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冬瓜村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位于芒市三台山乡东北部,是一个以德昂族和汉族为主的行政村,德昂族占全村人口的65.09%。全村辖7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共461户2123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出冬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优势产业得到扶持,一大批德昂族群众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了致富带头人,其中,出冬瓜村第四村民小组的赵自光就是典型代表。

1983年生的德昂族汉子赵自光,过去由于缺乏眼界、没有本钱,辛苦发展甘蔗、玉米、茶叶种植,力气花了不少,生活却没有多少起色,后来寨子里搞建档立卡贫困户认定,赵自光家也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依靠国家好政策。为了摆脱贫困现状,赵自光四处寻找致富路子,也做过很多尝试,但都不理想。2015年赵自光了解到了芒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3亿元肉牛养殖项目可以获得优惠贷款,这个消息让赵自光夫妇俩既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他家一直有养牛的传统,由于缺乏资金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养殖,妻子杨玉南是一名党员,如果可以贷款,就可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担忧的是如果养殖失败,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将会雪上加霜。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夫妻俩合计之后,主动申请了30万元“红色信贷”用于发展肉牛养殖,贷款获批后,夫妻俩建盖了约367㎡的小型肉牛养牛场,并于2016年1月购买了27头西门塔尔牛。为了让养殖户早日见成效,农业农村部门安排技术员下村指导贷款养牛的贫困户,在技术员的指导下,赵自光夫妇积极参加种养殖培训班学技术、学经验,边摸索边发展,不懂就问,还购买了一些光碟、书籍进行自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力更生摆脱贫困。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即便技术员上门手把手指导,赵自光夫妇俩依旧不敢有丝毫怠慢,夫妻俩把这些牛当做宝贝,起早贪黑地精心喂养。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5月,第一批出栏的24头肉牛,销售利润达到了7.2万元,赵自光夫妇俩尝到了“红牛”带来的甜头。为了拓宽销售渠道,赵自光到外地肉牛市场考察,了解了市场行情与价格,主动与外地买家联系,并积极探索生态喂养方法。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探索出了一套养殖技术,销售渠道也建立起来了,肉牛养殖产业逐步走上了正轨。

致富不忘乡里人。在肉牛养殖产业稳步发展,自家脱贫奔小康后,赵自光并未就此满足,他说:“做人不能忘本,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带动和帮助其他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才能对得起这么好的脱贫政策和政府的关心支持。”2016年11月,夫妻俩积极响应“红色信贷”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强带弱”发展肉牛养殖工作,带动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加收入。面对慕名前来学习养殖技术的群众,赵自光夫妇都毫无保留地把所有经验传授给大家,带动了周边的很多群众发展肉牛养殖。在赵自光的辛勤努力下,2018年他被评为了“德宏州光荣脱贫户”,他的牛场2020年还被芒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科普基地。

目前,赵自光家的养殖场肉牛存栏近30头,其中,能繁母牛14头,每年光肉牛养殖产业就为他家增加了20多万元的纯收入。除了肉牛养殖外,赵自光还种植着40余亩800多棵坚果树,并接包了一些建筑施工类的零散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贫困户到德昂山上的养殖能手,从分家出来时的简易空心砖房到有车有房有产业,回忆起以前的贫困生活,赵自光感慨地说:“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国家对贫困户有很多政策帮扶,但是我们不能一辈子靠政府,只有自力更生,才能真正走出困境、摆脱贫困。”

依靠党和国家的政策帮扶,通过自身努力,赵自光脱贫致富过上了好日子,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他还尽己所能积极帮助周边群众,实现了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的华丽转变。在他的带动下,周边的群众富起来了,一提起他大家都纷纷竖起大拇指,在去年年初的村小组换届中,赵自光还被村民一致选为第四村民小组的小组长。

谈及今后的发展,赵自光信心满满,下一步他打算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使自己的养牛事业朝着科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继续带动周边群众大力发展肉牛产业使他们增收致富。同时,他还给自己定了个五年计划,在把贷款还完后,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到芒市买套房,把孩子送到城区学校读书,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在说到这些憧憬时,赵自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文字:芒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帆

图片:芒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杨 波

责编:虞有琪

审核:徐青云张崇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