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我们的生活中,最熟悉的无异于就是汉字了。

那如果将汉字全部用更为简单方便的拉丁字母所替代,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效果图大致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个版面上除了加大加粗的“大众报”之外,其他内容恐怕很少有人看得懂。

这其实就是利用了拉丁字母代替汉字的方式,像汉字“的”就被写成了“d”,“子”便被写成了“z”。

早在一百多年前,拉丁字母就险些代替了汉字,如今想起来仍有些不禁一颤。

提出这个想法的是以瞿秋白为首的一些文人志士,而推翻他们的则是一篇只有96个字的文章,这篇文章全文只有一个读音,简直堪称“奇文”。

那么瞿秋白为何要将汉字拉丁化呢?这篇“奇文”又是怎么写的呢?

2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60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象征着一种文化,还代表了中国发展的历程。

它从甲骨文、金文,到大小篆书、隶书,再到今天的简体,从未停止过进化,也一直在被中国人所使用着。

不得不说,汉字作为当今社会文化领域的一枝独秀,向来以较为复杂的外形和丰富的内涵独领风骚。

然而,汉字发展到今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甚至还曾遭遇过釜底抽薪的重创。

清王朝覆灭后,进入了崭新的民国时代,有些文人志士意识到,中国想要进步必须进行改革,可是该怎么做、如何做却没有人能完全说明白。

部分学者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是整体思想的落后,而文字又是思想的灵魂,所以要想富强则必须从文字开始改革。

于是文学界掀起了两个改革运动,分别是“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

“白话文运动”倡导人们不再使用文言文,而“国语运动”则是让人们直接放弃汉字,只学习拉丁字母,如今看来这种做法的确有些偏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百年之前的五四运动中也流传着一个口号:“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难道汉字真的应该被取代吗?

3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国语罗马拼音法式》,支持用拼音取代汉字,当时收获了很多知识分子的支持。

其中,国内文学界著名学者瞿秋白也提出了放弃汉字改用拼音的做法。

在针对《国语罗马拼音法式》提出反对意见后,他创作了大量呼吁汉字拉丁化的文章。

他提倡将汉字拉丁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西方最强大的国家就是采用的拉丁字母,所以瞿秋白认为,要想让中国强大起来就要向西方的形式靠拢。

资料图

瞿秋白的这种思想也不是空穴来风,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他去俄国留学,正好赶上苏联政府开展全国大范围的扫除文盲运动。

苏联政府采用列宁“拉丁化是东方伟大革命”的思想作为指导,为一些少数民族制定了拉丁化新文字方案。

这让瞿秋白茅塞顿开,因为中国也在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汉字门槛高、不易懂,这才使得知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拉丁字母的确比汉字简单得多,更有利于推动国人的学习。当时著名出版人胡愈也非常支持瞿秋白的提议,除此之外,鲁迅、丁玲等一些文坛作家也表达了支持意向。

为此,瞿秋白还编排了新中国文字的字母、韵母表。

比如把“的”写成“d”,把子写成“z”。

不得不说,瞿秋白的确为汉字的注音做出了不菲的贡献,至少他的创新思路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当时将“汉字拉丁化”的局面看起来已经到达了尘埃落定的地步,如果这时有个人提出反对意见恐怕也无济于事了。

可一篇96字的“奇文”却偏偏打破了这份固执的思想。

这里面到底写了什么呢,它为何被称之为“奇文”?

4

在说这篇“奇文”之前,我们先来简单地认识一个人。

思想文化的传播必定会有着交流碰撞,迸发出不一样的火花,虽然国内形势比较严峻,但很多华人华侨依然在关注着这片土地。

赵元任便是如此。

赵元任可不是一般人,他通晓古今、贯穿中外,精通古希腊、拉丁、俄、英、德、法、日等33种语言,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也被称为“中国鬼才”

当他得知国内要实行“汉语拉丁化”时,便提出了反对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图

基于多年对汉字的研究,他深知汉字的美,汉字的表意性可以让人快速地了解一句话的意思,而且同一个汉字还能代表着不同的意思,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然而,虽然他持有反对意见,但国内“汉字拉丁化”的呼声太高,不是几句解释就可以改变现状的。

为此,他写了一篇名为《施氏食狮史》的文章。

资料图

这篇文章看起来跟正常的文章没什么不同,可仔细看来,这篇文章加上标题一共有96个字,而且全文只有一个读音:shi。

整体内容如下: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失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如果不是中国人,不会读写汉字,想要看懂这篇文章的意思简直难于上青天。

那如果把它用拉丁字母写出来,恐怕就更没人看得懂了。

这篇文章足矣证明了汉字的重要性,它比拉丁字母的兼容性更加强大。

这也是赵元任所说的:“如果把汉字拉丁化,日后必将造成巨大负面影响”的原因。

资料图

其实除了《施氏食狮史》这一篇“奇文”之外,赵元任还写过《季姬击鸡记》、《易姨医胰》、《熙戏犀》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了汉字的强大。

用同一个读音创作一篇文章,且语言通畅、意思明了,恐怕只有汉字才能有如此的魅力与惊喜了。

当然,赵元任也承认他的文章有所缺陷,因为有些语句根本不会在生活中出现,看起来或许有些偏激,但将汉字拉丁化这一观点,又何尝不偏激呢?

赵元任的这一做法开始让一些“汉字拉丁化”的支持者有了反思的头绪,他不仅拯救了中国汉字,还拯救了中国的整个发展史。

因为汉字一旦被改写,就意味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将全部丧失,我们就要花比现在更长的时间重振历史、重振实力。

资料图

但关于拉丁字母代替汉字的学术纷争一直持续了几十年,每隔一段时间“废除汉字”的讨论就会被再次掀起。

其实瞿秋白提出这个想法无非是想让更多的人学到新知识,毕竟文言文、繁体字都是比较难懂的,相反拉丁字母却很容易被一些文盲所接受,知识的门栏自然就低了。

我们不能说这种思想是对是错,只能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吧。

汉字与拼音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最初接触知识时,的确需要借助拼音的助力,但汉字也是长久发展的必要工具。

汉字更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如果文化被替代了或被废除了,那一个国家又跟失去了灵魂有何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图

庆幸的是,直到1958年,“汉字拉丁化”的浪潮终于散去,它将以更加纯粹、耀眼的光芒照进国人的生命之中。

但你知道吗,将汉字换一种形式的表达方式,其实已经在某个领域中逐渐实行起来了......

5

中国现在通用的新盲文是由革命先驱黄兴之子黄乃发明的,这是一种拼音文字,书写方式与西方国家的盲文相同,都是2*3一共6个点位。

在中国盲文中一个汉字有三格组成,一格声母、一格韵母、一格声调,这样的方式的确方便了很多盲人孩子学习知识,而汉字对盲人来说,要想摸索明白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

当然,有其优点必有其缺点,天下没有完美之事。

资料图

比如不看上下文,只单独看一个词的情况下,盲文就很难区分一些词的意思。像“去世”和“趣事”、“投宿”和“投诉”、“担架”和“单价”等等。

这也能看出来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如果不联系前后文,有些字眼和词汇的意思就截然不同了。

看来汉字的一撇一捺,一词一句早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特殊符号。

像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和清代的小说,之所以能成为我国历史的瑰宝,其实都源于汉字的基础。

那些以瞿秋白为首支持“汉字拉丁化”的人我们也不要去苛责,无论怎样这种思想也在一定基础上推动了我国的发展,而且出发点是好的,只不过是过于激进有些南辕北辙罢了。

而且如果没有这些文人的大胆尝试,我们也很难看到中国汉字的美感与魅力,你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