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正迎着新时代的春风,北京城一片繁荣景象,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搭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逐渐富裕起来,已摆脱食不果腹,衣上补丁的日子。

然而,在北京的某所学校里,却有着两个不同寻常的学生,他们常年一身素衣,打满补丁,裤子洗的发白,一双鞋子穿得裂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二人的穿着时常被班里的其他学生讥笑排挤,老师也时常关切询问二人的家庭情况。

二人却从不做多余的解释,也不接受他人的施舍,直到毕业,二人的身份才被学校众人知晓。

普通少年郎,来头却不小

这两个不同寻常的学生是一对同胞兄弟,名为萧云志和萧云松,兄弟俩自幼过着清贫的生活。

自小学起,二人的衣服便是由一个又一个的补丁铺满的,带去学校的饭也是简单的窝窝头和玉米馒头等。

在当时并不贫穷的北京城来说,二人的行为与一众年龄相仿的孩子是格格不入的。

孩子们总是调侃二人道:“如今已经改革开放了,你们还穿着补丁衣服,是家里很困难吗?”

每每听到这些问题,兄弟二人只是听着,一笑而过,不做任何回答,时间一长,同学们渐渐远离二人,时常说些嘲讽的话,彻底将兄弟二人排除在“班群”之外。

学生间的公然排挤被老师知晓后,曾特意找过兄弟二人了解情况,并提出学校可以给予帮助,但兄弟二人始终未开口袒露半点关于家庭的隐私。

直至二人毕业几年后,与他们同校的师生才在无意间得知二人的身份。

萧云志和萧云松的父亲叫做萧星华,是一名上将,他们的爷爷正是华夏的开国上将,萧克,二人家庭的曝光,也让众人理解了为什么他们总是对家庭闭口不言。

可作为一个开国上将的至亲,萧家兄弟的生活怎会过得如此清贫呢?难道真是家庭有什么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勤俭节约,萧家传统

在萧云志和萧云松幼年时,便深受爷爷的教导。

萧克上将的童年并不幸福,出生于旧社会的贫苦书香门第,虽有学识,可是,年幼时便已尝尽人间的苦难。

在嘉兴读书时,因家贫,他一向只穿一身旧蓝布长衫,与周围非富即贵的同僚对比鲜明,萧克十分认同宋濂的“贫非罪”观念,他对自己的格格不入不以为然。

待到萧克身居高位时,他对于节俭的品质并未有半分松懈,曾有中央的领导见他身居陋室,提出要向上级请示,拨款修缮。

萧克一听,随即拒绝:“我住的房子比老百姓的好多了,把钱剩下来,留给需要帮助的人。”

萧克不仅对居住的环境不瞒不怨,还保护水源从个人做起,他和他的夫人一直认为北京是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于是在家里的浴缸旁常备两个大桶,将洗澡的水全部倒入桶中后,用它来冲厕所。

对于吃食,酷爱吃红烧肉的萧克,从不纵容自己享受口腹之欲,将珍贵的食物安排在节假日,其余时间都是些窝窝头、小米等,过的十分简朴。

夫妻二人节俭持家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萧家的子孙们,让他们自幼便知道奢侈和浪费是可耻行为。

据萧星华少将回忆,在他入学时,父亲就明确地告诉过他不许在外谈论自己的身份,为了不让他利用身份仗势欺人,父亲将他送到了离家很远的一所学校,只有周六周日放假时才能回家。

甚至不让他享受任何优质待遇,因学校离家远,父亲从不派车去接,也不让他坐公交车,每每放假只能独自步行回家。

一次,萧星华患了严重的感冒,他一路摇摇晃晃走到深夜才回到家,进门的一刻已接近昏迷状态,可即便如此,萧克虽有对儿子的不忍心,却始终没有废除家规。

等萧星华的孩子出生后,萧云志和萧云松也继承了家里的规矩,他们十分理解父亲(爷爷)的做法,继续着节俭持家的品行和凡事靠自己的家训。

知恩图报,家风千古

萧星华是萧氏夫妇唯一活下来的儿子。

在萧星华刚出生时,正巧遇到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发动残忍战争,无奈之下,萧克只能将儿子寄养在当地的一个叫做王金生的老乡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感恩萧克对百姓的保护,王家对萧星华视如己出,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即使饿得只能勒紧裤腰带,还是坚决剩下一些小米煮成米糊养育萧星华。

每每回忆到那时的场景,萧星华总说:“当年的条件艰苦,家家户户严重缺粮,树叶、树皮全部被吃光了,全村22个孩子,就活下来两个,我就是其中一个。”

到萧星华三岁时再重新回到萧克夫妇身边,对于王家人的恩情一直记在萧克心头,一有机会就会让萧星华回去王家居住几日。

为感念王家恩情,在其退休后,积极解决了王家所居住的县城居民求医的困境。

深受父亲和爷爷影响的萧云志和萧云松自幼便如父辈一样,在艰苦中生活,在红色下成长。

即使在毕业后,因多方原因不得不公布他们的真实身份,面对优待,也是通通拒绝的态度。

幼年时,在萧克教兄弟二人写书法时,就曾要求他们必须遵守书法的“四正”,身正、笔正、纸正、心正。

随着年龄的增长,兄弟二人也愈发明白了爷爷的苦心,不仅写得一手好字,在人生的路上也真正地做到了身正心正。

2008年,102岁的萧克在北京病故,一生节俭的他,即使面对自己的后世,也是简单的操办,遵循着萧克一生贯彻的“简朴”家风。

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身为开国上将,他明明可以一生顺遂,享受各种应得的福利。

然而,萧克上将却一生崇尚自己的“贫非罪”的观念,拒绝声色犬马,奢靡浪费,将国家每月给予的补助也无私的奉献给了群众,他用一身来践行何为文人风骨,何为两袖清风,这样的人值得敬佩,他的精神更值得宣扬。

萧克上将不仅给子孙后辈留下了宝贵的家风,也给千千万万的国人树立了榜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