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三联·新知大会”第四季正式启动。本季新知大会的主题是“我们的中国:文明探新”,邀请到哲学、历史、考古、艺术、科技等领域的十六位学者,举办四场主题论坛。他们将围绕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山水精神,农业的起源、发展与未来,古代营造中的天文与人文等话题展开讨论。

五学者共话“中国文明与山水世界”

新知大会第四季第一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尹吉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铭铭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魏斌一起,共同探讨“中国文明与山水世界”。该场活动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主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

会上,赵汀阳指出,山水有文化性的山水,也有自然的山水。在《历史·山水·渔樵》一书里,他主要考察的是自然山水。“因为自然山水才是渔樵生活和思考的地方。”赵汀阳说。

他指出,自然山水是荒野和社会的中间地带,所以一边能够看到天道、自然之道,一边能够看到俗世、社会。“渔樵就是借着山水这样一个近乎道的眼光,来看俗世历史的变迁。在这里,山水是作为道的显形,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尹吉男

尹吉男谈到山水画这样一个画种的隆盛与历史上中小地主阶层崛起的关系。他认为,自晚唐以来,大贵族逐渐衰落,下层阶级中小地主不断成长。与之相应的是,从前占据主流的人物画被压缩在宫廷内部,山水画兴起,至北宋中后期已变成“非常有权力的画种”。

“中小地主住在乡野,山水是他们的现实,最熟悉的景观。”尹吉男说。他认为,这个阶层的崛起,带动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的审美方式,其中包括很强劲的对写实的否定,产生出山水的概念和独特写意的山水观,两者叠加在一起,最终形成中国独特的文化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铭铭

王铭铭从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提出的“无我之境”出发去反观人类学的研究。他说,假如我们观望的自然,我们认识的自然中,没有自己的影子,这叫“无我”。近代以来西方人的宇宙观也告诉我们自然是没有人的。而人类学一开始就是针对自然主义的“无我”来提出它的各种理论。

事实上,“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虽然中国的词里有无我之境,但是这个无我之境一样是跟人相关的,只是描述的时候没有把自己放进去。”王铭铭说。作为人类学家,他认为,我们重提山水的原因,是为了把人放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去理解。“中国文明与山水还要研究,但不能使我们的视野局限于人自己的社会组织,也不能把中国文明界定为跟自然世界无关的一种人的世界的表现。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把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二元对立看待。”

以连线方式参会的魏斌则提到,文化性的山水最大的功用在于“唯远喧哗,使心不乱也”。遁入山水之间的人,“可以逃离社会秩序,让精神得到一定的舒缓和自由感。或者说修行者精神可以得到专一,不太受到外界的打扰,更好地完成自我的修行。”

当代社会如果有山水的话,山水又在哪儿呢?魏斌说,首先是实在性的山水,人们在风景游览和短时的居住中感受到一种精神的逃离。其次是内心营造的山水。“真正的山水精神应该代表什么呢?我感觉应该是一种磊落的个体精神或者由这个而支撑的磊落的社会。”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

渠敬东则表示:“现代世界的整体难题就是我们每天都想抓住什么,我们抓住才安全。但是中国山水其实恰恰不是这样。我们要在各种地方游走,不是游在山里,我们坐在这儿也可能达到游居,我把我寄托在哪里这件事非常重要。”

同时他也认为,今天几位学者坐在一起讨论问题的时候,也是一个“山水状态”,很自由的,舒展的。“所以山水不止是一个概念,也不止是一种思维,应该是好好活着的生生不息的东西。”

将学者的研究转化为大众都能享有的财富

在当下,知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人文社科乃至艺术领域,新发现、新探索和新成果层出不穷,并以同样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类的社会和生活。一直以来,无数的学者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著书立说。可惜的是,他们的新见解、新想法,往往只是发表在专著和论文中,只在学术讨论时阐述,只在学术圈子中流传。

三联书店一向将学者的这些研究看作宝贵的资源,希望经过进一步的加工提炼后,使之转化为大众都能享有的财富。三联书店希望通过新媒体,以现场活动、在线直播等形式,连接线上与线下,让专家的思考离开书斋和专业读物,面向大众“三联·新知大会”邀请科学、人文、艺术各大领域的一线学者专家,向公众深入浅出地呈现相关领域的新动态、新观念和新方法。依托新技术和新模式,再次为学者与公众搭建起思想与知识沟通的平台,延续基于现实的大众启蒙,将人们思考的点滴汇拢、聚合,理解当下,了解彼此。

“三联·新知大会”第四季第一场嘉宾合影

“我们认为,知识永远承诺开放,而不是封闭。分享、交流与体验是破除习见与定见最好的方式。知识的可靠性不仅来自权威,更来自开放的对话。因此我们的新知大会,不仅是一个线下的活动品牌,而将是一个面向中层以上知识大众的知识服务项目,通过新的技术手段,通过分享与体验,使得知识资源能够在学者与公众之间双向流动——对学者而言,知识经过了质疑、挑战、检验而变得更具理性;对读者而言,平常看上去冷僻、高深的问题因走出书斋变得亲切而感性。知识本身也因分享与体验激荡出更多的可能性。”

以从容不迫的心态去认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

深厚的文明积淀是大国崛起的基石,中国文明历经数千年积累了大量的文化资源,这一资源尚未被我们充分利用。一百多年来,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程中,我们曾以实用心态去了解学习西方文明,妨碍了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明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今天,我们应当有机会“跳出一切成见的圈子”,以中国文明的历史视野去看世界,以从容不迫的心态去认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以及它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那么中国文明积累的庞大文化资源就会发挥出其巨大潜力。

诚如张光直先生所言,要把中国文明的这种潜力发挥出来,我们需要同时做三件事,一是深入研究中国文明,二是尽量了解学习世界史,三是深入了解各种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有了这三个条件我们才能知所辨别。做这些工作都需要长时间,深功夫,需要每人从具体问题着手,同时又要求打破专业的壁垒而形成 “不是专业而是通业”的研究格局。为此,几代学人,大量的工作和努力,三联书店也出版了他们的许多著作。

参与此次新知大会的嘉宾和三联书店都希望通过这样一次活动的开展和更多相关图书的出版,向公众介绍多学科、多面向的有关中国历史与文明研究的最新进展,更期待这些知识资源在经历了学者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流动之后,因分享与体验而激荡出的更多的可能性。

据悉,“三联·新知大会”是创办于2018年的年度读书活动,至今已举办四季。活动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及其旗下三联韬奋书店、三联生活传媒等子品牌联合打造。旨在推广深度阅读与学术普及,邀请人文、艺术、科学等领域的一线学者,深入浅出地呈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方法。学者与公众,面对面聆听、交流、碰撞……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新观念、启发思维。

南都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