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此刻孤单

不妨抬头看看月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丨李月亮

每晚八点半 陪你看世间

疫情依然凶猛。

上海最近每天都有几十位新冠感染者死亡。

基本都是有基础病的老人。

但也有一位33岁的感染者,打过两针疫苗,却突然心脏骤停,离世了。

新闻底下,人们又在争论该清零还是躺平。

有个女漫画家惹了众怒。

她大体是反对清0的,在微博和网友讨论。

然后一个山区基层的公务员留言,说如果大规模感染的话,山区的留守老人恐怕很危险。

女漫画家就特意发了条微博回复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条微博,惹怒了很多人。

现在网上特别多人在骂她。

确实很让人生气。

不过骂完之后,我们更应该思考眼下的疫情困境。

老实说,她讲的,可能也是当下不少人的心声。(只是没什么人敢这么直接说出来)

——我为什么要为了一些不认识的老人,去牺牲我的生活?

如果只是不能遛狗还好。

要是没有收入、还不上房贷呢?

要是得了重病不能去医院呢?

好像确实也是挺难。

疫情里面,我们每个人的处境都不一样。

所以最近大家都在争吵不休。

大到清零还是躺平,小到要不要囤菜。

都有争议,都是难题。

今天我捋出几个被讨论最多的难题,说说我的观点和建议。

01

囤菜难题

上海有多缺菜,大家都知道了。

而上海人的匮乏感,隔空传给了全国人民。

其他城市有了疫情,人们第一反应都是抢菜抢菜抢菜。

结果嘞。

广州人抢了一大堆菜,吃不完。

北京人抢了一大堆菜,吃不完。

有人头一天囤了七千块钱的东西,第二天就收到政府发的蔬菜包。

“全家都开始拼命吃菜,否则囤的菜要扔一大半。”

一个北京人说。

所以,要不要囤菜,现在真是两难

不囤,怕真缺。

囤了,怕真吃不完。

这事怎么解呢?

我的建议是:

一般到这种时候,就做适当准备。

“适当”在这里不是一个虚词,是重点。

意思是,既不盲目乐观,也不过分紧张。

适当准备出一家人十天左右的菜,比较合适。

缺也不会缺很多,剩也不会剩很多。

不光囤菜,人生里其他事情也一样。

当面前有两种可能,又实在判断不出会是哪一种。

那就两边都做适当的准备。

尽量保证出现哪种可能,都不会傻眼。

不求利益最大,但求损失最小。

02

贫富难题

疫情早期,很多有钱人晒自己收到的奢侈品礼包。

精致的点心、水果、餐食,看起来真是令人称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事在网络热传以后,引起很大争议。

有人说我们都吃不上菜了,你还在那炫耀自己吃不完扔掉的精致下午茶,有没有人性啊?

但是对方也十分不服:人家就是送了呀,我晒晒怎么了?你心理不平衡是你的问题,凭啥干涉我。

双方争执不下。

这事怎么解呢?

我的想法是:

双方都要重温一下老祖宗的告诫: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多要求自己一点,多宽容别人一点。

有钱人要知道,虽然你享受自己的生活,理所当然。

但在别人没饭吃的时候,你吃肉不要吧唧嘴。

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同理心。

而另一边,普通人也要明白,有钱人怎么生活,是人家自己的权利。

你心里再不舒服,也没权利指手画脚。

如果实在看不下去,不如化愤恨为力量,好好去奋斗,争取自己也过上这样的生活。

03

精致难题

还有一个看起来差不多的问题。

但本质截然不同。

之前网上很多照片,拍有些上海人做核酸时,打扮得精致讲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后争议又来了。

有人说这些上海人心真大,都吃不上饭了,还整这套,哗众取宠。

也有人觉得打扮漂漂亮亮做核酸挺好的呀,这是人家的自由。

这事怎么解呢?

我坚定地站后者。

精致生活没有错。

尤其在艰难的生活里,依然保持精致,这是一种优秀品质,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

化妆、读散文诗、穿真丝旗袍、喝咖啡红酒……这和“吃肉故意吧唧嘴”不一样。

这不是炫耀,不是嘚瑟,不是冷漠。

这只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

只要没有侵扰到别人,就必须被允许。

否则,如果你邋遢就希望所有人都邋遢,你庸俗就要求所有人都庸俗。

这世界还会好吗?

04

感染者难题

之前有个新闻:

一个上海阿姨,确诊新冠,发烧了。

社区接走了她,想送去方舱。

可是方舱满了,进不去,阿姨又被送回了小区。

然后问题就来了:

很多邻居不同意阿姨再回小区,怕她成为感染源,传给更多人。

阿姨就回不了家。

可是又去不了方舱,据说发着烧独自在小区门口等了几个小时。

这个新闻也引发了争议。

阿姨是真的很可怜。

但邻居们的担心,也不无道理——

奥密克戎传得这么厉害,楼里面住着一个确诊的阳性感染者,确实会让邻居感染风险大增。

我问了几个朋友,“如果你的小区出现阳性,你让不让她回?”

大家答案都不一样。

有说可以的,有说不行的,有说“不行,但会帮她找去处”的。

那这事儿怎么解?

单纯从邻居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可能没有正确答案。

可不可以,都有道理。

关键是,做选择的人,要逻辑自洽。

如果别人感染了,你坚决不让她回。

那将来你自己阳了,别人不让你回,你就得毫无怨言地接受。

如果你希望自己阳了,还想回小区。

那别人阳你就得接受人家回。

但是。

要是别人阳了你把她骂出去,自己阳就理所当然觉得应该回,那你就必须好好反省了。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

你要不要帮加班的同事干活,要不要给困难的亲戚借钱,要不要痛骂忽然来电的推销员……

其实都没有绝对的对错。

你可以不借给亲戚钱,只要你缺钱时也绝不找他借,就行。

对于不犯法的事情,只要对自己和对别人,都用同一个标准,同一套理论,就行。

但是千万别自己和自己打架。

别人找你借钱,你毫毛不拔。

回头你找别人借钱,就觉得对方应该倾囊相助。

光想赚便宜,一点亏不吃。

这种人,最烦人。

05

老人难题

还有个很扎心的新闻,可能大家都看过:

上海有个独居老人,和女儿家相距27公里。

33岁的女儿很孝顺,平时每周来给爸爸做菜,准备得妥妥当当。

但是疫情封控,女儿过不去了,老爸吃饭成了大问题。

女儿焦急地找了个外卖小哥帮忙送饭。

小哥很仗义,千辛万苦送了,还不收钱。

老人的女儿给他充了200块话费,不想被很多网友嫌“太少”。

网暴之下,女儿跳楼身亡。

这事之前也传得很热。

不过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都在网暴和自杀。

其实这事还有一个点,很值得关注。

就是独居老人的生活。

这次疫情里面,出现了太多陷入了困境的独居老人。

吃不上菜的,吃不上药的,有病没法及时就医的……

真的很可怜。

这事儿怎么解呢?

我有两个建议:

第一,成年子女,尽量跟父母住得近一点。

每个家庭情况不同,有可能的话,能同城尽量同城,能同小区尽量同小区。

最理想的是让父母住在几公里以内,自己走路可以到的地方。

尤其是独生子女。

在做买房、安家等人生规划的时候,就要把这件事作为重要考虑因素。

越早考虑,越可能达成。

最后你会发现,跟父母住得近真是特别方便。

不但可以节省大量路途折腾的精力,还很方便平时互相照顾。

万一老人有紧急情况,也能及时处理。

第二个建议是:

尽量跟独居父母的邻居搞好关系。

最好跟他们互留一下电话。

有土特产啥的给人家带点。

这样一旦父母有点啥事,就可能第一时间得到邻居的帮助。

甚至邻居也会不自觉地留意你父母的情况,发现不对,及时告诉你。

对独居老人来说,邻居这双眼睛非常重要。

远亲不如近邻啊。

其实现在大部分人都是善良的,只是现在城市里的邻居,平日交流少,感觉冷漠。

但真要有事,比如这次的上海,邻里互助的热情其实是很高的。

06

认知难题

这里要给大家澄清一个误会:

其实啊,不是所有上海人都在挨饿。

有相当一部分上海人,还是有吃有喝,生活比较正常的。

我们之所以产生“所有上海人都很惨”的错觉,是因为媒体大多专挑特别惨的人,突出写。

当然,这也不是媒体都坏,都罔顾事实,都哗众取宠。

而是这种特别惨的,确实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只是当媒体一窝蜂地写那个最惨的,就会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误认知。

那这事儿怎么解呢?

我的建议是:

当你看到一篇文章,写一个上海老人特别惨。

那就应该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是“这个老人特别惨”。

而不是“所有老人都很惨”。

但同时也要知道,就算只有一个人这么惨,也是必须报道的,更是不能忽视的。

因为这说明我们的社会存在漏洞,需要及时修补。

否则,漏洞就可能越来越大,让越来越多的老人陷入困境,迟早殃及你我。

07

资讯难题

现在有个很大的问题:

人和人的观点,非常分裂。

月亮公号的后台,经常收到读者留言。

有时两个人挨在一起留言,感觉都不像一个世界的。

一个说“张文宏有学问、有良知,拥有他是我们的幸运”。

一个说“张网宏这个汉奸走狗,必须判他无期”。

类似的反差比比皆是。

为啥会这样呢?

首先因为每个人的阅历、三观不同。

而更重要的是,现代社会的信息模式,严重加剧了这种分歧。

我们现在的媒体平台,大多是根据你的喜好,为你推送信息。

你喜欢明星八卦,就玩命给你推明星八卦,让你觉得明星就是全世界。

你关注俄乌战事,就玩命给你推俄乌战事,让你以为全世界只有这一件大事。

甚至,你爱看阴谋论,就会收到很多支持阴谋论的文章或视频,让你越来越对阴谋论深信不疑。

你相信美国特效药,就会收到大量关于美国药如何有效的文章或视频,让你深信自己判断绝对准确。

时间长了,大部分人就都生活在自己打造的“信息茧房”里。

我们以为自己每天看了很多讯息,博览百家。

但事实上,我们得到的可能大多是重复的,无效的,极端的,甚至错误的东西。

它很容易让我们产生巨大的偏见。

然后往左偏和往右偏的人,观念差距越来越大,最后完全无法达成共识。

一旦相遇,就都觉得对方是不可理喻的傻X。

没有人会相信,傻X竟是我自己。

那这事儿怎么解呢?

我的建议有两个:

第一,千万不要守着一个平台获取资讯,也别只听一个人的分析。

那是信息茧房的温床。

最后不时去看看其他平台,听听其他人的观点。

看官媒的新闻,也看亲戚的朋友圈。

听重量级大V讲解,也听普通大爷大妈说事。

各种信息都收到,你才可能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

第二,永远记得一句话:

我不一定全对,他也不一定全错。

不管你看到什么样的观点,都不要第一时间否定对方。

保持开放的态度,听一听别人说的话。

同时也要永远记得,任何一个人、一个集体、甚至一个国家,都是有优点也有缺点的。

如果有一个博主一直赞美中国、不提它的任何缺点,或者一直贬低中国、不提它的任何优点,这肯定都不客观,我们一旦发现,就要打个问号。

然后慢慢去发现那些愿意尽量客观地讲述和分析的人,多听他们说话。

他们的话,可能不那么激情过瘾,但那才是最健康、营养、不偏颇的。

08

文明难题

这场疫情让很多人警觉:

原来大城市美好的生活,那么脆弱。

一次病毒的袭击,就拉下了它光鲜亮丽的面具。

仿佛昨天还是车水马龙的繁荣。

转眼间空荡荡惨兮兮,像大幕落下的舞台。

让人意外,也让人沮丧。

这事儿怎么解呢?

我觉得大家不必过于惊讶。

因为人类文明本身就是脆弱的。

换句话说,我们人类塑造的一切东西,都是可能毁灭的。

这一点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不要以为有了文明,就永远告别了野蛮。

有了锦衣玉食,就永远不会忍饥挨饿。

有了高楼大厦,就永远不必荒野求生。

那可真不一定。

其实现在所有表象的美好,都是建立在蛮荒的基座之上。

那些艺术馆、高脚杯、繁华街头、礼貌问候,其实都很脆弱,都可能在瞬间倒塌,瞬间露出粗粝、破烂、野蛮的本色。

而看到这个本质之后,我们就应该格外珍惜,那些拥抱美好文明的时刻。

珍惜舒适的家,美丽的公园,秩序井然的公交,应有尽有的超市……

因为这一切,都不是永恒的。

09

安全感难题

如果一切都可能失去,那我们就会活得很没有安全感。

这次疫情,也的确让人感受到了这一点:

好好的日子过着过着,忽然就不能上班了,不能收快递了,不能去买菜了,甚至连家门都不能出了……

感觉生活瞬间失控了,心中涌出很多慌张和不安,

以前人们大多是从别人的故事里,听说“突发意外”这件事。

而这一次,我们集体经历了一次“意外打击”。

并且集体意识到:岁月静好和人荒马乱之间,其实只差一次突如其来的灾难。

然后集体产生了一种不安。

这种感觉有点糟。

但危机感被唤醒,其实不全是坏事。

因为人活着就是要居安思危的。

有一件事,可能很多人没想过:

我们绝大部分现代人的生活,都太依赖外部环境了。

吃的穿的要去商店买。

房子要让开发商建。

用水用电要靠国家。

生病生孩子得去医院。

连网购都得有快递小哥送……

这些本来是好事,让我们活得轻松舒适。

但任何好事都有坏的一面。

人如果太过依赖社会,就会被绑架在整个社会体系内。

外界的一点点变化,都可能使我们陷入被动。

行业不稳定、收入不稳定、房价不稳定、甚至小区物业不稳定,都会大大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

这可能也是现代人缺少幸福感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看起来是丰衣足食幸福安定。

内心却总弥漫着一种无力的失控感。

因为我们的幸福,太依赖国家,依赖行业,依赖老板,依赖客户,依赖孩子老师,依赖外卖小哥……

我们很难确定,今天拥有的幸福,明天会不会依然属于自己。

因为太多东西,都不是我们能掌控的。

那这事儿怎么解呢?

我们怎么在充满不确定的生活里,保有一份安全感和掌控感?

我的答案也很简单:多做一些储备。

力所能及地,多攒一些钱,多掌握一些生存技能。

多一些储备,就多一点安心。

然后再多说几句。

这几句很重要:

疫情可能要持续很久。

疫情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可能会持续更久。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也许不会像疫情前那么风调雨顺、温暖如春了。

大形势好的时候,我们被裹挟着共同前进很容易。

万一日子艰难,就很考验每个人的储备了。

如果冬天要来,大家一定要提前搭好小窝,备好棉袄。

所以,请务必好好想想你的小窝和棉袄是什么?

可能是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所以珍惜你的工作,没有很大的胜算别辞职)

可能是卡里实实在在的存款。(所以投资要谨慎,贷款不要太多)

可能是身上有几个谋生的手段。(所以要练好主业,考虑副业)

可能是周围多少有点朋友人脉。

可能是健康状况不错的身体。

可能是会做饭、懂急救、能修马桶的生活技能……

不一定都有用,但是显然,储备越充足,抵抗力就越强。

10

生活总有难题

这一场疫情,像一场噩梦。

但人这辈子,谁还不做几场噩梦。

其实生活里总有层出不穷的难题。

人的使命,就是一点点去破解这些难题。

想想,要是咱们总是能把一大堆问题咔咔咔地解决掉,总是有办法让自己过得风生水起,那不也是很值得骄傲吗。

所以,不要悲观,没什么大不了的。

人活着,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病毒来了,咱们打病毒。

冬天来了,咱们穿棉袄。

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只要咱不怂,就没有过不去的冬天。

日子还很长,春天总会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