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贪念,既想入世建功,又想出世求仙,“鱼和熊掌”都想兼得,路注定难走,也难怪他将自己的路比作蜀道,自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想先建功再退隐,便成了他心中的执念,哪怕辞官离开长安,经历了11年的第二次漫游后,这种执念仍难放下;当“安史之乱”爆发,他欲“力挽危局报效国家后再功成身退”的执念更深。他在《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一诗中说:“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然而,正是这种执念,让他遭受了一场差点万劫不复的劫难。

01 安禄山叛乱,受邀做永王幕僚,误上“贼”船获罪

755年,安禄山在范阳叛乱。李白托门人武谔到鲁中接子女南下;他自己则到宋城接妻子宗氏北上。逃亡途中,李白目睹了百姓遭受战乱的惨状,对未来充满担忧。他在《北上行》一诗中说:“前行无归日,返顾思旧乡。惨戚冰雪里,悲号绝中肠。尺布不掩体,皮肤剧枯桑。汲水涧谷阻,采薪陇坂长。猛虎又掉尾,磨牙皓秋霜。草木不可餐,饥饮零露浆。叹此北上苦,停骖为之伤。何日王道平,开颜睹天光?”

叛军势如破竹,如秋风扫落叶,河北诸地尽陷。眼见国难当头,却报国无门,李白深感痛苦,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他在《奔亡道中五首》中说:“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怀着这种迷茫和痛苦,他进入庐山,在屏风叠隐居。他在《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一诗中说:“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从诗中看,他显然并不甘心就此归隐,无奈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只好空自悲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心态下,当以平乱为号召的永王李璘数次派人上庐山请他出山时,他才接受邀请做了永王的幕僚。刚开始,他是兴奋的,以为终于遇到了自己的“伯乐”,准备“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他踌躇满志,在《永王东巡歌》中说:“试借君王玉马鞭,指麾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可惜,残酷的事实破灭了李白天真的幻想。李璘暗怀野心,并非真心平乱,只是想借机培植壮大自己的势力,然后与他哥李亨(唐肃宗)争夺帝位。当李璘被当作“反贼”被讨伐诛灭时,误上“贼船”的李白好像啥事也还没做,就被株连获罪,下了浔阳狱。

02 曾义救郭子仪,郭子仪报恩帮赎罪

李白入浔阳狱后,他妻子宗氏四处奔走相救;他自己也通过书信向人求救,求救的对象,主要是御史中丞相宋若思和当朝宰相崔涣。他在《上崔相百忧章》中说:“举酒太息,泣血盈杯。台星再朗,天网重恢。屈法申恩,弃瑕取材。冶长非罪,尼父无猜。覆盆傥举,应照寒灰。”

后来李白虽获释出狱,但终因参加永王东巡而难逃罪责。一般情况下,牵涉谋反罪绝难活命,好在李白早年曾救过一人,这人为报恩,甘愿为李白赎罪,才使李白幸免死罪。这人便是屡建奇功的平乱功臣郭子仪。郭子仪是当时“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的大人物,能得这样的大人物相救,也难怪李白能逃过这一死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白当年之所以救郭子仪,皆因他慧眼识英雄。

735年,李白到并州(山西太原)游历,初见郭子仪是在某军营中,他一眼便看出郭子仪的不凡,说:“此壮士目光如火照人,不十年当拥节旄(喻指节度使)。”当时郭子仪因在军中犯事,后经李白说情才得以脱罪。

李白义救郭子仪的善举,改变了郭子仪的命运;而因这段善缘,也改变了李白的命运。看来万事皆有因果,善行得善果,是一点不假的。

这段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新唐书》这样记载:“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

03 被流放夜郎,在蛮夷之地活受罪

李白能保住一条命,皆因郭子仪出面解救。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他仍被判长期流放夜郎。

夜郎,曾名古夜郎国,原是西南夷中最大之国,汉时被灭。李白被流放到如此边远的蛮夷之地,若无意外,恐怕此生都难再回家了。这种刑罚,无论对谁,可能都将是生命中难于承受之重。

李白在《南流夜郎寄内》中说:“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

这是他在流放途中给妻子写的书信,看那语气,颇有点留遗言的味道了。在古代,流放生活是极苦的,缺衣少食、忍饥挨饿是常事,亡于途中亦很常见,难怪李白会在诗中流露出这样的悲观情绪。

不过,天性洒脱的李白总是对未来抱有乐观的期盼。这期盼,便是希望大赦天下的浩荡皇恩快来,早点获赦回家。他曾在《流夜郎题葵叶》中说:“惭君能卫足,叹我远移根。白日如分照,还归守故园。”而在《流夜郎赠辛判官》一诗中,他更是直白地流露出自己的这种期盼:“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当然,对于这些,李白好像也并不强求,而是抱着一种乐安天命的态度。他在 《流夜郎永华寺寄寻阳群官》一诗中说:“天命有所悬,安得苦愁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59年3月,李白终于等来了他期盼已久的浩荡皇恩,遇赦放还。其时他恰好在白帝城。三年被流放,一朝获赦还。李白的心情可想而知,正如他诗云:“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半道雪屯蒙,旷如鸟出笼。”怀着这种如鸟出笼的心情,他写下了那首广为流传的《朝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表面看是表达李白遇赦后归心似箭的愉快心情,但若细细斟酌,却发现其诗中另隐含禅机。

李白是诗人,也是修道人。也许在修道人眼里,人世是苦海,己身是渡苦海之舟,只有不受世俗的“猿声”干扰,经过仿若“万重山”的层层考验,放下一切执著,才能道心升华,身若轻舟,勇猛精进。

李白在安史之乱中曾游惠山寺,作诗云:“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也许,经劫难洗礼后,李白终洗尽铅华,回归本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很可能就是李白对自己修行感悟和人生领悟的深层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