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产融资,很长时间以来是融资增长的主力,但同时也是问题融资的重灾区,乱象叠出,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矛盾的角色?

在当下地产喧嚣逐渐褪去之时,静下心来复盘过往,试图通过一个稳定三角转化为不可能三角的模型,来解答这一疑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角:融资不得缴纳地价

这是地产融资监管的鼻祖文件《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03]年121号)定下的基调。

这份鼻祖文件本身有很多可以细致分析的地方,它奠定了整个地产债权融资的监管框架,咱们以后再聊。

说回这一角,土地是建房子最重要的原材料。如果要求卖馒头的人不允许借钱买面粉,乍一看感觉有些不能理解。

那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奇葩”规定?

回看文件出台的前10年,海南房地产泡沫危机,经过杠杆炒地皮的助推,最后留下一地烂尾楼和一堆不良贷款,并诞生了新中国首家破产银行--海南发展银行。

有如此惨痛的教训,限制融资拿地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第二角:融资必须用于项目建设

用途监管是金融机构控制信用风险的核心抓手。

举个例,银行借钱给你本来是用于建房子,然后用卖房子的钱来还款。结果你将钱挪去炒股还亏掉了。这边房子没建没卖,那边炒股又亏掉了,拿什么来还钱呢?

所以为了防止资金挪用,银行设计了一整套完整的监管流程:

  • 审批额度时,根据开发建设投资额框定贷款额度

  • 提款时,根据监理报告确定需支付的合理金额

  • 提款后,资金要由银行受托支付至供应商

  • 贷款存续期间,再时不时检查下你的资金流水

回到地产来看,建房子所需的钱无非两个用途,买地和建设开发。既然融资资金不能缴纳地价,那就必须限定资金只能用于建设支出。

第三角:在贷款结清前,借款人不得抽回资金

这一角也是为了保证融资安全。

再举个例,一个项目需要投入10亿,开发商投入3亿,银行投入7亿。原计划项目能赚2亿,总共收回12亿。

哪知道市场不好,房子打折出售还赶上了原材料上涨,结果亏了2亿,总共只收回8亿。

这8亿怎么分配呢?

正常情况下,银行优先收回7亿贷款,开发商再收回剩下的1亿,开发商承担2亿亏损,为银行贷款做了安全垫。

但如果开发商在贷款结清前偷偷摸摸拿走了2亿,那银行只能收回6亿,亏损1亿。

所以这一角的目的是让开发商投入的资金为银行贷款做好安全垫,以应对市场风险带来的项目利润波动。

上述三角,第一个是地产行业特有的规定,后两者是融资业务的普遍性要求。

这三角组合在一起,看似非常合理且稳定。但当稳定三角遇上地产预售制度+开发商快周转模式后,挑战出现了。

设想你融了一笔钱,按照要求没有缴纳地价,本本分分支付了工程款。因为你建得快,很快达到了预售条件,这时预售回款了一大笔钱。请问你拿着钱干啥呢?

  • 抽走去拿下一块地?不符合“在贷款结清前,借款人不得抽回资金”的要求;

  • 继续支付工程款?融资资金已经支付过了。再说开发商居于产业链的强势地位,供应商都是垫资干活,我干啥要付这么多钱;

  • 留在账上买理财?存贷双高。再说理财收益也抵不过贷款利息;

  • 还贷款?辛辛苦苦折腾了三个月放下来的贷款,用了没两个月就还掉,还做啥贷款呢?

所以我们看到如果严格遵守稳定三角规定,那结果就是开发商和金融机构都没有动力再去推进地产融资。

这个结果的出现,本质是因为预售制度已经为地产商加了一层杠杆,稳定三角限制地产商进一步融资加杠杆,限制住了两个杠杆共存。

从保证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看,稳定三角控制住了风险,这是有利的。但势必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行业规模无法快速增长。

在做大蛋糕和防风险之间该如何取舍?

回看10年或15年前,我们选择了前者,当然这不仅仅是地产与金融行业的选择,更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选择。

于是乎,面对有着强烈做大规模冲动的开发商和金融机构,稳定三角势必将被突破成不可能三角。

第一角的打破:明股实债、收益权转让、优先股,通过种种眼花缭乱的结构化融资,个人资金、理财资金、银行同业资金直接或间接流入了土地市场。

第二角的打破:资金受托支付至总包形式上满足了用途监管要求,但总包再悄咪咪将资金退回开发商自由使用。

第三角的打破:开发商预售回款自行抽走,或压根就没进监管账户。银行经营单位由于内部亚历山大的考核任务,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于是乎,稳定三角承担的防止杠杆炒地推高地价、防止资金挪用、保证融资安全垫的防范作用逐渐失去。

在《 》一文里曾总结过,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预售和融资双重杠杆加持,地产企业陷入了流动性极度充裕---盲目投资---无效投资导致出现资金缺口---不断拿地以保证借新还旧的脆弱循环模式中,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最终在政策调控下演变为全行业的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稳定三角限制了地产融资,稳定住了行业风险,但行业要快速做大就必须发展融资,进而必须打破稳定三角。

所以地产融资从一出生就带有原罪,它的发展势必游离于合规政策之外,乱象叠出的悲剧从一出生就已注定

我们的监管承担着双重角色,既要防范风险,又要为经济发展目标兜住货币政策底,所以默许了这种矛盾的存在。

当需要地产刺激经济时,地产融资是小甜甜;不需要时,一检查都是问题,转眼就成了牛夫人。

不知道现下这个牛夫人是否还有变回小甜甜的未来。

-END-

点个在看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