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爱国将军张学良和杨虎城从大局出发,发动了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所以,张学良和杨虎城这两位将军也被载入了史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

在两位将军的影响下,他们的家属时时刻刻秉承着两位将军的精神,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受到了人民的爱戴。

杨拯民出席招待会,向周总理提出请求:我想要为父亲正名

1961年12月上旬,杨虎城之子杨拯民急匆匆从西北赶往了北京开会。

原来就在11号晚上,他接到了中央发出的通知,邀请他出席即将举行的“西安事变”25周年接待会。作为杨虎城将军的儿子,这样的招待会自然是要参加。

当他得知此次招待会是由周总理主持时,心中不禁欣喜万分。因为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见过周总理了,但是对于他的教诲他时刻铭记在心。

周总理

西安事变对中华民族有着特殊的意义,直接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为了举办好这次招待会,党中央特意邀请了原先东北军、西北军的部分领导,还有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的一些老战友,也都受邀出席。

12日晚上,招待会如期举行。周总理缓缓走了进来,他知道大家是在等自己,他连忙解释道:“叶帅本来是要参加的,可是他临时去了一趟延安,暂时来不了了。”

当天晚上举行的招待会上,杨拯民在人群中还看到两个熟悉的身影,他们分别是: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和张学铭。显而易见,他们是作为张家人来参加此次招待会的。

会议进行的很顺利,周总理发表了致辞,来纪念25年前发生的西安事变。席间,当张学思想周总理敬酒的时候,他回想起了大哥被蒋介石囚禁在台湾的场景,脸上的泪水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拯民

听到这里,与会者无不潸然泪下。

作为杨虎城将军的长子,杨拯民回应道:“自从父亲被害以来,我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
周总理看到他如此伤心,他深情地表示:“25年了,杨虎城先生一家牺牲了四口,张先生还被囚禁在台湾没有自由.....。”
周总理的一番话,让39岁的杨拯民感慨万千。他强忍着泪水,来到周总理跟前,对着他说了这样一番话:

“多少年来,有件事情我一直不甘心。现在西安事变的真相众说纷纭,为了批驳蒋介石等人伪造的《西安半月记》,我们应该把事实材料整理一下,使真相公布与众。现在不抓不整理的话,再过若干年有些人不在了就没办法整理了,请总理斟酌一下。”

周总理很重视杨拯民的发言,他当即回应道:“我同意你的想法,最好由三方面有关部门组织一个小组,把它搞出来。”

会议原定三小时,由于张学思过度伤心未能终席,周总理夫妇特意前去探望,所以会议只能提前结束了。

张学思

会议结束后不久,在周总理的安排下,国务院专门成立了九人小组和七人小组,九人小组由统战部长李维汉领导,七人小组则由赵寿山、刘鼎、阎宝航等人组成。调查小组整理了大量的材料,并访问了不少经历者,对杨虎城将军做出了正确的评价。

经过大量的调查,中国政府做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合作,有利于民族团结,杨虎城将军在这场事变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抗日和民族有功。

蒋介石扭曲事实真相,杨拯民如鲠在喉

能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离不开杨拯民的努力。多少年来,对于蒋介石等人对父亲的污蔑,他一直希望中国政府能够主持公道,这也成为了压在他心底的一块石头。

杨拯民儿时的照片

在杨虎城将军的几个孩子中,长子杨拯民在性格上,是最像父亲的。

1922年,杨拯民出生于山西省蒲城县。他在出生的时候,父亲就已经是颇有名气的将领了,因此杨拯民小的时候没有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和痛楚,一直过着优越的生活。

杨虎城将军对儿子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他用尽自己全部的心血来培养这个儿子。不管去哪里,他都带着这个儿子,而杨拯民也很黏着自己的父亲,杨虎城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虎城将军

杨拯民小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引起了脑震荡,杨虎城只好把他送往了国外进行疗养。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占领了东北,国内的形势并不太好,杨拯民国外的第一站选择了日本,他想要看看日本的发展状况。

通过在日本的所见所闻,杨拯民第一次意识到了国家的不足。当时中国和日本在发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日本国民瞧不起中国人,这点让杨拯民的心中非常难受,他下定决心,等自己长大后要像父亲一样为国效力。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斡旋下,此次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表面上西安事变是和平解决了,但是杨虎城将军却在此后失去了实际的权力。不久,在蒋介石的安排下,杨虎城被迫来到了国外考察。

在出国的前一夜,杨虎城将军把长子杨拯民叫到了自己的房间。此时的杨虎城已经预感到了可能发生的情况,他详细地向杨拯民交代了各种事情,比如照顾好身边的家人,以及好好完成学业等等。

西安事变中的一幕场景

此时的杨拯民没有意识到父亲的反常,他也没有想到,这竟然是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最后一次谈话。第二天早上,杨虎城将军踏上了前往欧洲的巨轮,而杨拯民则来到了延安,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杨虎城多次向蒋介石请战,都遭到了拒绝。为了报效祖国,他多次辗转,自行回到了中国。他本想带兵抗日,可是他刚踏进国门,就被蒋介石的人控制,被囚禁到了南昌,开始了长达12年的囚禁生涯。

而在延安学习和工作的杨拯民虽然受到了组织上的照顾,但是他一直惦记着自己的父亲。他多次联系父亲,可一直杳无音讯。

1949年,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解放了全国的大部分土地。而蒋介石在放弃重庆之前还对西安事变的事情耿耿于怀,直接下令将杨虎城将军一家人残忍地杀害。

杨虎城一家在前往美国的游轮上

因为蒋介石是秘密处决杨虎城一家,所以这个消息就被掩盖下来了,所有人都不知道杨虎城将军一家的真实情况。1949年11月,重庆地区获得了解放,自首的特务提供了详细的情况,并说出了关于藏尸的地点。等到杨虎城将军的遗体被发现的时候,面部已经被特务用强酸毁容,所以他们只能初步确定其遗体为杨虎城及其子女、下属。

时任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赵寿山得知消息后,当即派人给杨拯民发出了电报。电报内容如下:

“重庆解放前夕,磁器口大屠杀,杨虎城将军和眷属、秘书、副官已经遇难,遗体已收敛,希派人来渝主持丧事。”

杨拯民得知父亲被杀害的消息后,内心非常痛苦。在周围同志们的关心下,杨拯民渐渐走出了悲伤的阴霾。

而蒋介石杀了杨虎城将军一家,内心还不泄愤,他觉得正是杨虎城的行动,才使得自己败退台湾的主要原因,他让人扭曲了关于西安事变的真相,不断抹黑两位爱国将军的形象。

在蒋介石的授意下,陈布雷攥写了《西安半月记》。在这本资料中,蒋介石说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对自己的抗日决心存在误会,直到他们看到自己带来的抗日材料时,才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深深的被蒋介石的“领袖魅力”所折服。

按照这样的记载,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是为了争夺权力,才扣押了蒋介石,他们不仅不是民族英雄,反而还是耽误全民族抗战的罪人。可此前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蒋介石在抗日问题上一直采取的都是消极政策,他所编造的这些东西更是让人民群众无法信服。

负责编写《西安半月记》的陈布雷也自杀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攥写《西安半月记》的过程中曾经给朋友写过一封信,他在信中透露出了自己的无奈:余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灵魂已渐成他人之一体。”。

对于这件事情,杨拯民的心中无法接受,这也成为了他的一个心病。

陈布雷

可此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再加上父亲的后事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杨拯民只好把这件事情暂时放了下来。

1950年1月15日,中共西南局在重庆中华路举行了磁器口死难烈士追悼大会。在追悼会上,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等多位领导亲临现场,为杨虎城将军送上了挽联。在杨拯民的印象中,他一直记得西南局送给父亲的挽联:

“西安义举,振奋全国;重庆成仁,永垂不朽。”

在杨家人看来,这幅挽联就是对父亲一生最好的评价。

在追悼会现场,各民主党派、民众代表多达一千多人,但追悼会现场却井然有序,人们为蒋介石所做出的这种行为表示了深深的愤恨。

追悼大会结束后,杨拯民将父亲以及其他遇难烈士的遗体移至了室内的苍白堂。从此,每天前来吊唁的群众都络绎不绝,他们穿着素色的衣服来吊唁杨虎城将军,这一幕让杨拯民的内心极为感动。

为父亲正名,继续传承父辈遗志

处理完父亲的丧事后,杨拯民主动向组织上提出请求,希望可以到条件最为艰苦的甘肃玉门去做石油工作。

此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西北野战军正在筹建空军,各个方面都是急需人才,彭德怀便向杨拯民发出邀请,希望他可以前往西北,来到部队任职。

由于杨拯民受过良好的教育,还在革命战争年代参加过多次战斗,为解放事业做出了大量的贡献,因此他成为了军队和地方争夺的人才,彭德怀也是轻易不肯放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拯民

最后,石油部门的有关领导亲自上门找上了彭德怀,希望他能够支持一下地方上的工作,杨拯民才如愿以偿地投身于石油事业。

1950年,杨拯民来北京参加了第一次石油工作会议,并见到了周总理。周总理对杨拯民非常关心,空闲时间他亲自点名要杨拯民汇报相关工作。

看到周总理如此繁忙,还一直在挂念着自己,杨拯民的心中涌现出一股暖流。来到办公室后,周总理热情地伸出双手,与杨拯民握手。

两人坐下后,周总理询问道关于杨拯民的近况。杨拯民告诉周总理:“我已经去搞石油事业了,虽然说是去最为艰苦的一线,但是为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我愿意把我全部的精力投身于石油工作当中去。”
此时,杨拯民虽然才28岁,可已经是正师级干部了。如果他没有转业,继续留在部队的话,肯定会有更加光明的前途。可是为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他心甘情愿地放弃眼前的一切。

看到杨拯民有如此高的觉悟,周总理非常高兴。他不断地鼓励杨拯民:“好啊,艰苦的环境不仅可以锻炼人,也能为社会主义做贡献。如果在一线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的话,你可以随时找我。”

周总理

随后,杨拯民向周总理反映了其他的一些情况。原来杨虎城旧部在生活上有些困难需要解决,周总理当即做出了批示:“汪锋现在在北京,我让他直接去办理。”

又聊了一会后,杨拯民低头看了一下手表,竟然是凌晨三点多了。为了不打扰周总理消息,他急忙起身告辞:“不早了,您就早点休息吧。”

周总理却笑着说道:“还早呢”。

杨拯民说了几句之后,就起身离开了周总理的房间。

在聊天的过程中,周总理的秘书进进出出,时不时地送进来各种文件,还经常有电话打进来需要周总理处理各种工作。为了国家的发展,周总理一直不分昼夜的工作,看到这里,杨拯民越发的佩服周总理了。

1961年,杨拯民突然接到了通知,要他前去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纪念西安事变25周年的纪念日。望着在台上发言的周总理,杨拯民脸颊两旁的泪水都落了下来。

杨拯民

听到周总理的深情悼词,杨拯民想起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台湾发表的《张学良西安事变回忆录》,他的心情激动了起来。

虽然父亲已经牺牲12年了,但是党和人民从来没有忘记他所做出的贡献。多年来由于蒋介石对杨虎城的肆意污蔑,不断的有人对当年的事情提出了质疑,这让杨拯民为父亲感到十分不公。

因此,在此次的招待会上,杨拯民向周总理提出要求,希望能够尽快还父亲一个清白。周总理理解杨拯民的心情,他当即做出指示,要求组成专门的小组去负责此事。

而有关部门通过走访,以及调查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有力地驳斥了蒋介石的《西安半月记》。而对于杨拯民来讲,自己心中的石头终于尘埃落地了。

此后,杨拯民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之中,他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杨拯民接受采访

1982年,杨拯民担任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在政协工作期间,他提出了关于经济发展的各项建议,并得到了进一步通过,受到了人民的爱戴。

1993年,八届政协会议召开期间,杨拯民又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期间,他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连编了一套二十册约三千万字的《中华文史资料文库》。

1996年,就在杨拯民去基层进行调查的时候,突然感觉到身体有些不舒服,当即被工作人员送往了医院。医生经过检查后,发现他患上了腹膜癌,医生要求尽快做手术。

经过医生的全力救治,手术获得了成功。杨拯民在养病期间,撰写了回忆录。就在回忆录完成后,他最终于1998年10月23日凌晨逝世,享年76岁。

杨虎城将军与自己的子女

杨虎城将军在中华民族的危亡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而儿子杨拯民时刻秉承着父亲的遗志,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相信他们的后人也是如此,会将这一精神永远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