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电影《新警察故事》里,吴彦祖扮演的阿祖最终成长为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变态,就和他的父亲密切相关。

阿祖的父亲有严重的语言暴力倾向,从小对他非打即骂。

“你这个废物”,“你太令我失望”等等的辱骂声层出不穷。

在这样的环境下阿祖的心理渐渐扭曲,并产生强烈的报复心,恨不得让全世界的人都品尝到痛苦和恐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独有偶,这样的事情不光只会在电影里发生。

沈阳市心理研究所对一些少年犯的犯罪根源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发现竟然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在童年都或多或少的遭受过父母的精神虐待。

一个16岁的男孩说:“我12岁的时候爸妈就离婚了,我妈从来没夸过我,每天骂我猪脑子、废物。”

他一边说,一边用力搓着额头。

长大后,他因为赌钱欠下巨款,当他还债时,被债主骂“猪脑子”,勾起小时候被骂的痛苦回忆,自尊心受到极大侮辱,最后用手枪将对方杀害。

还有一位年轻的男孩,在他小时候父亲经常将怨气撒在他身上,骂他“怎么不去死”。

后来,他在发廊给客人洗头,将顾客烫伤,被理发店店主骂“怎么不去死”,点燃了他埋藏心底的恨意,最后他用匕首将店主杀害。

这些真实且令人唏嘘的案例就在我们身边实实在在发生着,那些为人父母下意识的几句羞辱的言语都变成了这些孩子日后犯罪行为的导火索。

从表面上看,语言暴力比体罚显得文明,但它带给人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除了语言暴力,在我们身边,亲子沟通问题一直普遍存在,很多孩子都对父母关闭了心门,横眉冷对、沉默不语。

2

曾经有一项针对2087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26.73%的人表示有了心里话最想告诉的人是父母,并且这一比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其中,中学生首选“和同学、好朋友说心里话”的比例为57.54%,小学生为42.89%。

作为父母应该重视的是:只有在沟通顺畅,亲子关系良好的情况下,教育才有可能发挥作用。

很多时候亲子之间产生冲突,孩子反抗的不是父母本身,而是父母的沟通方式。

亲子沟通糟糕的父母,常常做错。

※ 用批判、说教、命令、强迫的语言 ※

我常常听到有大人跟孩子的对话是这样的:“去把杯子给我拿来”、“赶紧给我写作业”、“你今天不把这收好就别吃饭了。”

还有的家长,遇事总是喜欢给孩子消极的评价、斥责和猜疑。

比如,孩子一进门就说:“气死我了,老师今天批评我了。”

有些家长就立刻会说:“肯定是又犯什么事了。”

这些话,会给孩子一种不平等、不被信任的感觉,孩子就渐渐失去和父母沟通的愿望。

沟通,首先就是尊重和平等。

家长在外对同事和朋友难道也会用命令、批判的口吻吗?显然不会。

不要觉得是你的孩子,年龄小,就可以对他颐指气使、呼来唤去、或者对他的行为指指点点、妄加批判。

这只会让孩子产生厌烦、反抗心理,起不到正向的教育作用。

请把孩子当作一个大人那样给予尊重和善意。

可以多用讲故事、启发、商量的语气:

“可以帮妈妈把杯子拿过来吗?”
“已经6点了,是不是该写作业啦?”
“看得出来你很生气,发生什么事了?”

同样的话,换一种表达方式,孩子听起来的感受就是不一样,更利于亲子沟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只顾自己说,不理会孩子的感受 ※

之前在论坛上看过一篇初二学生写给妈妈的信《妈妈,您能听我说说心里话吗》,这个孩子为不能被妈妈理解而苦恼。

“不管我跟爸妈聊什么话题,反正最后总会落到要好好学习这个话题上来。”
“难道跟他们说我喜欢一个男生的事吗?我不敢,也不想说。”

很多孩子不喜欢跟父母沟通,因为自己的感受总是被忽视。

比如孩子放学回家,跟家长抱怨两句:“好累啊。”

有些家长就会立刻觉得这是一个不好的感受,赶紧跟孩子讲道理:

“累什么啊,你是不是不想学习了,别的孩子怎么好好的,我跟你说你可要好好学习啊。”

到最后就会变成家长的单向输入,自说自话。

双向的沟通,才是有效的。

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感受,有同理心地去看待孩子的问题,不要一味地讲大道理,传授经验。

有效的倾听,比所谓的“经验”更重要。不要只顾着自己唠叨,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你会更加了解他。

※ 翻旧账、揭伤疤 ※

有些家长和孩子沟通时,情绪激动了就喜欢翻旧账、揭孩子的伤疤。

“上次都教过你了,还是做错,长点记性好吗?”
“你要是听我的话,那次就不会被老师全校批评了。”

翻旧账就相当于把孩子快要愈合的伤疤再次揭开,还撒点盐,伤孩子的自尊心。

总是谈论孩子过去犯的错、做的事不但不会引发孩子的反省,反而会激起他的叛逆心理,破坏亲子感情,引发不必要的争吵。

而且,孩子或许原本正在觉醒的过程中,但是听到这样的话,容易丧失信心,觉得在父母面前永远抬不起头。

到底要怎样跟孩子沟通,既不伤害孩子,又能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苦心,愿意主动和自己交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