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哥,你在这守着,我去上报!”

“放心吧,你快去快回。”

1982年6月16日下午,陶金兰在无意间挖出银元之后,赶紧放下了手头的工作,急忙朝县武装部的驻地奔去,为了保险起见,由表哥陶恩明在工地留守。

武装部的负责人觉得此事事关重大,于是,便上报到了县里,最后经过层层传递,省里的领导都对这一发现十分重视,一时间,各地的专家和施工人员纷纷赶到了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两天三夜的高强度挖掘,最终,一共发现了近7万块总重量高达2吨的银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天价财富,不仅如此,随着银元的挖出,一个困扰了人们32年的秘密随即浮出水面……

赚钱养家,意外发现银元

陶金兰,于1964年出生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的一户牧民家庭,因为家境贫寒,当别的孩子还在享受童年乐趣的时候,她就开始帮家里做家务,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

青海省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当时,有很多汉族干部前往当地支援建设,在他们的帮助下,一些少数民族百姓生活逐渐得到改善,不仅吃上了饭,而且个人的思想觉悟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陶金兰就是在受到影响后,主动加入了当地的民兵队伍,平日里,活泼开朗的她就经常帮助他人。

可民兵在当时是没有工资的,只有微薄的因执行任务而产生的误工补贴,这对于本就生活困难的陶金兰来说实在是一大难题。

为了提高收入,赚钱养家,陶金兰便时刻留意着获得工作的机会,很快,她就发现了一个。

原来,贵德县的水利工程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百姓连喝水都成了问题,为了彻底改变这一面貌,当地政府决定开启水管修建工程,即通过水管将地下水长期稳定地供给于百姓,让大家都能喝上自来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整个工程中,经过县园艺农场的一段因为地形崎岖,土质复杂,施工难度非常之大,于是,在县里招人的过程中,很少有人愿意参加这一段的修建,大家都觉得这是吃力不讨好的活。

陶金兰则不然,从小干活长大的她很能吃苦,便主动参加了这份工作,为了如期完成,她还拉上了表哥陶恩明一起。

1982年6月16日这天,进度已经过了大半,简单地吃过午饭后,两人扛起铁锹开始了工作,顶着炎炎烈日,兄妹二人丝毫没有任何懈怠,他们都想着早点干完。

突然,陶金兰挖地的时候,听到铁锹发出了一道奇怪的声音,她赶紧停了下来,陶恩明闻讯后也走到了跟前。

两人轻轻地蹲下身子,把铁锹拿开一看,顿时愣住了,只见新刨的土里出现了几块银元。

“奇怪,这里怎么会有银元?”陶金兰当民兵的时候曾有幸见到过银元的样子,她一眼就认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陶恩明同样感到疑惑,他认真地说道:“我们再挖挖试试,看看还有没有。”

随后,两人继续在一旁挖掘,结果更让他们大吃一惊,因为被埋在土里的银元越来越多地展现在了他们的面前,兄妹俩长这么大还是头一回见到这么多钱,陶金兰的心里更是充满了不安。

没错,就是不安,或许有人会问看到财物不是应该兴奋吗,周围又没人看见,自己拿去花就是了,但对于陶金兰来说,她没有这个想法,因为从小她就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想着一夜暴富,而是通过勤劳自力更生。

所以,当看到这么多的不明来源的银元后,陶金兰第一时间想得就是把它们交给国家,起初,陶恩明想着自己拿一点,不拿白不拿,但陶金兰坚持一分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表哥,这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能发这笔横财,应该尽快把这些银元交给国家,它们肯定大有用途。”

在陶金兰的劝说下,陶恩明也想明白了,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专家们在前往园艺农场的路上,就从陶金兰那里听说发现了大量的银元,但具体有多少,他们还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直到亲眼看到土里的银元后,所有人才更加震惊,因为实在太多了。

为了将这些银元运回研究所进行研究,当地政府足足派了两辆拖拉机帮忙运输,经过两天三夜的持续奋战,地里的所有财物才被搬运完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清点,专家震惊地发现这里竟埋着67981枚总重量高达2吨的银元和1500个银锞子,这在当时如果换算成人民币,可足足有近40万的价格,要知道在当时普通工人的月薪才只有几块钱。

在查清了财物的大体情况后,一些问题又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那就是这些钱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又是谁将钱埋在了这里?

带着这些疑问,专家组成员开始了周密地调查取证工作,并且不久就有了发现……

胡作非为的不义之财

专家们首先鉴定了这批银元产生的日期,发现他们基本都是袁大头,也就是说,这些银元是民国时期发行的,于是,一个推断就产生了。

“既然是民国产生的,又是被埋在人烟稀少的贵德县,那这笔钱很有可能出自当地民国以来的某位地主或者军阀势力之手,而拥有这笔钱的必然是在当地有着极大的势力。”

带着这一猜想,专家组随即调查了当即的县志,就是在浏览史料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这座园艺农场曾是民国时期青海著名军阀势力马家军中重要头目马元海的住处,随着县里民国时期其他几位地主因为不符合要求被排除以后,这笔钱是马元海埋下的就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

那马元海是如何获得这么多钱的呢?他又为何要埋在地下?这一切还要从他的“发家史”开始讲起。

说起马元海,想必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印象,但提到马家军的领袖马步芳所有人都会知晓一二,而马元海就是马步芳的表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着这一关系,早在1918年,马元海就顺利地当上了宁海步前营帮办,帮办顾名思义,就是帮人办事的买办,像这种差事往往有着很大的油水,身为马家军头目之一的马元海为了敛财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当时,马元海的驻地就在贵德县,据《贵德史话》的记载:“马元海来之前,还是非常落魄的,可短短几年之后,他就赚得盆满钵满。”

那他到底在贵德做了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和马步芳渊源颇深,民国时期当地的政府官员不敢对他有任何的怠慢,渐渐地,马元海成为了当地的“贵德王”,并且开启了一系列的“生财之道”。

马元海的抢钱行为是全方位的,他不仅仗着自己有枪有权,对老百姓横征暴敛,还以军费不足为由向当地的工商业界进行了军饷摊牌,单这两项每年都会让他获得难以想象的财富。

当然,马元海因为读过几年书,他知道一味地靠抢是无法长久的,于是,他干脆直接占领了县内的矿产,并且还做起了烟土买卖的违法勾当,有了这两宗大生意,马元海的钱更多了。

但他还不满足于此,贪得无厌的马元海像疯了一样,不断加大敛财的力度,有时老百姓刚交了税,他就再次派人到百姓家里去,强征各种特色税,最终把老百姓家抢得一干二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家军

如果遇到有不服从的,马元海就会叫人将其抓到监狱进行审讯,直至逼迫其签字画押为止。

就这样过了十年,马元海就成了青海地区最有钱的富豪之一,他阔到什么程度呢?当时贵德城外街面上的30多间两层楼房都是他的,除此之外,他还有诸多的别墅和数不尽的银元。

善恶到头终有报,马元海的种种恶行最终还是没有逃脱应有的处罚,1949年10月,随着马家军被彭德怀指挥的一野打得狼狈而逃,马元海终于意识到自己早晚也会被逮捕。

于是,他果断地变卖了所有的店铺和家产,全部换成了银元和银锞子,然后把这些埋进了自己的官邸,准备等逃出去以后,找时间再托人来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我军哪能给他这个罪大恶极的土匪逃跑的机会,1949年10月25日,不可一世的马元海在明知逃脱无果后,向我军投降。

马元海投降以后,依然心存幻想,所以,面对工作人员的审讯,他没有交代自己把钱埋进土里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审讯人员不相信马元海各种推诿的说辞,并且将审讯结果报了上去,但就在审讯结束后不久,政府还是将其遣散回了住所,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马元海见逃脱无望后,是主动选择的投诚,投诚后,又主动供述了自己除了藏钱之外全部的罪过,不仅如此,他还劝说手下放下了武器,减少了不必要的伤亡,本着优待俘虏的原则,这才将其放回了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这件事,马元海本人意识到自己没有了逃出去的可能,他整日闷闷不乐,早年间作战时的伤痛也开始发作,就这样仅仅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在1951年1月19日,马元海就因病病逝,而他的财富也就成了谜。

因为他做得非常周密,掠夺来的庞大财富得以一直隐藏32年,直到陶金兰在挖地的时候,才被无意间发现。

守住初心:那不是我的

在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这笔巨大的财富最终上交给了国家,与此同时,最初发现这笔财富的陶金兰兄妹,生活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官方对她们表示了感谢,贵德县政府先是给陶金兰兄妹各自奖励了500元现金,以表彰他们拾金不昧的崇高品德,紧接着又给他们发了三等功的奖状。

不久,青海省政府也授予二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标兵”的称号,并且每人记一等功一次,这可是和平年代的莫大荣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年年底,陶金兰还作为代表,被邀请参加了全国英模表彰大会,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她的美名一下子就传遍了祖国大地,成为了无数人学习的榜样。

除了荣誉以外,当地政府还给了他们一些物资奖励,包括一台缝纫机和一辆自行车等等,随后,社会各界企业也为他们送来了礼品。

盛名之下,一个人往往很难坚守初心,但陶金兰却做到了,而且做得相当出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面对众多媒体的采访,她始终保持着一颗谦虚的心,每每有人问:“当时又没人看到,你为何不往自己兜里揣两个银元呢?”

陶金兰都坚定地说道:“那不是我的,我不会要的,一分一毫也不会要的,至于向政府上报,我觉得这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

后来的陶金兰因为十分低调,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她崇高的品德仍在发挥着作用。

虽然待遇提高了,有了奖励,可陶金兰始终不为之所动,她仍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平日里连一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她省下来的钱除了给家人用以外,大部分都捐给了有困难的人们,除了捐东西以外,她还经常亲力亲为。

有一次,村里的一位老人丈夫和子女都先其一步而去,生活十分艰难,陶金兰见状,便主动承担起了无偿照顾老人的重任,一直侍奉了老人九年之久,直到老人安详地离开,要知道两人本是非亲非故。

还有一次,陶金兰看到报纸上报道了一个渴望读书但又没钱读书的孩子,于是,她每个月都会寄钱供他上学,直到大学毕业,而在此期间,她经常打电话鼓励孩子好好念书,类似这种的善行,这些年,陶金兰也不知道做了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孟子曾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陶金兰却做到了家境贫寒就拾金不昧,家境一般就去照顾他人,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向她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