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曾经人们谈“疟”色变,如今屠呦呦和青蒿素的故事在中国乃至全球家喻户晓。为了验证青蒿素安全性,屠呦呦曾以身试药,是现代版的“神农尝百草”。

在我们河南,也有许许多多的“神农”,他们奔走在科研一线,为我们的生活增砖添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野宛绿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洪定

夏夏、西瓜| © 撰文

西瓜| © 版式

01

王力荣

“大圣若知人间有,何必上天闹九霄”,在《西游记》中,王母娘娘的蟠桃园有三千六百株蟠桃树,人吃了能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

神话毕竟是神话,我们从到大吃了那么多水蜜桃、蟠桃、油桃也没生出神仙的本领。这颜值口味俱在线的桃子离不开果树研究员的潜心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副所长王力荣,从事果树品种资源与遗传改良20多年,是桃资源与育种首席专家、桃种质资源课题组长。

王力荣及其研究团队,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基本厘清了我国桃遗传多样性本底,发掘出一批优异种质,主编了大型专著《中国桃遗传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建立了世界上种质多样性最丰富的桃种质资源圃,培育了系列普通桃、油桃、蟠桃、油蟠桃和观赏桃花新品种供生产应用,让我们吃到的桃子外观漂亮、不裂果、不撕皮、风味品质极佳。

顺便说一句,除了桃子这种水果,王力荣还是国家葡萄改良中心副主任。桃子加葡萄,这两种水果是多少人夏天的心头好。

02

张玉亭

国内每3个香菇、每5个平菇中,就有1个来自河南。

河南是食用菌生产大省,产量、产值、出口额、从业人员数量连续15年稳居全国第一位。

作为脱贫致富的“明星”产业,585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462个县选择了食用菌产业,河南省53个贫困县有39个县把食用菌列入县级扶贫计划;2018年依托食用菌产业脱贫的人数占计划脱贫人数26.7%;西峡县60%的农民60%以上的收入来自香菇产业……

一串串惊人的数字背后,是张玉亭的科研团队在支撑。

但是直到2006年以前,食用菌学科依然面临着长期没人关注、得不到支持的局面,全省农业科研系统食用菌学科科研经费几乎为“零”。

作为蘑菇首席的“农业战略家”,30多年来,张玉亭带领着河南食用菌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科研从0起步、产业完全“跟跑”到“领跑”。

2017年-2019年连续三年,在清丰、卢氏、西峡、泌阳、三门峡召开了全国食用菌产业交流会议,吸引国内外同行近万人到河南考察学习。

2020,河南伏牛山香菇产业集群获批,成为全国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之一。

小蘑菇,必将撑起更大一片致富伞。

03

白跃宇

在河南,所有爱吃牛肉的人都要感谢一个人。

出生于南阳的白跃宇。他从小割草喂牛,走上了科研道路之后,更是对南阳黄牛情有独钟。

他曾说,“一定要让南阳黄牛更牛,让中国的牛更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带领科研团队对南阳牛品种改良,培育了我国第一个地方黄牛品系——南阳牛肉用新品系。

培育的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肉牛新品种——夏南牛,填补了我国肉牛品种的空白,成为“十一五”以来全国唯一主推肉牛品种。

研制的肉牛屠宰加工技术,形成了3项国家或行业标准。

2014年,白跃宇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54岁的白跃宇像牛那样脚踏实地,为人民勤恳工作,俯首甘为“百姓”牛。

04

师高民

听过许许多多的小众博物馆,但粮食博物馆还是第一次听说,在河南工业大学,就有一家正在筹建中的“中国粮食博物馆”。

这也将是河南省的第二所挂"国字"招牌的博物馆,用来展示粮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现代粮食科技的丰富成果。

中国粮食博物馆的馆长师高民教授,是河南省在设计艺术专业和博物馆领域在聘的“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

师高民教授近年来带领中国粮食博物馆全体人员深耕设计艺术和博物馆领域,积极投身科普创作,广泛开展科学传播。

师教授曾主讲过多个论坛,其主讲的《粮食安全教育乃文化传播事业之重任》在央视频直播,影响全国央视观众;主讲的《探秘千年神秘粮仓》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平台播放。

师教授领衔主编的《中国饭碗》系列科普丛书,被人民日报等全国30余家媒体专题报道;国家级期刊《中国粮食经济》也曾连载师高民主编的《中国粮食史图说》。

05

黄现青

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吃得好、吃出健康,短短几十年人们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其中一部分得益于我国农业、食品工业的快速、蓬勃发展。出生于河南安阳的黄现青见证了这些改变。

黄现青是河南农业大学的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食品安全和畜产品加工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的科研项目,完成重要的科研成果。

据黄教授回忆他所在的山沟沟,三十年前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如果能吃上一碗大米饭或者捞面条,是记忆中最开心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有着这份记忆,2006年博士毕业的黄现青,怀揣着对人民的责任与使命,回到了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工作。

黄现青考虑到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研究主题,选择了畜产品加工研究方向,主攻食品安全与控制技术等理论研究。

黄现青曾跑遍了河南省从南到北的肉品企业,双汇、大用、亿健、永达、大家旺、质源、汇力康、黄班长等、一家家的走访、提高其产品安全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科学生产、规范生产水平,为消费者饮食安全保驾护航。

06

刘洪定

由于疫情等原因,人们对蔬菜的渴望达到了顶点。

行业外的人可能不知道,新野蔬菜种植基地国内闻名,打造了很多 “国字号”国家农产品品牌,新野县的蔬菜专业技术协会也是全县优质蔬菜的标杆。

这都离不开“宛绿蔬菜示范园”的建设和现任新野宛绿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洪定。

1994年4月26日,当时还是一名普通农民的刘洪定,带领组建了河南省第一家蔬菜专业合作社——“新野宛绿蔬菜专业合作社”。

2008年,“宛绿”bejo甘蓝经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被省质检局认定为“河南省名牌农产品”。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名牌农产品。

现在的新野县蔬菜产业由当初的5000亩发展到现在的35万亩,协会直接管理的蔬菜示范园通过“绿色食品产地”认证,还被命名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蔬菜示范园”。

成为了市人大代表的刘洪定表示,今后将持续打造“宛绿蔬菜”国家级品牌,让更多农户感受到品牌化带来的绿色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