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钱钟书和杨绛,这是一对“神雕侠侣”般的眷侣,两人虽无武艺,但双方亦有很高的文学造诣。

读钱钟书和杨绛的故事,感觉一切都是水到渠成,那就是爱情本来的样子,两人都是对方的初恋,相依相伴走过了一生。

只是,看他们的认识由来,以及结婚前的故事,有时会让人哑然失笑,真得有趣。

1、钱钟书和杨绛的相逢

缘分,有时候就像是上天定好的。

1932年的春天,上海一二八战事爆发了。

当时,在东吴大学毕业班的杨绛,有些茫然,开课遥遥无期,时间悄悄地溜走。

面对此境况,很多人的选择就是等待和任命,但是,杨绛和几个朋友下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一路北上,借读燕京大学(北大)。

那时候,借读北大是可以的,但是,要考试通过才行。

考完试,成绩还要等几天,杨绛便约了学友孙令衔去清华园。杨绛是要去看望一位老朋友,而孙女士是要去看望她的表兄。

缘分就这么来了,孙女士的表兄就是钱钟书。

第一次见面,两人没有那种所谓的“一见钟情”,按照后来杨绛的话说:那时的钱钟书,没有所谓的“翩翩风度”,只有那么几丝儒雅的气质。

很多人以为,他们的见面,一定会有种“金风玉露一相逢”的感觉,或者有种“此前在哪里见过”的怅然,其实,这些都没有。

有趣的是,双方没有“一见倾心”,却又有着那么几丝的挂念。

或许,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拽着两个人的灵魂,不断向一起靠拢。

当时的燕京大学需要考试借读,而清华不需要,只要有住处,有前学校的证明就可以。

于是,阴差阳错之下,杨绛进了清华园借读(后来得知,燕京大学的考试通过了,但杨绛仍然选择在清华借读)。

借读清华后,杨绛才发现这里名师如云,课程极其丰富,学术氛围相当浓厚,她突然喜欢上了这里,非常喜欢。

晚年时,杨绛回忆道:我到了清华,才开始用功听课,不再懒散。只是遗憾的是,我没有上清华的本科.....

在一个园子里读书,又有着各种牵连,见面是难免的。

见了几次面,钱钟书和杨绛好感顿生,内心当中都有一只小鹿在乱撞。

可是,杨绛听到了这样的闲言碎语:钱钟书已经订婚了!
而钱钟书也听到了杨绛的小道消息:杨绛已经有男朋友了!

这样不确定的信息,让两人好生烦恼,却无法给别人去说。

一日,钱钟书的书信来了:工字厅客厅相会!

两人迫不及待地见了面,钱钟书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脱口而出道:“我没有男友!”

那一刻,如果还不懂得对方的心思,那就和“白痴”没有两样,就不配拥有爱情。钱钟书不是白痴,杨绛更不是。

他们知道,此生再难分离。

从此之后,清华园里多了一对才子佳人,他们一起走过了清华园各条道路,欣赏了这里的亭台楼阁,让园子里的一草一花一木都成了他们爱情的见证,他们也让无数学子们羡慕。

2、钱钟书的父亲,偷看了杨绛写的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钱钟书和杨绛恋爱了,因为学业的问题,无法日日见面。因此,书信也成了两人倾吐思念、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那时的清华园,发一封信出去,当天就会被收信人收到。

那是一种怎样的浪漫,天天回到宿舍,就有一封信在等着自己打开。对于杨绛来说,那种感觉太好,实在太浪漫,而且扣人心弦,那一封封的信有着无限的吸引力。

当然,有吸引力的还是写信的那个人。

麻烦来了,杨绛的同学费孝通来找他了,大发其火,认为他才配做杨绛的最佳男友。

发火归发火,感情岂能勉强?就让费孝通放声哭一会儿去吧!(费大师也有伤心时)

杨绛爱钱钟书,她的理由简单而又纯粹:“那个人,志气不大,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

如果说,费孝通的出现,根本不是钱、杨二人感情的绊脚石的话,“分离”则是对感情的巨大考验,因为,杨绛的借读时间到了,她想考清华的研究生,但底子还不够,准备不充分,考不上的,只有先回去上海了。

就这样,两个情侣分开了。

钱钟书很痛苦,他不想爱人远离,但却无可奈何。杨绛回去后,当了一名小学老师。

时间就是考验感情最好的试金石。

终究,还是钱钟书耐不住思念,放假期间,南下去了上海,去见日思夜想的杨绛。这一次,杨父见到了钱钟书,很是满意。

在钱钟书的鼓励下,来回写信的督促和帮助下,1933年暑假,杨绛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那一刻的她,无比幸福,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杨母说道:“我家这女儿,脚上拴着月老的红线呢!”

就在这个暑假,钱钟书回到了老家无锡,两个恋人书信不断,巴不得一天写三封信....

一天,杨绛的信来了,钱钟书不在。看着娟秀的字体,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打开了儿子的信开始阅读起来,边看边笑,乐得合不拢嘴。

当钱父看到杨绛写的那一句话:

现在吾两人快活无用,须两家父母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彻终不受障碍!

钱父大为赞赏:“此诚聪明人语!”

翻译成最白的白话:这女孩真是聪明啊,说的话“通情达理”。

接着,钱父越俎代庖,给杨绛写了一封信,内容就两块,一是感谢对钱钟书的厚爱,二是愿意把钱钟书托付给杨绛。

这话一出,说明什么问题?钱父太满意杨绛了。

而之前,杨父也很满意钱钟书。

一切说明,需要办一个订婚仪式了!

3、杨绛毅然决然,陪丈夫出国读书

1933年的秋天,钱钟书和杨绛订了婚事,著名的国学大师钱穆也参加了订婚仪式。

那年的秋天后,杨绛开始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而钱钟书,却开始了工作,他在上海光华大学(圣约翰大学)任教。

从1933年到1935年,对杨绛来说,进步何止一点两点,她的老师是朱自清等大师,她学会了写作,并且发表。她的翻译水平也在日渐增长。

这两年,杨绛和钱钟书见面少,但感情却未曾淡下来。

1935年4月,钱钟书在光华大学任教满了两年,完成了国内服务期。下一步可以到英国牛津大学去留学了。

怎么办?杨绛是相陪,还是长久分居两地?

杨绛认为必须陪钱钟书,她需要照顾钱钟书。而钱钟书万分希望,杨绛能一起去欧洲求学。

如此,杨绛就必须做两件事情,一是完成婚姻,有名有份才好双宿双飞,否则如何去相伴呢?二是尽快完成学业。

第一件事容易,双方家长都同意,钱钟书更是同意,水到渠成,结婚很简单。第二件事情,需要通过和导师们协商,利用短时间的突击学习,争取提前毕业。

这就苦了杨绛了,又得缩短睡眠时间了。可是,比起人生的幸福,这点苦算什么呢?

1935年7月13日,两人终于结婚了!

8月,一对幸福的人儿启程去了英国.....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钱钟书在哲学、史学、文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如果没有杨绛的陪伴,如何能做到呢?况且,杨绛也是出类拔萃的人啊!

很多年后,钱钟书写道:

赠与杨季康(杨绛原来的名字):
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钱钟书

也许,这就是对妻子最好的评价吧!

世上还是有真正的爱情存在的,不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黯淡,也不因为皱纹的增长而互相嫌弃。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