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优越感从何而来?解读上海的前世今生,结合历史了解一下上海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市,有赞扬,有诟病,如何去了解这座国际大都市和生活在其中的人呢?上海——这是我们国内少有的移民城市。历史数据显示,20世纪初这里的人口仅有百万,到1915年突破了两百万一九三零年超过300万,而21世纪的今天,上海人口已经超过了2500万人。从这个数据就可以看出,上海和北京完全是不同的存在,其并不存在所谓的old money,最多就是四五代人的积累,况且大部分还存在断层,如抗战时的线路,解放前的抽空和上世纪中期的大三线建设转移等等。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些因素造成了上海严重缺少文化的传承和相应的凝聚力。早在民国时期,海派和京派分庭抗礼,不过从细节上看。上海显然没有文化上的定理,当然了,这并不是上海独有的特质,而是很多年轻移民城市的共性,他们没有什么束缚,充满了斗志,因此对传统不会有太多情感上的牵扯,带着一种自然的开放与包容,但也对自带光环的外来文化少有抵抗力,那么最终的样子就像极了大杂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大家看看海派名人的一些言语或者文化作品,就不难发现,他们其实也很难搞清楚自身的内核是什么。我这么说你感觉很绕,不是太明白,那么不妨有时间读读张爱玲,她是才华横溢的民国女子,全身上下的标签都是亮丽的,但却没有多少适合底蕴有关系的。这源自于张爱玲就是个典型在移民城市里长大的女孩儿,文化值爆表,情感细腻无比,但是却没有跟如今我们看张爱玲也可以把它当做典型的上海人,他经历了上海和香港的沦陷,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耻辱感,照理说,这样的人写出来的作品应该是锋利的,但你看张爱玲的作品,基本都是男男女女的内心大戏。单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不管是文笔还是代入感都十分强,但奇怪的是,哪怕你多么的咬文嚼字,都很难发现一丝丝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热情。当然了,我不是说他没心没肺或者不爱国,而是他成长的环境就决定了其心性。

那个年代的上海滩老外可以说是上等公民,周围的朋友、邻居、同学都是来自不同地方的移民,你不确定他们的根在哪里,也不知道未来还会呆多久。在这种不稳定的且充满西方元素的社会里,你谈感情不显得多余吗?倒不如说说利益更现实。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民族感情也算是一种感情,你需要先放下利益才能去考量,去做一些对自身没什么直接回报的事情,才能收获真正的意义。还有很多时候压根儿就是无偿的付出,慢慢地就造就了上一代上海人心中多少会有一种不太容易察觉到的患得患失,也有一种明显凌驾于民族情感之上的小心思。

你也可以把这种上海人身上独有的特质认定为某种意义上的人性觉醒,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国际公民的范儿。不过归根结底,这种文化特质和咱们中国传统文化较为凸显的集体主义精神是相悖的。我们不妨举个例子,北京成长起来的京派文人杨绛对张爱玲是这么评价的,文笔不错,但意境卑下。我提前声明一下,这里不是要给京沪比个高低,两座城市都独具魅力,各有各的好,尤其是当今移动互联时代,大家都能深刻的体会到。事实上,和上海比,不只是北京,像西安、成都等等这些内陆城市,甚至是国内大多数的乡镇村庄,都很容易发现传统的民族精神,为什么呢?

因为这种精神很纯粹,源自于数千年农耕社会稳定环境的培育成长,在世世代代探索积累的生存规则,历史上一段段山河破碎的悲痛。这种传统看上去是热血澎湃的,但在我看来,内核是十分稳定和理性的,深藏着咱们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秘密。如果说他表现出来的最大特点就是空前的向心力和极为重视的集体荣誉感。我们看很多专家学者都在呼吁回溯传统,这当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需要很多表面感觉没什么,但其实是十分苛刻的条件,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相对清淡的殖民创伤,还有代际传承下的一种文化认同感等等,这些前提缺一不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你的父辈时代所在的城市就没多少朋友,如果你看到大街小巷都充斥着外来词汇,又或许你的家人在海外,我想传统精神很难在这种环境下延续。换言之,这也是曾经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共同的伤痛,尤其是那些曾经被殖民者影响的城市,往往在经济上十分发达,也很有底气,这是海路运输的重要位置或者是中国广袤市场腹地等因素造成的。也可以说,口岸城市所有的光辉都是国家整体力量的表现,遗憾的是,很多这种城市的精英是不这样想的,他们总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产生这种奇怪想法的原因就是我刚才说的历史环境带来的文化割裂级。他们这些人不会太信任集体的力量,也缺乏基本的感恩与敬畏。想要对其进行治愈,第一件要做的就是摒弃殖民和后殖民时代留下的思想陋规。大家都知道,我国城市发展经历过先富带后富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了责任和义务,所以全中国人都愿意用大量资源去支持部分城市优先发展,也期盼这些城市能够自愿承担相应的历史责任。还是那句话,我们是个大家庭,谁也不欠谁的,这才是传统的理想发展方式。作为历史上殖民统治的受害者,我们更应该理清楚殖民思想的卑劣之处,而不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大家对于上海有多少认知?对这座城市的评价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