尔顿等人之间逐渐产生了裂痕,即使双方最后妥协下来,也没能让他们团结如初。

当然,他们之间的分歧并不是出于个人之间的恩怨,而是因为不同的思想观念所造成的在如何治理国家方面的分歧。并且他们也不是完全对立的,在某些方面又有着同样的想法,因此在关于是否废除奴隶制方面他们又由于采取了同样的态度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关系。但在随后的另一件大事上却又因为持有的观点完全相反而加深了矛盾,最终走向了对立,以杰裴逊和麦迪逊为首的一派与以汉密尔顿为首的另一派互不相让,并在此基础上慢慢的建立了各自的党派,逐渐的形成了美国两党制的雏形。

杰裴逊

要知道自从华盛顿当选总统开始,就对美利坚合纵国可能会出现的党派异常警惕,他认为任何一个党派都是为特定的阶级服务的,因此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党派将是民主国家的大敌,在美国出现党派的后果就是党派利益将驾凌于国家利益之上,并最终让民众对国家失去信心。

虽然说华盛顿的想法不一定正确,但在他所认知的古往今来的历史上,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类似于党派的团体确实无一不是为特定阶层服务的。也许世界上后来会在某地出现真心为全体民众服务的政党,但那种情况在华盛顿的时代却是一件他所无法想象的事情。

汉密尔顿

这是历史的局限,也是人类认知的局限,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先知能够预测未来发生的事情。

那么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让美国出现了华盛顿总统不断提醒民众们警惕的党争,并最终主导了美国的发展进程呢?

其实这件事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就在美国为建立全新的联邦制国家忙碌不已时,帮助美国赢得独立战争胜利的盟友、远在欧洲的法国发生了大革命。而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或多或少的又与美国有关,众多参加美国独立战争的法国贵族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回国后愈来愈不满国王路易十六的封建统治,因此在要求国王进行政治改革被拒绝后发动了推翻国王封建统治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来在法国大革命的初期,大多数的美国人是持支持态度的,他们热烈地庆祝法国王室的倒台,认为这是美国自由精神的延续。而当时作为美国驻法大使的杰裴逊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法国大革命之中去,并协助拉法耶特侯爵起草了法国的《权利宣言》,他热情的歌颂且赞扬法国大革命,希望美国的自由民主精神能够借此在古老的欧洲传播开来。

杰裴逊对于法国大革命的热情甚至超越了他对祖国的感情,以至于当华盛顿邀请他回国担任首届国务卿的时候犹豫不决。虽然后来杰裴逊在古弗尼尔.莫里斯的劝说下还是回国了,莫里斯是华盛顿派去接替杰裴逊驻法大使职务的,他告诉杰裴逊法国的事情应该由法国人民来决定,不需要由一个外国人来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同时作为一个在美国建国过程中起到巨大作用的领袖,杰裴逊的任务是建设刚刚诞生的美利坚合众国。

法国大革命的起因

杰裴逊于是听从莫里斯的劝说回到了美国,其实按理说无论美国人怎样关注法国大革命,但都不应该对美国造成太大的影响,毕竟两个国家远隔重洋,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大西洋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况且凭着美国当时的地位和实力,也实在没有资格让法国以及整个欧洲去多看一眼。

(长篇连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