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相交遍天下,既有庙堂高士、乡野村叟,亦不乏僧人。与之结交的僧人不分宗派、地位,他都以朋友身份相待。他们的名字,和苏轼、和他们的故事以及艺术作品一起,流颂千古,遗芳史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览画听书,回味一番东坡与僧人之间的“谊”趣吧!

苏轼与道潜

在苏轼所结交的僧人中,道潜与苏轼的交往最为密切,堪称苏轼最知心的方外之友。

因“乌台诗案”经受数月折磨屈辱后,苏东坡被流贬至黄州。此时,他的僧人朋友道潜(号参寥子),不远千里前往黄州,陪他在谪居的地方居留了一年多。苏东坡非常感念这种无关境遇起落,始终如一的纯粹情谊,他感慨道:“仆罪大责轻,谪居以来,杜门念咎而已。平生亲识,亦断往还,理故宜尔。而释、老诸公,乃复千里致问,情义之厚,有加于平日,以此知道德高风,果在世外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宋 苏 轼 《定慧院月夜偶出诗稿》

由于道潜禅师与苏东坡关系密切,苏东坡被治罪时,道潜也因为诗歌涉嫌讥讽朝政,因而被勒令还俗,谪居兖州多年,直到建中靖国初年,方才受诏重新削发为僧。

道潜被称为“诗僧”,故而道潜与苏轼更多的是在诗文上的契合。此二人在黄州的定慧院经常赏花、对饮、交游,故此苏轼在定慧院也留下不少名诗墨宝。如《定慧院月夜偶出诗稿》《定惠院海棠诗卷》等。

北宋 苏 轼(传) 《折枝墨竹图》

有一次,宾客宴饮时,苏轼用画笔在采筏上面画了一幅墨竹图,画完之后苏轼便交于官妓,让官妓去找道潜师父为墨竹图配诗。当官妓将这幅墨竹图交给道潜的之后,道潜提笔作作诗一首:

小凤团筏已自奇,谪仙重扫岁寒枝。梢头余墨尤韩含润,恰似梳风洗雨时。

这首诗歌称赞苏东坡所选彩筏色彩奇妙,暗喻苏东坡画墨竹图所选纸张十分考究,同时赞叹了苏东坡对绘画的用心和画技高超。当官妓将道潜的题诗拿回,苏东坡一看,大为赞赏,由此更增加了他对道潜禅师的恭敬。

苏轼与佛印

苏轼在瓜州任职时,署廨与金山寺只一江之隔,闲时便常和挂锡金山寺的佛印和尚谈禅论道。观览以往记载,会发现苏轼与佛印之间的发生过很多有趣的故事。在流传下来的故事中,便有文人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其中崔子忠的《苏轼留带图》便是根据苏轼与佛印之间的一段轶事而绘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 崔子忠 《苏轼留带图》

有一次苏轼突然去拜访佛印,当时佛印正欲为僧众说法,故意开玩笑不让苏东坡坐,说:“此间无坐处。”苏东坡随即用禅宗之语答道:“暂借佛印四大为座。”佛印见他居然班门弄斧,便想难难他,提出如果答出问题就请他坐,答不出就把玉带输掉。苏东坡欣然答应。佛印问:“既然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居士向哪里坐?”苏东坡果然被难住了,只得解下玉带相赠。

崔子忠的《苏轼留带图》即绘此事。图中崔子忠多用“战笔水纹描”画衣纹。此描法近似水纹波浪,行笔瘦硬战掣,疾如摆波,“战动之笔”折而不滞,颤而不散。树枝山石勾勒则用笔方整,图中最前端的山石,造型与用笔皆以方折取势,以“怪”取胜。

清代 顾 绣 《三酸图》镜片

一日佛印邀请苏轼、黄庭坚来金山寺,佛印说:“吾得桃花醋,甚美。”于是取来共同品尝,三人品尝后皆皱眉喊酸。这一场景后来被古今画家入画,成为国画的传统题材,如宋代文同、马远、陈清波,元代颜辉、赵子昂,明代陈洪绶,清戴球、苏六朋、王素,近代李可染等均曾绘此图,可惜大多不传。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清代顾绣《三酸图》镜片,为“三酸图”题材传世画作之一。顾绣《三酸图》画面中的僧俗三人不待童子送上酌饮之具,焦急地围着醋缸,伸出手指蘸取而尝,期待之态跃然浮出,情趣盎然。画中人物使用套针技法,衣纹或留水路,或用滚针钩出;画面中的山石、云水、禅椅、石桥、石桌等均用滚针钩边;画面中的卷轴与书函用双色丝线捻合,表现出宋代织锦的质地。

李可染 《三酸图》

相较而言,李可染所绘的《三酸图》就比较的诙谐有趣,用笔也较为简洁。画面均为一个和尚、二文士围坐着大缸品尝桃花醋,三人尝醋后的表情描绘的非常传神,让观者能够清晰可辨。

苏轼与惠崇

说起苏轼与惠崇的友谊,也许只能算是苏轼与惠崇的精神交流,因为按照时间推算,在苏轼出生以前,惠崇就已圆寂了。流传的苏轼与惠崇之间“牛粪与如来”的戏语似乎仍待考证。

然而惠崇作为宋初九僧之首,不仅精五律,而且擅画作。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载:“建阳僧惠崇,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故而,惠崇颇得当时文人士大夫的赞许。苏轼作为诗、画大家,对惠崇自然有一种“惜英雄、重英雄”的心情。因此,才有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名传千古的题画诗。这首《惠崇春江晚景》便是苏轼为惠崇《春江晚景图》而作的题诗。诗虽流传至今,但惠崇和尚的这幅《春江晚景图》却已经失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代 惠 崇 《溪山春晓图》

惠崇一改五代以来山水画家全景式构图的方式,一舍以往长图大幛,而将山水与花鸟相结合,创作出别具一格的富有诗意的小景山水。与《春江晚景图》较为相近的《溪山春晓图》,便是惠崇透过远山含碧、崇峦叠翠、云气蒸腾、溪流潺湲,山间、坡脚桃柳争春,树木繁茂之景,表现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而他所作的《秋浦双鸳图》册页,前景绘芦苇败荷,中景画一双鸳鸯栖于岸上,远景为岸际天空,全景给人一种秋天虚旷潇洒的气氛,具有诗的意境,情景交融,洒落生姿。

宋代 惠 崇 《秋浦双鸳图》

苏轼与卓契顺

卓契顺本是苏州定慧院里从事杂役的“净人”,跟随定慧院长老守钦学佛,与苏轼素昧平生。当时苏轼远谪惠州,其长子苏迈带着一家老小住在宜兴,全家人苦苦思念远谪南荒的苏轼,但由于山河阻隔,既得不到苏轼的任何消息,也难以寄送家书。

苏迈把他的苦恼告诉钱世雄,钱世雄又在闲聊时告诉了守钦长老。卓契顺在一旁听说此事,便自告奋勇要前往惠州送信。他对苏迈说:“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矣,我愿为你们去送家书!”(语载《说郛》)于是卓契顺便携带苏迈的家书以及守钦送给苏轼的《拟寒山子十颂》上路了。

卓契顺风餐露宿、跋山涉水两个月,从苏州一直走到惠州,把书信送到了苏轼手中。苏轼看到卓契顺脸色乌黑,脚生重茧,不禁对这位助人为乐的陌生人充满了钦佩与感激。卓契顺在惠州停留了半个月,取了苏轼的回信就要踏上返程。当苏轼问卓契顺有什么要求时,卓契顺便援引了颜真卿与蔡明远的故事,希望能得到苏轼亲笔写的几个字。

北宋 苏 轼 《归去来兮辞》

苏轼听后,欣然挥笔,写了一幅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赠给他,并在题跋中详细记述了卓契顺千里送书的经过,希望他能因此而名垂青史。苏轼写的那幅字没有能留存下来,但是那篇题跋却完整地保存在苏轼的文集中。

僧人朋友在苏轼的生命旅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有贬谪时的不离不弃、患难与共;也有诗、画切磋中的惺惺相惜;也有日常生活中的幽默诙谐。苏轼的坎坷人生中,正是有了这些僧人朋友的相知、相伴,使得苏轼更加的乐观、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