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封面新记者 孟梅 张越熙

4月26日,一年一度的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如期拉开帷幕。在主题演讲环节结束之后,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华为常务董事、ICT基础设施业务管理委员会主任汪涛就华为造车、元宇宙、芯片等外界关注华为的热点问题一一进行了回答。

华为今年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有质量的活下去

记者:今年华为提出“有质量地活下来”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将重点关注哪些领域?您认为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胡厚崑:今年我们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确实是围绕“让公司有质量地活下去”展开的。刚才演讲时我也实事求是向大家分享了,华为当前遇到的困难蛮多的,从去年的经营数据中可以看出,过去面临的困难在今年没有减少,而且外界环境的变化又带来更多的困难,比如说地缘冲突、全球疫情还没消失、全球性通胀正在到来、大宗商品的涨价、有可能出现的汇率波动……这些都是在经营环境中今年遇到的严峻挑战。这种情况下华为认为我们首先要活下去,但是我们要提高活下来的质量。作为一个企业来说活不下来一切都是空的,不管我们对未来的畅想多么美好,也不管理想多么伟大。华为要活下来首先要做到稳健运营。这里有几个点需要特别关注:

1、整个公司当前要特别关注交易的质量。刚才说了我们现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外部困难,这些都是我们在商业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看得见、看不到的陷阱,这对我们在新的形势下经营活动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坦率地讲,当前我们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我们要管理好我们的交易质量,对于一些低质量的交易我们会放弃。

2、华为现在整个的业务组合相比过去更多元化。在聚焦大ICT领域且相对多元化的业务组合之下,我们也要求每一个业务单元扎扎实实地做好稳健经营。

现在业务的结构会比过去更多样一些,在这种架构下,我们要求每个业务本身都要聚焦、都要实现有质量的发展,如果不能实现有质量的发展最终就要面临被关闭的局面。

第三个“生存质量”。面向未来,我们要持续地进行创新投入。我们会继续在人才上进行投入,提供足够的资金和资源的保障,在创新路径上进行优化,通过这些措施使得我们今天的投入能够让未来的发展更有质量。

2030年基本能实现6G

记者:请问华为多次提出要持续创新引领产业,之前提出了面向无线的5.5G,今天胡总发言中又提出了面向固网的5.5G,华为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提出这些发展愿景?对华为ICT产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汪涛:在2020年前后,移动通信走入了5G时代,6G至少要等到2030年后;那么,接下来的十年间,技术不能停滞不前,应该要持续往前演进发展;两年前我们的5G刚刚开始规模部署时,我们就提出来,要与行业一起定义5G到6G过程中的技术演进路线图。

当前,5G在全球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全球有200多家运营商已经商用了5G,5G的用户已经达到7亿多。在这个商用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5G本身还还存在很多的缺陷,,比如说速率,包括上行、下行等在很多场景还无法满足需求,时延还不能满足一些业务的要求,还没能够真正支撑高质量的业务体验要求。另外,在物联网的支持能力上,也需要完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呼吁行业来共同定义5.5G。5.5G对于消费者来说,一个最直接的体验改进就是到2025年前后, 5G技术能做到下行峰值速率达到10Gbps,上行达到1Gbps。

华为消费者业务会继续拓展场景

记者:从您的讲解当中也了解到情况,想请问一下华为消费者业务的前景如何?针对消费者业务下滑的缺口,华为接下来会以什么样的策略弥补?

胡厚崑:我们的手机业务在过去两年有大幅度下滑,原因大家也都知道。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不管这个挑战有多大,我们总要学会去管理这种危机。而且危机它既有威胁,其实也孕育着机会。在终端业务里,虽然手机出现了很大的下滑,但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视角去看终端的业务。我们发现,终端的业务其实不只有手机,我们现在提出硬件“1+8+N”加软件的生态,去构筑全场景、智慧化的体验,它已经成为了终端业务明确的战略。

在去年,我们的战略初步是有效果的。一方面,我们的“+8产品”,比如可穿戴设备、手表、手环,还有我们的音箱、智慧大屏、平板,这些设备的出货量都有不错的增长。

另一方面,在软件生态方面,我们的鸿蒙生态也发展得不错,搭载了HarmonyOS的华为设备已经超过了2.2亿个。鸿蒙智联已经有超过1900家的生态合作伙伴。另外,2021年我们新增生态设备的发货量突破了1亿台。所有的这些都让我们对于鸿蒙生态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我们将硬件加软件生态的战略拓展到五大类场景,打造智慧化的用户体验,包括智慧办公、运动健康、智能家居、智慧出行、影音娱乐。

华为智能汽车还在起步阶段

记者:目前华为的智能汽车业务发展得怎么样了?之前网传的销售目标今年有没有可能完成?今年还会不会发布新车?

胡厚崑:车是大家对华为的关注中大家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先回答你最后问的今年会不会有新的车发布,我想说肯定会有的,不管是通过华为智选的模式还是HUAWEI Inside模式,我们的合作伙伴都有新车型发布。

另外,你刚才也问到了今年华为智选车的销售目标能不能实现,其实这个问题也不需要我来回答了,余承东同学已经回答过了。当然我觉得对华为提出来的目标,哪怕不能实现,也希望大家能够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因为毕竟我们从事跟车有关的行业还是一个新来者,我们好多东西都要去学习,甚至可能会犯错误,这都是难免的,希望大家多些宽容。

所谓行业的趋势,我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汽车行业或者出行行业它确实走到了一个关键的时间拐点上,大家经常说的“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其实已经成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未来的方向。这“四化”背后意味着汽车这么一个庞大的产业、或者出行这样一个更为庞大的产业正在进入一个转型期,而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毫无疑问数字化的技术、电力电子的技术肯定是关键的使能技术。

因此,华为不管是在ICT的技术还是电力电子的技术方面,我们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技术创新都有很多的积累,比如网络、计算、操作系统、云、电力电子我们都有很多的积累,所以我们叫做英雄有用武之地。现在和我们深入合作的比如北汽极狐、阿维塔、广汽、小康赛力斯都逐步有新的车型发布或者上市。我们也相信,随着智能电动车市场的逐步发展,我们的定位和选择的模式也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上下游伙伴的理解和认可。

元宇宙的本质是融合

记者:我想围绕最近大火的元宇宙问一下,我们知道现在非常多的公司都已经在元宇宙这个领域发布了产品和解决方案,华为对于元宇宙这个话题是怎么理解的?我们在相关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领域会不会有布局?

胡厚崑:元宇宙确实是一个非常火的话题,但它同时也是一个特别大的话题。它要讨论的问题很多,今天由于时间的原因,我只能挑其中我自己可能稍微有点理解的方向来和你交换一下意见。首先,从全球来看,现在元宇宙应该还处在一个炒作期,当然这也是很正常的,任何一个新的技术概念等,在引入市场的时候都会经过这么一个阶段。华为是一个科技公司,对于我们来讲,越是在这种热热闹闹的炒作阶段我们越要冷静,我们要做的是透过现在的喧嚣,尽可能地努力去抓住它背后的本质。抓住了这些本质以后,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去做好准备。

如果谈到元宇宙的本质我也有几点不太成熟的看法。第一,我觉得元宇宙的本质是融合,这个融合意味着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这种融合它同时也意味着物理世界的数字化以及数字世界的现实化。这种融合它是有现实的意义的,比如物理世界的数字化,我们通过3D建模仿真、数字孪生、虚实融合等技术,其实是有可能在数字世界里帮我们找到物理世界的优化方案。另外,在数字世界里用更低成本、更高效的方式,帮我们对物理世界的运行方式进行优化,比如说我们可以想象未来自动驾驶的仿真训练、智能工厂的仿真化以及智慧城市的数字孪生等,都有可能是这样一种融合方式的体现。

第二,元宇宙未来的价值不仅仅是在To C这一侧,To B这一侧的价值有可能会更大。尤其在当下,大家谈到元宇宙的时候基本都在谈一些游戏、教育这样的To C的应用。我个人认为,元宇宙未来的发展在To B侧的价值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谈到华为的技术策略,我觉得现在可能说一个完整的策略还为时尚早,但是对我们这样一个技术公司来说,我们需要冷静的去判断它未来的发展,一步一步的去做好准备。而且我相信,因为华为聚焦的技术范畴是比较宽的,元宇宙今后不管从联接,到计算、到云,甚至到终端方面,可能都有很多我们可以做的事,这方面是技术专家,我也请他来谈一谈他对元宇宙的看法。

华为不会自建芯片工厂

记者:为了解决芯片供应链的问题,华为有没有自建芯片厂?对于未来的芯片供应安全,有没有什么长期的计划?最近华为申请专利的3D堆叠技术能否减轻面对制裁的压力?

胡厚崑:首先,华为虽然现在面临着芯片短缺,但是目前我们是没有在自建自己的芯片厂的,我们还是相信产业的分工是有它的要求的。

芯片的问题要得到彻底解决,需要全产业链条上下游大家共同努力。而且一定程度上我们只有依靠一个全球统一的供应链,才能更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说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片面地脱钩、分裂,可能都不利于我们全球ICT产业的发展,只会造成产业退步和成本增加,目前已经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缺芯”和价格大幅上涨,最后这些成本都会转嫁到消费者的身上。但是另一个方面,其实我们也看到它或许也带来了一些正向影响,这几年由于芯片的短缺,使得全球各个国家包括中国都加大了对半导体制造各个链条的投资。我们也看到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很多区域,在半导体制造链条上大家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升,产能也得到提升。我们相信整个芯片供应链短缺的情况可能在几年之内得到缓解,我们也期待着这些公司取得成功,自然华为的问题也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