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清政府仿效西方施行改革,投入大量人财物资源,编练了一支新式军队。这支新军被清政府寄予厚望,然而它最终却成为推翻清朝统治的急先锋和主力军,其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异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清末新军的前世今生。

第一,新军创建之前,清朝国家军队主要经历了八旗、绿营、团练三个阶段。

八旗是清朝的子弟兵和嫡系部队。通常所称的八旗,实际上是随着后金政权扩大不断扩编的,崇德二年(1642年)即已形成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格局,24旗始终分立、毫无混杂。八旗采用固山、甲喇和牛录三级编制,将官依次为都统、参领和佐领。牛录是最小单位,1牛录兵员定额300人,5牛录为1甲喇,5甲喇为1固山。清兵入关时八旗兵力共有583牛录,到嘉庆极盛之时扩大到681牛录,此后规模基本恒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_ 清军八旗兵

八旗实行兵民合一、军政一体制度,平日里兵士务农狩猎、修整备械,遇战事则集结整合、统一作战。清朝统一全国之后,将八旗分为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禁旅八旗以上三旗为主,环绕紫禁城驻扎,主要职能是禁卫京师。驻防八旗以下五旗为主,分部驻守在全国军事重镇、关隘要塞、边疆沿海等关防要地,主要职能是巩固统治和监视绿营。

驻防各地的八旗兵营类似双管单位,既受本旗的垂直管理,又受地方将军的统一节制。发生战事各系统旗兵临时组合,由朝廷委任的将领统帅作战,由于“将士各不相习”,整个部队形聚神散,配合缺少默契,指挥不易统一,作战能力大打折扣。

上图_ 《大清会典》

绿营又称绿旗兵,是清朝武装力量的重要补充。顺治初年,清政府收编明朝残余部队,在此基础上创建了绿营,极大地缓解了八旗兵力的捉襟见肘,还取得了“以汉治汉”的良好效果。

据《大清会典》记载,清朝绿营兵力总体维持在60万上下。绿营建制分为标、协、营、汛四级,各省绿营最高长官为从一品提督,重镇驻防长官为正二品总兵,往下依次是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和把总。

由于根深蒂固的民族偏见,清政府对绿营采取扶植利用加防范限制的策略。在兵力部署上,京师重镇基本由八旗集中驻守,而绿营则在全国各地分散布防。绿营以步兵为主,其武器装备和供需给养远不及八旗,军事行动中往往被作为前驱,而以八旗压后,伤亡也比八旗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_ 满洲八旗

八旗作为职业国防军,不兼其他杂差。绿营除防务工作,还要承担地方治安巡逻、缉捕逃犯、物资押送、抢险救灾等社会工作,职能与主责主业日渐脱节。乾隆中叶以后,绿营军纪松弛,操练荒废,战斗力直线下降。嘉庆皇帝亲自校阅部队操典时,甚至出现了绿营兵“射箭虚发,骑马坠地”的场面。1840年鸦片战争中,英军以两千七百人打败绿营四万余众,绿营被讥笑为“纸糊的军队”,随后被清政府逐步裁汰改练。

团练在太平天国运动中闪亮登场,从民间组织一跃成为国家队。八旗和绿营被天平天国被打成两块废柴,1853年,曾国藩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为湘军,成为清政府镇压叛乱的主力。不久,李鸿章承袭湘军营制创办淮军,装备洋枪洋炮,聘请西方军事教官操练,开办军事学堂培养人才,创建北洋舰队,陆海军一体发展,实力不断增长。镇压太平天国之后,湘淮军改为驻防军,升格为国家正规军。甲午战争中,湘淮军被日本打得一败涂地,之后也悲壮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上图_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清末新军从思想、组织、制度、装备等方面对军队进行改革,初步具备现代化军队的主要特征,拉开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序幕。

甲午战争惨败,迫使清政府痛下决心建立现代化的武装力量。

1894年5月,广西按察使胡燏棻上奏朝廷,痛陈旧军之弊,提出军制改革,之后清政府命其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新军定名“定武军”。次年,袁世凯受命接替练兵事务,将新军改名为“新建陆军”,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北洋新军”。与此同时,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南京编练“自强军”。尽管清政府三令五申命各省西法练兵,但仅有袁世凯、张之洞等人在直、苏、鄂三省积极行动,其余省份应者寥寥,新军编练流于空谈,因而北洋、自强两支新军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1902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诏谕全国推广北洋、自强新军经验,各省才加快了编练步伐。至1911年,清政府已练成新军十四镇、十八混成协、四标和一支禁卫军,总兵力约16万,其中北洋新军建成六镇,兵力9万余人,占全国新军总额过半。

上图_ 新军 (清末编练近代化陆军)

清末新军之“新”,是相对八旗、绿营和湘淮军而言的,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军编制采用德日近代陆军模式。

作战单位分为镇、协、标、营、队、排、棚七级,相当于师、旅、团、营、连、排、班,兵种分为步、马、炮、工程、辎重五类。每镇官兵约一万二千人,作战时以二至四镇合编成军,各兵种协作配合,极大地提高了整体实战能力。

新军装备和操练全盘西化。

北洋新军聘请外国军官充任各兵种教习,最多时仅日本人就聘请了174个。自强军委派德国军官统领,下属各营军官均由洋人担任,华人仅任副职。新军通过购置外国武器,全面淘汰旧式冷兵器,尤其是北洋新军统一装备奥地利“曼利夏”步枪、马枪和左轮手枪,炮兵全部装备德国格鲁森快炮,成为清政府实力最强的精锐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_ 欧洲近现代步枪 曼利夏步枪

新军士兵选募和军纪极为严格。

新军对士兵招募条件作出严格规定,一般要求应征者为16-25周岁,身高1.6米以上,具备一定文化程度,“力大限举百斤以外”,“步行一时二十里以外”,“五官不齐,体质软弱,有目疾、暗疾者不收”,“曾吸食洋烟、素不安分、犯有事案者不收”,湖北新军征兵还举行招录考试。符合上述条件,还得通过三代政审、第三方担保才能正式入伍。士兵入伍后要严格遵守一系列纪律章程,违者会被严惩。经过严格的挑选约束,新军士兵总体素质远比旧军优良。

新军现代化人才培养体系较为完备。

新军设立多种类型军事学堂,培养兵法、器械、测绘、通讯、医疗、编译等军需人才,开设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教学课程,选派优秀士官远赴欧日留学。从军事学堂毕业和留学归来的士官极受清政府器重,全被安排到各级营队担任军官,不少人还成长为高级将领。

新军建立专门化军需补给机构。

旧军通常是以徭役形式征调车辆民夫运输军需物资,途中遇敌极易丧失辎重补给。新军专门设有辎重兵种,专司粮饷筹运和后勤补给,保证了军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上图_ 湖北新军士兵

第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革命主力恰是清政府苦心孤诣编练培养的新军。

1908年11月,安庆新军起义。1911年2月,广州新军起义。两次起义打响了新军倒戈的枪声。1911年10月,武昌新军起义,各地纷纷响应,一个多月就有14省宣告独立。作为清政府的“中央军”,北洋新军奉命南下征讨,在与起义新军简单交战之后却坐地言和,反身联手逼迫朝廷就范,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顷刻土崩瓦解。

被清政府寄予厚望的新军,为何变异为埋葬清王朝的“掘墓人”呢?

上图_ 袁世凯统领清军精锐部队,以此要挟革命军,窃取革命果实

首先,新军带有封建军阀私人属性。

各省新军征兵、筹饷、训练、军官任用等具体事务都掌握在督抚手中,从其初创就不同程度具有半私人武装特征。尤其北洋新军,被袁世凯用封建宗法手段极力控制,最终演变为袁世凯的私人军阀集团。各地新军与清政府离心离德,只唯最高长官马首是瞻,根本谈不上效忠朝廷。

其次,新军深受帝国主义列强渗透。

新军编练自始至终都由外国军官主导,帝国主义列强“帮助”编练新军,目的在于加强殖民控制,并非真心帮助清政府建立现代化国防。因而新军注定不可能真正维护政权,更不可能拯救国家危亡,走向与清政府建军宗旨相背离的道路实属必然。

再次,新军官兵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科举废黜之后,大量读书人出身无路,转而投笔从戎。大批破产农民、小手工业者、城市贫民和小知识分子也加入新军。这些人具有一定文化知识,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深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榨之苦,对清政府不再盲从,反而对其有着强烈的反抗情绪,一旦时机成熟更容易揭竿而起。

上图_ 清朝版图

最后,新军之中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国内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大量投入军届,在新军之中加强组织宣传工作,他们“亲入行伍,联络志士,借其利器,资其训练,乘时待机,以图一举而覆满清”,通过各种渠道揭露清政府的罪恶,宣讲世界形势和民族危机,传播民主革命道理。同时创建新军同盟会、群治学社、振武学社、文学社等革命团体,推动革命力量迅速壮大,成为策反新军革命的骨干。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随之而来的却是军阀割据混战。曾经是革命主要力量的新军,在新的历史舞台上没有继续扮演革命角色,却沦为军阀争权夺利的工具,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发展进步。

作者:清江飞雨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 罗尔纲 《晚清兵志》

[2] 樊建莹 《清末新军论述》

[3] 章开沅 林增平 《辛亥革命运动史稿》

[4] 杜春和 《北洋军阀史料选集》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