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届打工人求职时,不太注重待遇。他们会更看重企业的发展前景,有无获得城市户口的途径,岗位稳定性以及能否积攒人脉。
这届打工人求职时,却将“工资是否达到我的期望值”作为首要标准。
是人心不古,还是时代已发生改变?为什么打工人会越来越“拜金”?
一个人人看重薪酬的社会,是变坏了还是变好了?
1
今天相关部门公布的三组数据,令人看完感慨万千。
第一组数据是今年的应届生规模创历史新高。往年最多也就是几百万,今年预计将有上千万人从高校毕业,拥挤着进入职场。
第二组数据是根据《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受外部环境影响,今年有超五成应届生放低对就业的期待值。同时,上千万应届生里仅有半数求职成功,签约的平均月薪为6507元。这一平均值肯定不能代表真实薪资情况,但可以作为参考。
第三组数据是有65%的应届生求职最关注薪酬福利。大家不甚关心公司是前途无量还是艰难初创,也不甚注重岗位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宝贵经验,只想知道老板能开出多少工资。
于是便有人说:这届打工人越来越“拜金”。
工作的目的难道仅仅是赚钱吗?不能是为成就自我最大化实现人生意义吗?用工资的多少来衡量岗位价值,是否过于肤浅呢?
2
前段时间,董明珠在一段采访中也曾说到:“现在的年轻人找工作把钱放在第一位。”
她这段话,并没有直接否定“看钱”这件事,而是着重表达“钱只是做出成绩后的收获,关键是要思考自己怎么做才能有收获。”
这虽然是一个好的思考角度,但显然有点“不食人间烟火”。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工作纯粹是为了挣钱,而不是要有所提升。
别怪打工人太现实,要怪就怪老板画的饼太毒,现实又太过残酷。
刚步入职场的人,常常听到这些话:
“你刚毕业,没经验,这是学习的好机会,要珍惜。”
“年轻人工作,不要老想着拿多少钱,要有理想。”
“年轻人眼光要放长远,不能光看眼前。好好干,公司以后肯定不会亏待你的。”
这些饼又大又圆,总是能击中应届生的弱点——没经验,想提升。
可当他们交了房租赫然发现账户里没剩几个钱的时候就会清醒,资本家许诺的“未来”永远都不会到来,啃空心饼伤心又伤身。
如果可以,谁不想做有价值、有前途的工作,问题是谁又能保证“先苦”的他们一定能“后甜”呢?情怀、目标、成长这些都是虚的,只有到手的钱才是真的。
3
吃喝穿用,哪一件不是靠钱买?
如果说“逃避可耻但有用”,那对于关心待遇的打工人来说,肤浅可耻但有用。
从另一层面来讲,薪酬也是公司实力的一种体现。你想想一家公司能给到的钱很多,那其他方面还能差了不成?
驱使我上班的不是梦想不是个人成就,就是穷,我打工的老板也不是我的上司,而是人民币。
承认工作为了钱,并不肤浅,反而能让自己更加拎得清。
“公事公办,私事不办。”
“有多少钱,干多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