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推荐这两天刚读完的书:《这才是心理学》,豆瓣评分9.1分,文末为大家做了本书的思维导图,方便大家阅读。

在今天的大众媒体和因书市场上,到处充斥着关于潜能提升、心理操控、色彩星座、催眠读心等伪装成心理学的主题,更有一些伪心理学家、所谓的心理治疗师打着心理学的旗号欺世盗名,从中渔利。在洁如烟海、良莠不齐的心理学信息面前,如何投除迷雾,去伪存真,成为一个明智的心理学信息的消费者呢?

.今天推荐的这本书将教给你科学实用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将真正的心理学研究从伪心理学中区分出来,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本书并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学导论类教材,很多内容是心理学课堂上不曾讲授的,也是许多心理学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作者正是从此初衷出发,以幽默生动的语言,结合一些妙趣横生、贴近生活的实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 可证伪性、操作主义、实证主义、安慰剂效应、相关和因果、概率推理等心理学中的基本原则。

本书不仅适合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有助于建立心理学研究中必要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与意识,其通俗易读性也非常适合所有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它将帮助你纠正对心理学的种种误解,学会独立地评估心理学信息,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理解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同时本书也有助手培养日常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心理学有什么于与众不同之处?

心理学是一门很容易让人误解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研究的是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有些还正好是大家都熟悉且经常关心的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人容易讨人喜欢?什么样的事情令我们记忆深刻?什么样的事情让人高兴 (或痛苦)?为什么男人比女人更爱聊政治时事?人为什么要自杀?意念能不能被植入梦中?

正因为人们关心这些问题,他们就会有自己的分析、自己的证据,得出自己相信的结论。很多时候,这些自觉的结论与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比如说,我们心理学家就发现,青梅竹马的婚姻很难成立,婴儿并不是有奶便认娘,性格并不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等等。每当矛盾、怀疑、迷惑甚至气愤产生的时候,我们到底是该相信自己的直觉、经验和常识,还是该相信心理学的研究、证据和知识呢?

不幸的是,大多数的心理学教科书只满足于告诉大家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和知识,但从不说明为什么这些研究、发现及知识是值得我们关注和信任的。这些书的作者好像都在假设每一位读者思考起问题来都像心理学家一样,相信和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与知识。幸运的是,基思•斯坦诺维奇教授写了这本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sy,一本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教科书。他总结了心理学家的职业特质,让每一位读者都有机会去理解心理学家是如何思考、分析和解读人类的行为与心理的。每一章都将一个常识的朴素的、直觉的有关人类心理的分析和思考与一个科学的、严谨的、心理学的分析和思考相对比,以帮助读者理解心理学家的分析逻辑和研究思路。

我个人觉得,在斯坦诺维奇闸述的心理学特质中,有两点应该是区分我们心理学家和其他人(包括其他领域的科学家)的地方。

其一是我们心理学家的批判性思维习惯,也就是说,心理学家不相信个人的智慧,更相信科学的方法,而科学方法的本质是证伪,即对我们的经验常识和直觉,产生怀疑、挑战和批评。

从原则上而言,心理学家不怕犯错误,但害怕以假乱真。心理学家也不相信那些能回答所有问题的绝对真理,但相信对所有问题应该有一个相对正确的答案。心理学家从不相信个案和例子因为其随机性和主观性太过明显,但我们愿意相信大样本基础上的科学研究发现。我们希望听到动听的心理故事,但更愿意看到众多心理学观察的数据和总结。

其二是我们心理学的概率性思维习惯。

我们和很多自然科学家恩考方式的不同之处就在手我们更容易相信,任何人类的行为都是概率性的表现,也就是说,它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会受到其他随机事件的影响。其实人类很多学科都是建立在概率基础之上的,比如核物理、天体物理、生物进化、病理学所有的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等等,它们都不可能准确预测每一个研究对象的具体活动,但都对整体的事物活动规律有很好的描述和预测。只不过我们心理学家更愿意承认并强调我们学科的不确定性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学心理学专业的人都会被人问到三个问题:

第一个通常是:“你知道我现在心里在想什么吗?”

第二个问题可能是:“那你一定会催眠和解梦咯?”

第三个的问题是:“什么,你们心理学还做实验?〞

这类对于问话人来说再正常不过的问题,却总能让那些学心理学的人哭笑不得。但是,一个真正称职的心理学工作者是不应回避或敷衍这类问题的,正确的做法是直面它们并认真分析其中的意义,给予人们正确的解答。从最常被问到的这三个问题中,我们便能以管窥豹地看出公众对手心理学的一些常见误解和迷思。

第一个问题所揭示的事实是,心理学在大众心目中被万能化了。

所谓万能化,是指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功能的边界被无限地夸大了。首先,许多人认为心理学无所不包,星座、属相、血型、玄学、人生哲理及各种心灵鸡汤都被认为是心理学的范畴。实际上,心理学研究虽然涉及人类广泛的客观行为和心理现象,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必须满足 “可检验”这一标淮,超验的、超感官的问题不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之列;另外,并不是说心理学不能研究血型、星座和超感知,实际情況是,这类现象和理论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但已被各种科学的方法所证份并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剔除出去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心理学是无所不能的,学了心理学就能读心算命,甚至能在千里之外控制他人的大脑并操纵其行为,还兼具其他科种神奇的功效。我们说心理学很神奇,是因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心理现象和预测行为,并能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于预方法。但是,科学心理学所有的预測和解释都垫于客观数据,所有的结论都具有概率的性质,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千预方案世必须符合容观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因此,没有能完美地解释一切现系的心理学理论,也没有超出人类经验以外的千预和应用。

第二个关于催眠的问题则揭示了另外一种对心理学的常见误解:心理学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就是心理咨询。

弗洛伊德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确实让后世的心理学研究者 “既爱叉恨”。弗洛伊德的功绩在于,他以其非凡的工作投入和严道的思辨构筑了一套宏大、晦涩而让人着迷的理论体系,开启了一片探索人类心灵世果的全新领域,对社会文化、艺术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并真正让世人开始了解和重视心理学。迄今为止,他的理论仍然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和千预的诸多领域。今天人们都能熟练运用“焦虑”“压抑”“潜意识”这些词来描述或解释分析自己的心理状态,也是拜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学派所赐。说到心理学家,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冯特和斯金纳,但没有人会不知道弗洛伊德。然而,弗洛伊德的盛名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最主要的是两点:一是他的光芒掩盖了其他领域心理学研究者的工作和成就,二是弗洛伊德所构建的这些精巧的理论很难用实证的方法加以验证,这也为后来众多伪心理学和虛假治疗手段的滋生和发展留下了一道后门。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关键的一一公众不了解主流的科学心理学已经在实证主义的道路上行进了很远。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必然遵循科学的标准,即研究的必须是实证可解决的问题;方法上要遵循系统的实证主义;研究结论要能够被重复验证,并能经过同行评审获得认可。这三条标淮也是区分科学心理学和其他伪心理学的分水岭。心理学的研究因此也与操作性定义、实验组和控制组、变量控制、数据统计等词汇联系起來,而不是个人化的体验及感悟、头脑风暴或纯粹的逻辑推导。

那么,是什么阻碍了公众了解和认识真正的科学心理学?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既有大众的原因,也有学院派研究者自身的问题,当然也包括学科自身特点的限制。

首先,对心理学的渴求使得大众对心理学产生了特殊的期待。

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与每个人休戚相关,人们试图通过心理学解释这些问题和现象,并从中获得行之有效的帮助和建议。在这方面,针对个体的精神分析和治疗技术有一定的优势,而其他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针对的则是群体的普遍行为规律,偏重手解释和预测,其研究结论都具有概率性和领域特异性,因此无法有针对性地、面面俱到地解决个体所有的心理问题。这有时难免会让一部分抱着“求医问药”的心态来了解心理学的人感到失望。

第二,术语体系产生的阻隔。

心理学作为科学,为了让研究者之间形成共识并利于重复验证,产生了一套严蓮的术语体系,这一点与其他科学学科并无二致。但不同的是,没有人会因为不懂量子力学的各种晦涩的术语而鄙视物理学,但他们却会因不能忍受心理学术语所造成的隔膜而对科学心理学产生拒斥,继而转向了那些通俗易懂但科学性无法得到保证的理论或方法。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心理问题和现象与每个人的关系太过紧密了,最近的需要总是要以最快捷的方式介入和解决,这就构成了快速实用和科学研究之问的一对矛盾。

第三,心理学的许多基础研究确实与大众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首先是因为这些研究往往是控制十分严密的实验室实验,探讨的是最基本的生理、行为机制,有些唤起特定反应的刺激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出现;其次,并不是说基础研究的成果没有任何实用价值,而是很多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应用需要一段时间,有的研究发现甚至要几十年之后才能体现出应用价值。这种滞后性有时会让人产生一种科学心理学研究毫无意义的错觉。

第四,许多学院派心理学工作者的做法也雅辞其咎。

首先,虽然说许多基础研究与大众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人类。基础研究之外还有许多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这方面好的研究应当是“现象为师”的,即从社会生活现象出发去发现问题、做出假设、收集观测数据、进行验证,最终得出的结论世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或解决现实问题。但许多研究者往往是从概念出发,空对空地进行一些枯燥乏味的研究,结论的实用性和推广性十分有限;另外,学院派的心理学工作者一个普遍的问题是,醉心于研究而不注重或不善于将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这块阵地最终被伪心理学家和各种江湖术士所攫取。

最后一个原因是,大众媒体在科学心理学的传播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

随着心理学的熟度持续升温,许多电视合、电合、网站、纸媒和出版商也不断推出与心理学相关的节目、专栏或书籍,但由于种种原因(如专业限制、商业考虑等等),最终呈现在大众面前并得到广泛传播的往往并不是科学的心理学,而是包装精美的伪心理学;有一些所谓的“心理学家”甚至在媒体平台上用错误的理论误导大众。与之相对应的是,真正的心理学家和专业书籍无人问津,而星座、血型、养生以及各种未经实证检验的古怪疗法却打着心理学的旗号招摇过市,让心理学蒙受了许多质疑和指责。

基于以上种种问题,如何让公众了解真正科学的心理学变得十分必要。市场上有关心理学的书籍很多,但对象分化的情況也很突出:针对心理学专业学生和心理学工作者的专业书籍能够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但有专业门槛的隐形限制,而针对普通读者的非专业书籍相对通俗但在信息质量方面良莠不齐。

基思 •斯坦诺维奇教授所写的这本《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s》的定位则兼顾心理学的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更广大的读者群体,从质量来说应为此类心理学入门读物之翘楚。

作者以生动而严谨的笔触告诉读者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书中重申了科学心理学的诸多重要标淮和核心理念,澄清了有关心理学的种种误解和迷思,有破有立,言之凿凿;理论讲述与精彩的实验案例交相呼应,集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十分耐读;有些犀利的论点足以对读者原有的知识信念构成挑战,但这种不安很快就会被知识重构的提升感和思辦的乐趣所取代。

我为大家整理了本书的思维导图,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点来读,个人还是推荐整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