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原本局限于小地方的农特产品迎来了热销,电商直接打通了连接产地的最后一公里,甚至可以在产地网络卖货,一时间全国各地隐藏的那些名吃和水果纷纷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然而诸多农产品并没有所谓的3C认证,有的属于粗加工产品,还有大量的产品根本不需要加工,利用家庭或者农场制作即流入到市场,虽然保证了产品的新鲜度,但是产品本身却被一些职业打假人盯上了,让不少农户苦不堪言,孰是孰非,争论依旧。
据重庆广播电视台新媒体栏目视频报道称,当地一名农村妇女也利用起了网络销售烧白,主要有粉蒸肉、梅菜扣肉以及应季的豆豉回锅肉,这些传统食品味道鲜美,深受当地市民的喜爱。因为在网上销售,就使用了简易真空包装,所以包装上并没有食品名称、地址和保护期等标志内容,本来就是购买即食的产品,没想到被职业打假人盯上了。
收货方以三无产品为由将土特产经营部告上了法庭,提出了退一赔十的诉讼请求。根据相关法律,重庆一审法院认为事实清楚,判罚卖家赔偿5万元。
然而这件事情对于商家来说由于晴天霹雳,本来是当地美食,自己学习了网络,便想做一点农村的原汁原味的美食给网友品尝,了解地方特色美食。家庭制作一般讲究口感,所谓农户并未加防腐剂和添加剂,只是按照父辈的手法将量做大而已。
做梦都没有想到买了150碗烧白,竟然被有心之人利用,赔偿5万元,十倍于售价的天价赔偿,真如网友形容那样“辛辛苦苦一整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家庭式作坊制作美食哪受得住职业打假人举报以及狂风暴雨般的投诉索赔。
对此不少网友表示这个职业打假人心地也太坏了,这些地地道道的农村人肯定造假骗人的,这难道不是故意敲诈吗?放眼全国各地的乡村集市,充满了农民种植的蔬菜瓜果以及凉粉、豆腐等豆制品,基本上都没有所谓的食品名称产地和生产日期,但是乡亲们吃了一辈子也没见有事。
至于食品的保质期,每个成年人怕是都有辨别能力,食品能放几天,有没有变质和腐坏,粗加工的食品没有保质期也同样能轻易甄别,不然即便是生活中购买超市中的产品,在家里放置几天,也同样会出现变质的现象。
买主带有目的性购买,属于知假买假,法院不能纵容这种恶劣的索赔行为,应该对初级农产品加工销售给予一定的保护,不让这些投机分子有机可乘,净化市场环境。然而却有专家认为通过法律途径主动打击市场流通的假冒伪劣产品,对市场消费环境能够起到净化作用,这样的打假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并无过错,错的是农村商户而已。
编者认为网络销售假货横行,产品参差不齐,虽然重庆的这家农户是小作坊制作,但是办理了营业执照,又有加工过程,按正常要求来说不应该生产三无产品进行销售。即便是此次能够赢得官司,长期以往,后面的网络销售之路也并不好走。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不论是农产品还是经过加工的副食产品,要想做大做强占领市场,必须成为正规军,不论是线下还是网络销售,产品质量必须过硬,手续齐全。虽然职业打假人看起来有点可恨,但是这家农户售卖烧白扣碗菜的确有不少漏洞,也不能全怪打假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