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有这么一类人,他们想法丰富、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一点就透,给人的感觉十分聪明,可惜混得却不咋地。
前同事小陈就是这样一个人,领导安排工作时,别人还没反应过来,他就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按理来讲,这样的人更容易获得领导的赏识,可是恰恰身边的人都提拔了,他却一直停留在原地。
按照他的话讲“别人有关系,有背景,自己什么都没有,想要出头简直是天方夜谭。”不可否认,不公平竞争的存在,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不过,如果你也这样认为,那就距离成功越来越远了。真正导致混得不好的原因,从来不是外界的原因,而是自己的原因,真相难以接受,但这就是现实。
间歇性自律,持续性懒惰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间歇性自律,持续性懒惰是常态,尤其对于那些自诩聪明的人来讲,正因为聪明,他们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
当然无论是否是聪明人,这种状态都十分普遍,明明上一秒热情洋溢,下一刻就半途而废;明明早上暗下决心开始新的一天,到了晚上却发现还是重复昨天的做法。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我们每个人都由自己一再的行为铸造,因此,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自律是反人性的人,是克制自己的能力,也正因为所谓的“聪明”,会寻找更容易实现的路径,小聪明不断,急于求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走捷径。
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套路过剩、方法论过剩的时代,反而缺少了能够坚持走到最后的人,往往不是那些看似“不聪明”的人。
定位不清晰,目标不明确
自诩的“聪明人”往往给自己的定位不够清晰,认为自己聪明就一定是做大事,给自己定位不清晰是“聪明人”最大的败笔。
定位不清晰,目标就不会明确。无论在职场的路上,还是整个一生中,目标就像指南针,在优胜劣汰的丛林中,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很容易就迷失了自己。
定位不清晰的最大特点就是想做自己认为的大事,对标不清晰。比如,员工不操心自己的工作如何做好,操心主管该怎么样更合适;中层不操心如何把团队带好,完成上级的任务,而是操心老板战略发展是否正确……
事实上,立场不同、角度不同、高度不同……对待事情的判断也必然有着差异,能把本职工作做好、做细、做精才是关键,哪怕再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也是不简单,就像写字每个人都会,但书法家却少。
在定位不清晰的情况,目标就会失去了准确性,就像不知道自己的位置,拿着指南针向着本不属于自己的目标前行,最终只能迷失自我。
定力不够,越聪明越平庸
定力往往是“聪明人”最缺少的东西,正因为他们聪明,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任何事情都能调动起积极性,任何存在的事情都能够引起他的兴趣。
看着别人在某一领域获得成绩,就开始钻研学习,等深入进去之后才发现,成功并不是那么简单,于是又在寻找新的可以让自己快速成功的方向。
这个时代从来不缺乏这种信息,比如,新手月入过万、每天一点时间实现财务自由、无门槛轻松月入过万……等等类似的信息充斥着“聪明人”的大脑。使许多“聪明人”,在不断地跟风追利,最终就是越聪明,接受能力越强,也就越发平庸。
这就像高中九门课程,作为老师,教一门课程九年专业,还是每年教一门,教了九年专业?所谓的能在各个赛道占有一席之地,是深挖的过程中宽拓,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越聪明,接受新鲜事物越快,如果没有定力,那么必将越来越平庸。“飞猪理论”,是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上天。”
记住是站在风口上,而不是跟着风跑,那样哪怕追到了,剩下的也是汤汤水水,站在风口,与跟风逐利是两个概念。
预期值与现实导致的落差
所谓的“聪明人”,更善于表现自己,往往给个人更高的期待值,预期值会更高。
曾经公司招聘员工,在试用期时,两个人的表现截然相反,一个聪明伶俐很快获得了大家的赞赏,另一个则表现出来的就是木讷。
三个月的试用期,A因为聪明伶俐,很快进入工作状态,由于他是新人,加之他的“聪明”,同事们也放心把事情交给他,但工作经验不足,错误频出,对他的感观反而逐渐下降。
反观B因为木讷,但愿意学习,给大家的感觉就是有股子韧劲,在试用期间不断地进步,由一开做不好,到逐渐的做的很好。
当试用期结束时,B被留下了,A则很遗憾的离开了。按照领导的话讲,A的潜力可以一眼望到底,B在不断地进步,潜力可以挖掘。
聪明人善于表现,很容易让人对其认可,但在职场这条路上,谁也难免遇到一些无法克服的困难。被一些“能者多劳”的想法主导,最终就是“干得多错得多”,让人逐渐对其失望。
写在最后
行走职场,起点不决定终点,聪明没错,但自作聪明就是愚蠢的表现,真正的有智慧的人,从不会认为自己聪明,反而更愿意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进。所谓的聪明人,也正因为聪明,所以聪明反被聪明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