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人画发展到了顶峰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文人画画家,其中最为出挑的四位倪瓒,吴镇,王蒙,黄公望被称为“元四家”。

这其中倪瓒最具独特之处,与同时代的其他三位不同,倪瓒的画里从来没有人物出现,只着笔于山水亭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倪瓒也是最能够代表淡、虚、静思想的山水画家,《容膝斋图轴》就是他晚年创作的风格十分成熟的作品。

倪瓒出生于元大德五年,家中十分富庶,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

倪瓒从小跟随自己的哥哥长大,身为幼子没有啥经营家道的重任,又不想要考取功名没有繁重的课业困扰。

因此少时的倪瓒简直可以说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日子过得闲适安逸。

并且据传倪瓒有非常严重的洁癖,我猜想他画里从来不画人也和这方面有点关系,毕竟在他眼里世界上除了他自己谁都不干净,画人进画里就污染了画中的山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倪瓒的作品并不是从始至终都是特色鲜明的,前期他也是以临摹为主,后来技法纯熟后才逐渐找到了自己的风格。

同时倪瓒画作风格的转变也与他自身的经历相关,早年的倪瓒,生活优渥,后来哥哥去世加之土地税赋连年增长,迫使倪瓒不得不变卖家产,浪迹江湖。

从元至正十三年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瓒漫游太湖四周。他行踪飘泊无定,以诗画自娱。

这一时期,倪瓒的绘画风格基本定型,简单来说形成了“一河两岸,寒山瘦水,枯木冷石”作品风格。

他的山水画中采用了其独创典型的技法——折带皴,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

构图平远,景物极简,多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枯笔干墨,简远萧流,枯淡清逸。

创作这幅《容膝斋图轴》的时候作者倪瓒72岁,常言道“人到七十古来稀”更何况是平均寿命连40岁都不到的古代。

这时候的倪瓒,经历过了半生的浮华,再到后来的国破家亡,只身一人,茕茕孑立,眼前富贵如过眼云烟般迅速消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的讲究人倪瓒再也过不上讲究的日子了,但是倪瓒的心理素质还是十分过硬的,勇敢的面对生活的现状。

但是生活就是没放过他啊,身为洁癖狂的倪瓒,最后被明太祖朱元璋投进粪坑里淹死了。

这里让我想到了红楼梦里描写妙玉的一句话:“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倪瓒晚年的山水画,受南宗禅"不二"理论的影响,呈现出空灵超迈、平淡质朴的总体风貌,他笔下的山水臻于"老境",朴讷深厚,素雅天真。

漂泊无依,举目无亲的倪瓒只好寄情于山水,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诉诸于笔端,用画作来表现自我感受,使得山水画由“无我之境转向了更为高深的“有我之境”。

画中的容膝斋是潘仁仲的休闲居所,名字来源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一句,俯仰天地之大,栖身立命不过只需容膝之地罢了,何必熙熙攘攘。

正如倪瓒自己所言:“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与非,聊以自娱耳”。绘画是一种娱乐,是用来陶冶性情的“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