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峙

我曾经发表过59型坦克改装步兵战车的设想,发表以后,有很多读者不理解并质疑,因为国内外已经有很多T—54坦克改造成功步兵战车(装甲车)的设计:比如,以色列的“阿奇扎里特”,俄罗斯的BTR—T,我国内蒙一机集团的外贸VN-11。这么多现成的优秀设计照着学、照着做就可以了,你干嘛再多此一举去设计一款新的?

为什么不学的原因只有一个,它们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或满足不了各国军队的装备要求。

下面,我简单剖析下原因:

一. 以色列的“阿奇扎里特”步兵战车。此车性能不错,防护好,以军已装备200多辆,非常成功。据说以前我国还曾经买过几部套件研究,后来也没了下文。此车改装后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均来自美国,发动机由原来的苏制发动机横置安装,变成体积更小的美制发动机并且纵置安装,从而可以开了后门,方便人员上下。改完之后,原车实际上只保留了一个坦克底盘的外壳,导致改装造价达到了200多万美元。这其中,外购美国产品占了很大比例。而且,以现在的中美关系,美国也不可能批准此项军购。中国要为此特意再研发一台适合车体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在经济上是不可想象的。

见 图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 俄罗斯的BTR-T步兵战车。

此车只有样车,没有大量装备。此车最大特点是改动量很小成本非常低,基本上只是拆除炮塔,改装了一门30mm炮或12.7mm机枪的武器站。100mm炮弹箱取消,改为30mm或12.7mm弹药箱。驾驶仓位置未变,改装后的人员装载图见图 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部结构平面由此推断应如图4所示。

存在的问题:

1)乘员2人,载员只有5人,载员数过少,两辆车才能载一个班,过于消耗包括燃油在内的资源,战争时根本使用不起。如果打算通过去除武器站来增加载员的话,则车体需重新设计。

2)车体为减重,减少装甲面积,4人载员仓高度很低,只相当于BMP-1的车内高度,因此座椅偏低矮,只有200mm左右的高度,士兵在车内只能蜷缩身体,加大了疲劳程度。此情景可参考BMP-2座仓载人照片,BTR-T与其基本一样,只是背靠背变成了面对面。

见图5

3)T-54坦克车内有一个重要部件:加热器。此器具是车辆在寒区为发动机低温启动的必备工具。因此车座椅很低,不可能在座椅下容纳加热器,只能让座椅移开布置。见图3。从而加剧了士兵的拥挤程度。对比我们的63式装甲车,因仓室及座椅较高,就可以把加热器放在座椅下面。

见图6 坦克加热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7 63式加热器

4)车载员仓后顶部载员出入口有两个,为单人出入口。人员进出比较慢,特别是乘员负伤后,出仓极为困难。实际上大量装备的在发动机顶出入的车辆,都是设一个大型仓门。如俄国空降战车BMD设了一个大的进出仓门。以色列的“纳吉玛乔恩”步战车,出入口也是两扇对开门的大型仓口。

见图8俄国空降战车BMD

图9“纳吉玛乔恩”步战车

5)此车既为了减少改动量,那么车体前部的两个油箱必定是不会改动,会完全保留下来。虽然前首上装甲增添了附加装甲,总体达到了相当于300mm~600mm防穿、防破的水平,但在现代化的RPG-29、反坦克导弹面前仍远远不够。击穿以后,这两个油箱必定起火。如果灭火抑爆系统不给力的话,乘员被烧伤概率极大。而且,武器站的弹药极可能放在原100mm弹药箱位置,油料的燃烧很可能会引爆弹药。这种布置隐患极大。

虽然现在攻顶导弹很火,但车体正面仍是未来战场被攻击最多的部位,油箱和弹药的布置,仍要考虑二次效应的问题,安全性应排在防护性前面,放在首位。

6)上下车时没有任何防护设施,也没有快速登车装置。俄BMP-3步战车有折叠梯,但BTR-T步战车车尾没有任何上下车梯子。见图10。没有这些装置,再加上自卫火力不足,车上只有一挺遥控机枪或炮。遇见伏击时,根本压制不住敌方步兵火力,也无法在车上作战,硬着头皮下车的话危险性极大。

图10 BTR-T步战车尾部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以上情况来看,因为人机工程太差,此车即使装备部队,士兵也会按老传统坐在车辆顶部,完全失去了装甲车辆的本来意义。这可以从俄乌战争中BMD战车上坐满了士兵的情况下看出来。BTR-T战车载员空间更恶劣,坐车顶几乎是必然的。见图11。

坐在BMD战车、MT-LB通用装甲车和BTR-82装甲车顶的俄军士兵

现在,俄国已经更加重视车辆的人机工程,更新的‘回旋镖’战车车体更加高大,防护也更强 , 载员士兵可以舒适而安全的坐在车内。见此车与BTR-82的对比图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见图12

三. 我国内蒙古一机床的VN-11战车。

1)此车从照片上来看,是头尾颠倒的。这就带来两个先天的毛病:

①驾驶员视野不好,前方盲区较大 。所有专门设计的装甲运输车驾驶舱都是在设在发动机侧面,只有此车是在发动机后方,且难以改变位置。

②前方发动机顶部防护薄弱。因为发动机需从上方打开顶盖进行维护保养,上方的两个对开仓盖不可能太厚,应该是不超10mm厚度,主要是靠着10度左右超大倾角来增强防护,按水平来算,相当于30~40mm的防护钢板,外加后面的附加装甲,再加上新一代爆炸装甲的加持,水平防护还是可以的。但如果敌弹从高处射来,或者迫击炮弹,均有可能击穿此发动机仓顶盖。另外,车辆的进气口和排气口也是薄弱环节,设计地过于简单导致效果不理想。见图14

近代重型步战车基本上是发动机前置。首上装甲板也是发动机盖板,虽无法做的太厚,但至少也是20~30mm厚。比如德国的黄鼠狼步战车首上装甲即有30mm厚。见图15

2)既然是大倾角的首上装甲,那么此车必然是以首下为主要迎弹面。但首下却仍是原坦克后部45mm厚度,并未加强。此处至少需用爆炸反应装甲加强。这一块可以参见挑战者2坦克首下的加强方案。见图16。或者采用VN-17的大面积首下爆炸装甲布置,见图17。

英国挑战者2坦克

中国VN-17步兵战车

3)最大的问题是载人数太少。据展板数据,载员7人。但看仓内照片,长途行军时后部载员仓只能载四~五个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采用了30mm炮的二代WA333T1B通用炮塔,是人工操纵的穿透甲板型炮塔,占据了很大的车内空间。目测后面载员仓内部高度不足,载员只能蜷腿坐着。能看出来,这点与俄BTR-T的问题类似。都是忽视了步兵战车的作用首先是运兵,其次才是火力支援点的理念。另外,因为不是非穿透性无人遥控炮塔,人弹不能分离,殉爆的话,连载员都很危险。见图18

4)看车仓内照片,此车并未安装加热器,也无加装空间。从图14可以看出车体左侧有一台空调一体机,外侧有装甲百叶,目视百叶厚度不超15mm。双层也不过30mm。虽说空调机能带来额外防护,此处防护也不会超过35mm。利用部件作为防护原则上是不能影响主装甲防护的,这是一个设计缺陷,此空调最佳放置位置是车体尾后车门两侧。见图19、图20才是正确做法。从以上两点看出,此车设计初衷就是为热带亚热带的国家量身打造,看其沙漠涂装,应是以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为出售目标,并未考虑国内使用可能。

图19美国M2A3布雷德利BUSKIII步兵战车空调安置在车尾

图20 04A战车空调也安置在车尾

5)从图14还可以看出车体后部设置一个射击口,防弹挡板与63装甲车相当,10mm左右。应是全车防护最薄弱的地方,现代的重型防护车辆因结构需要,都已经取消了意义不大载员射击口,只有轻型车辆才存在。

6)从整体重量上来看,加炮塔才34吨,车体防护偏弱。这是为了提高机动性,变相提高单位马力。由59坦克的14.4马力/吨提高到15.3马力/吨,但这是旧车改造,防护性是列到第一位的,不能面面俱到,以削减防护来提高机动完全是削足适履之举。合适的重量应该是36~38吨。

最后总结一下,车辆改造必须遵循基本人机工程,改造尽量简单,实用。载人战斗车辆突出防护的基础上,减少中弹后的二次效应。主要利用设计,而不是完全依赖灭火抑爆装置,最终实现安全输送人员到战场火线的目的。上面两款车因为没有达到此要求而未被本国军方考虑。

59式中型坦克,改重型装甲人员输送车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