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史上,我们谈到的很多都是艺术"内部"的发展。60年代兴起的"波普艺术"则剑走偏锋,完全是另一回事。包括前面曾讲到的"波普大师"——安迪·沃霍尔,他们意在传递——"艺术就是现实生活本身"。

本着这样的初衷,消费文化符号成为波普艺术里的常客。这也让波普艺术被广泛质疑,它到底算不算艺术?

到上世纪80年代,新波普艺术(NeoArt)的诞生,更将大众生活元素"玩"到了极致。 新波普是对20世纪7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极简主义和观念艺术的反抗。 新波普艺术并非完全的新形式,它与波普艺术没有那么清晰的界限,但存在差异。

新波普艺术以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的创作方法,材料和图像为起点,在有时带着讽刺和主观风格的作品中影射观念艺术。不少艺术家都采用了60年代波普艺术和观念艺术的方法,比如自学成才的理查德·普林斯的以媒介为基础的摄影作品,珍妮·霍尔泽的语言类作品以及海姆·斯坦巴克和杰夫·孔斯作品中的流行文化图像。

美国当代艺术家杰夫·孔斯在20世纪80年代将"新波普"推到了高度,打破了某种圈层,人们甚至称他为"媚俗之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洋红色气球狗》1994-2000年,不锈钢雕塑

杰夫·孔斯

新波普艺术家擅长用动物图形语言激发人们心理与情绪反应,尤其是一些隐藏的负面情感,或以幽默、诙谐、荒诞的形式开启了新的篇章。

如果说波普艺术的发祥阵地是美国,那么新波普艺术更为多元化,尤其是在日本。除了波普艺术大师——草间弥生,在新波普艺术阶段逐渐占有重要地位还包括:村上隆、奈良美智、青岛千穗等一众日本艺术家。还包括加文·特克和达明·赫斯特在内的多位90年代艺术家。

■《小花1500》太阳花系列之二,2003年,布面丙烯

村上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失踪》1999年,布面丙烯

奈良美智

■《龙虾乐园》2019年,多媒介艺术

菲利普·考尔伯特

■《pop》1993年,装置艺术,观念艺术

加文·特克

加文·特克创作的《pop》是一个装在玻璃柜中的艺术家人物蜡像,样子像美国某流行乐队的成员,站姿类似安迪·沃霍尔作品中的猫王形象,穿着的外套是美国经典电影里的服装,看起来又像西部牛仔。这件作品扎扎实实反映了所有当下的潮流元素,是为"新波普"的发声。

新波普艺术一度被认为是"俗"的,并且在其领域中所涉及的某些界限也饱受争议,但不可否认它根植于当下社会发展背景,与人们内在情感有着联系。

注:图文来自网络,仅为交流分享,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