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自古就有这么一句古话:

“3岁见大,7岁见老”。

大致意思是看一个人小时候的行为,性格,品德。

你可以大致预测这个人的未来,

我以前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

但直到我当了一辈子老师的爷爷住院,

我才发现原来不是这样。

退休20年的老师感慨:

来找我的都是成绩不好的学生,

很好,但是不要说一句话。

01.我爷爷——退休教师

爷爷是小学老师,退休20年了。

爷爷退休后回老家种地种花。

过着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

村子里的孩子们喜欢和他们的爷爷一起玩,

每当孩子不听话或者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

邻居会找爷爷帮忙,请爷爷帮他们教育辅导孩子。

爷爷是个老顽童,心不老。

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

村里还有几个“被遗忘的朋友”,都可以做爷爷的孙子。

爷爷经常和他们一起玩。

有时候,我真的很羡慕我爷爷的生活条件,

虽然退休了,退休生活还是丰富多彩的,

表现出年轻人羡慕的样子。

镇上的茶叶店、副食店、水果店的老板们,

大家都是我爷爷的学生。我爷爷去镇上喝茶了。

每次都是“满载而归”,

他的学生给爷爷送东西,

爷爷会想尽一切办法给学生钱,

用爷爷的话来说就是“不要让孩子受苦”。

每到农忙季节,爷爷的几个学生都会来家里帮忙。

我总是自带酒水上门,

饭桌上,爷爷一边吃晚饭,一边和几个同学聊天。

他们聊起当时上学的场景,然后几个人一起笑。

然后爷爷叹了一口长气,说“没想到,一点都没想到”,

然后拿起一杯酒,一口喝完。

当时我不明白爷爷为什么叹气。

你看起来不太高兴,

后来才明白。

爷爷生病住院了

年初爷爷生病了,生病那天他一个人在家。

直到爷爷住院我们才知道。

我们到了医院才知道,

爷爷生病的那天晚上,爷爷的学生带着爷爷去了医院。

因为特殊原因,住院需要很多手续,

但当时情况紧急,爷爷的学生也尽力了。

爷爷可以及时接受治疗。

病房里,有和我父亲同龄的人,也有和我同龄的人。

和青少年,

爷爷苍白的脸上充满了满意的微笑,

病房里摆满了各种水果和营养品,几束鲜花点缀着病房。

后来爷爷的学生陆续走了,

我们几个人被留在病房里,

爷爷笑着说,没什么,就是小病。为什么大家都回家了?

爷爷笑了,我们也笑了。

爷爷住院的时候,

学生们每天都来看他,

和爷爷聊天。爷爷出院后在家休息,

“真没想到,真没想到,”爷爷叹了口气。

我赶紧问爷爷:“你没想到什么?”

爷爷说:“我生病了才知道自己做错了。

教了几十年还没明白这个道理,

那些年自以为有出息的好学生,那些年照顾过他们的好学生,

这次没人来看我,

有些人不在城里,有些人就在附近,

他们都没来,

而是“问题”学生,成绩不好的学生来找我。

他们尽一切努力把我送到医院,

我接到了很多关心的电话,

只有成绩好的同学沉默。

没想到啊!我万万没想到!"

听了爷爷的话,我才明白他当初为什么要喝一杯酒。

为什么一开始他会叹气,一脸不高兴?

03.“3岁就老了,7岁就老了。”这句话不准时。

小时候,我们总是羡慕别人家的孩子,

家长老师说“别人家的孩子”,

他们学习成绩优异,好像将来会成功似的。

所以才会有这句话:“三岁就老,七岁就老。”

作为老师,我当然喜欢听话的学生,就像我爷爷一样。

爷爷怎么也没想到,最后一个来看望他的孩子是个穷学生。

他关心的学生,开了个小厨房,后来怎么样了?

有些人前途光明,在其他地方或国外,

有些很平庸,甚至不如差生,

他们为什么不想见爷爷?

一个学生的独白:

我在中学的时候,一直是老师的宠儿,成绩好,活动突出的那种。但是,走向社会后,我真的不想去拜访对我来说最好的老师了。因为我有很强的负罪感和罪恶感,我觉得我能对得起父母,但是对不起老师。我是世界上除了父母最看重我的老师。但是,我的事业或者其他生活,和她看重我的并不匹配。我知道我纠结于这些事情是错误的。但是,正是因为老师真的是所有同学中最欣赏我的,我才深深的为自己感到羞愧,那种我辜负了最欣赏我的人的无力感,这也是我今天不敢见老师的原因。所以,不是我们这种成绩好的学生没良心,而是他们真的能理解老师的期望,却真的觉得自己辜负了老师。你也知道,越优秀的学生,压力越大。虽然我并不缺少物质资源和社会地位,但这与老师认为我拥有的“巨大成就”完全不符。心理压力大到不敢看。也许你会觉得我把自己看得太重很可笑。但是你知道吗?是所有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里面最看重我的老师。即使是我的配偶,领导,同事,朋友,也再也不会有老师对我的期待了。有些人因为不在城里而不能回来拜访,

他们中的一些人早已忘记了他们的老师,

不管什么原因,我们每个人都很忙,

各有各的生活。

当我把学生们的独白告诉爷爷时,

爷爷笑着说,这些我都知道,但是学生们总是不理解老师。

出乎爷爷意料的是,这些被爷爷骂的最多的孩子,

无论是平时的帮助,还是关键时刻的援手,

这些孩子是最了解他的。

所以,“三岁就老,七岁就老”,

这句话不准确,

一个人童年的行为、性格和品德,

不足以代表对未来的预测,

所以不要只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随意贬低孩子,

不要用成绩来定义孩子的未来。

所谓三十六行,各行中的佼佼者,

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需要因材施教。

那就是爷爷和他学生的故事。

有些道理需要经历一些事情才会明白,

有些道理需要一生去理解。

你怎么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