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能够造出的最先进的单兵战术硬件,“雷神锤”外骨骼系统(Mjolnir)一直都是斯巴达战士最核心的作战工具,据估计每套装甲的价格都超过了U.N.S.C的小型护卫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斯巴达计划的前身“猎户座计划”实施过程中,海军情报办公室(O.N.I)发现陆战队使用的“被动外骨骼”无法为超级战士提供有效的防护,导致他们在执行危险任务时伤亡率过高,毕竟每个超级战士都是耗费巨资的吞金兽,因此海军急需一款既能提供保护又能提升作战效率的装甲系统,于是在“斯巴达计划II”得到重启的同时,“雷神锤”主动外骨骼系统(“动力外骨骼”)也在哈尔西博士领导下同时开始研发。

在哈尔西之前,海军的外骨骼系统已经陆续开发了三代(MK-I至MK-III),不过它们各自都有比较大的技术缺陷,无法应用于实战;哈尔西博士接手之后对“雷神锤”装甲做了革命性的改进,不但解决了装甲的动力问题,还进一步提升了穿戴者的身体机能,所以从MK-IV型开始的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雷神锤”外骨骼系统(Gen-1)。

MK-I型

第一代外骨骼装甲的研制开始于2511年,设计指标能让穿戴者携带超过两吨的负重以每小时32公里的速度长时间行军,机载计算机还能将战术信息通过标准神经植入物发送给穿戴者。而且为了满足超级战士从外太空到水下的各种极端作战环境,MK-I型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全封闭设计,这让它的自重就超过了1吨。为了驱动庞大的机体,设计者不得不背负沉重的发电装置,让这台外骨骼装甲愈发笨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MK-I型作为验证机总共生产了40台,但是由于实在太过笨重,完全没有办法投入实战,该型号很快就被海军放弃。

MK-II型

相比上一代,MK-II型最大的变化是改进了机体结构,在外壳和穿戴者之间增加了一层聚合铌酸锂填充物,通过分子工具编织成毛细管系统,也就是通常说的“人造皮肤”。驾驶者只需包裹这种皮肤就可以抵御EMP和辐射,过滤装置还能够有效地清除环境中的有害物质。

借由这样的设计,MK-II型的自重被大幅度降低,用燃料电池就可以驱动,大大增加了行动部署的效率。尽管如此,由于燃料电池自身的衰减,全功率运作下还是只能支持12小时,导致该型号还是没有通过海军最终的实战验收。

MK-III型

O.N.I为了争取订单,替MK-III型外骨骼系统加入了更加“天才”的无线充电设计,试图通过广播频率向机载燃料电池充电。不过人们很快发现这种设计比前两代更糟糕,机甲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充电装置的投射范围内,意味着昂贵的超级战士只能应用于正面战场(当时人类和星盟的战争尚未开打,超级战士主要用于暗杀反叛殖民地的领导人等敌后行动)。更不用说巨大的发射天线本身就容易成为敌方的攻击目标。MK-III型的最终导致海军开始质疑“雷神锤”外骨骼的可行性,不久之后该项目遭到无限期搁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代外骨骼系统 MK-IV型

2525年星盟战争爆发,这让海军重新复活了此前遭到冻结的“雷神锤”外骨骼开发项目。哈尔西博士领导的O.N.I第三部门接手以后推翻了此前大部分的设计,只保留了“人造皮肤”这一项。而且随着微型聚变反应堆开发成功,一直困扰机甲开发工作的能源问题也得到解决,这让MK-IV成为第一款量产型的“雷神锤”外骨骼系统,战斗全重大约450公斤。

整个MK-IV型分为内外两部分,外部装甲和头盔由多层合金拼接而成,表面增加了防辐射涂层,能够分散一部分星盟能量武器的冲击力;合金外壳下是黑色的钛纳米复合紧身衣,与人体接触的部分还有一层凝胶填充物,在内置计算机的控制下能够自行调节温度甚至改变密度以适应各种恶劣的战场环境。

此外MK-IV型还包含多项拓展功能,包括一个持续监控武器和生物状态的集成计算机系统,以及可提供90分钟空气的再呼吸系统。机甲的内置计算机能够与植入斯巴达战士脑中的神经处理芯片连接,让他们凭借意识就可以开启和关闭这些功能。

不过可惜的是,O.N.I一直想要实现的主动能量护盾技术并没有在MK-IV型上成功应用。

MK-V型

2542年,随着战争的深入,U.N.S.C开始对缴获的星盟武器装备进行逆向研究(由于星盟的技术大多继承自先行者,这一过程其实比想象中要顺利)。其中最重要、对后续“雷神锤”项目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项目就是豺狼兽(Kig-Yar)的手持护盾发生器,通过对它的逆向工程,哈尔西博士的团队第一次在MK-V型外骨骼上验证了“被动能量护盾系统”的可行性(后来这项应用被逐步拓展到飞船等大型设施上)。

虽然能量护盾可以偏转小型实弹、抵御能量武器的冲击,但也会对系统电源造成大量消耗,所以护盾能够承载的冲击力由外骨骼系统本身的电能储备有关,一旦超过了预设的阈值就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自动恢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MK-V型的第二项重大改进是添加了超导存储设备,允许斯巴达战士搭载人工智能(哈尔西认为这种“人机组合”是人类未来的进化方向)。AI可以实时搜集战场信息,通过脑机接口将数字代码转化为电化学信号与斯巴达战士在“精神层面”进行更有效率的沟通。在此之前,斯巴达战士的反应时间大约为20毫秒,应用AI辅助之后,这种反应几乎可以在瞬间完成。

MK-V型最终在2551年实装,战斗全重330公斤。“士官长”约翰-117是第一个在实战环境中应用它的斯巴达战士,当下热播的《光环》剧集中出现的都是这一型外骨骼。

MK-VI型

2552年致远星(Reach)陷落以后,“雷神锤”项目的开发几乎陷入停滞。好在地球上的“臭鼬工厂”还秘密留存着一个并行的“雷神锤”生产基地,MK-VI型就是在那里完成开发和组装的。

总的来说MK-VI型相较之前的改动并不大(毕竟人类-星盟战争正处于最严峻的阶段),比较重要的改进是加强了护盾系统的效率,避免频繁充电影响斯巴达战士的作战效率。此外还增加了AI辅助瞄准、“大气层再入技术”、可拆换的喷射背包等额外组件。

MK-VII型

MK-VII型是为了配合新一代超级战士(“斯巴达III”)而开发的“雷神锤”产品,主要变化是增加了迁跃空间“去-插入”(Slipspace de-insertion)能力,意味着斯巴达战士可以离开处于迁跃航行中的船只,重新进入正常空间。

第二代外骨骼系统(Gen-2)

2553年,第四代斯巴达战士计划开始启动,由于强化技术的改进,让他们不再需要从儿童开始培养,可以从普通士兵中招募,这让斯巴达战士的培养成本大大降低,数量也更多,所以“雷神锤”装甲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大规模量产的需要。

O.N.I下属的材料集团推出了基于MK-VII型的改款,也就是“第二代外骨骼系统”(相当于MK-VII的减配型)。特点是外骨骼结构被彻底简化,与第一代外骨骼系统相比,复杂组件的数量减少了一个数量级。绝大多数重要硬件都被集成到“techsuit”紧身衣中,从而实现更精简的生产和可替换的通用配件。

第三代外骨骼系统(Gen-3)

2559年,随着星盟内部的瓦解,许多桑赫利“精英”(Sangheili/Elites)调转枪头与人类结盟,他们也带来了独有的锻造技术应用于最新的第三代外骨骼系统。

三代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部分外壳都使用纳米合金制成,除了继承过去“雷神锤”系统的所有功能之外,还能够通过附带的纳米机器人组件让护甲在没有外界影响的情况下自动修复。

当然,《光环》的故事还在继续,“雷神锤”外骨骼系统的开发也不会停止,对这方面内容感兴趣的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感谢各位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