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都会有这么一个疑问,那就是当年董卓暴政,汉献帝不过是手中的傀儡,十八路诸侯看不下去,于是便联合讨伐董卓,董卓手中只有区区五万兵马,至于这么兴师动众吗?其实这里有一个三国历史误区,在《三国演义》中,虽然是有十八路诸侯,但是在正史中满打满算也只有十一路诸侯,而这十一路诸侯中,还有七个诸侯是袁氏集团的,这也是为什么选诸侯盟主的时候,袁绍轻易的便当选了。那么区区一个董卓,仅有5万兵马,为啥需要各路诸侯联合讨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就算是只有十一路诸侯,人数也是相当多了,打个董卓自然是轻轻松松,实际上并没有想的那么简单。第一点便是综合实力上的差距,要知道董卓的部队那是国家财政供养的,不仅如此,董卓和羌人的首领交好,羌人生活在西凉,那里环境恶劣,也因此羌兵实力强横,远非中原士兵可及,而这些诸侯手下的兵一来实力上赶不上董卓的部队,二来他们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资金在部队装备上下功夫,这就到导致了董卓部队的实力远胜于各路诸侯。

第二个原因就是壮胆子,为什么各路诸侯愿意联合起来,甚至还为此退选了个盟主呢?为的就是提升士气,毕竟董卓的凶名可谓是人尽皆知,再加上董卓麾下还有一位无双盖世的吕布,这些诸侯自然不会脑子抽筋单挑董卓,这时候联军的重要性就出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个原因就是为了寻找利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除了当年还是个愣头青的曹操可能真的想恢复汉室,其他各路诸侯那都是在想打败董卓后如何分赃,如何让自己获取更大的利益,每个诸侯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在击败董卓后,曹操想要乘胜追击,曾说过“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诸公何疑而不进?”

袁绍等联军在董卓败退丢失几座城后便不再前进,这让曹操十分气愤,袁绍给出的解释是士兵疲惫,但是换个角度,董卓的士兵同样疲惫,明明有机会彻底消灭董卓,联军却在此时互相推让,反而讨论起如何分赃的事情,董卓在此战之后反而变本加厉,更加残暴,诸侯联军却只看中眼前,无动于衷。可见这联军徒有其表,外强中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